諸葛亮在北伐時犯了哪些兵家忌諱?

2025-01-22 09:55:21 字數 3697 閱讀 9046

1樓:深邃且泰然的小薩摩

對於諸葛亮北伐,其戰術上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但是諸葛亮卻犯下了三個兵家大忌。第乙個就是沒有舉賢任能,第二就是沒有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第三就是沒有積聚經濟基礎。這三個問題都一直伴隨著諸葛亮的北伐,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1.沒有做到舉賢任能

簡單來說劉備死後蜀漢還是有不少人才的,但是諸葛亮這個人沒有同劉備一樣舉賢任能,這就使得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諸葛亮一開始只培養乙個馬謖,馬謖其人也就當個參謀,戰場上還是得需要有經驗的將領,街亭這麼重要的地方,諸葛亮卻啟用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馬謖,最後街亭失守,好好的北伐大局被扭轉。正因為諸葛亮不能舉賢任能,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

2.沒有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一些上層官僚,對諸葛亮的政策持有異議,私下裡或公開地加以抨擊。比如在第三次北伐時,劉禪聽信讒言,將得勝的諸葛亮緊急召了回來,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嚴的挑撥,這也斷送了一次絕佳的機會,再如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府長楊儀也互相憎恨,不火不相容……令人詫異的是,諸葛亮明知這些矛盾,但不予處理,任由這種情況繼續存在發展。所以沒有處理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是諸葛亮的第二大失誤。

3.沒有積聚經濟基礎

自劉備入川開始,益州地區境內的戰爭與對外戰爭連年不斷,其人力物力的損耗十分嚴重,蜀漢政權的經濟虛弱拮据。雖然諸葛輔政後曾「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但只推行了一年便又開始了平定南中的戰爭,短促的時間內,根本難以恢復其元氣之。

二、三。平定南中之後,雖然可以從該地徵調兵賦,但無法補強蜀漢政權虛弱的經濟機體。諸葛亮在其所上的前後出師表中奏稱,「益州疲弊」,「民窮兵疲」,「危急存亡之秋」,這並不是他故意危言動主之詞,而實在是準確地概括了當時的經濟形勢。

在沒有經濟支撐的情況之下就開始北伐是諸葛亮的第三個錯誤,畢竟戰爭打的就是經濟。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諸葛亮在北伐時犯的兵家大忌,當然因要穩定蜀漢的各方面,北伐或許是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而不得不為的無奈選擇,又或許司馬懿先走的話,北伐就或許成功了。

2樓:網友

呵呵!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3樓:愛貓咪的葉子

第一,打仗是沒有考慮自己國家的綜合實力,貿然進攻,第二,多次北伐,勞國勞民,使得國家的實力進一步衰弱,第三,用人失誤,馬謖失手街亭,為北伐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4樓:小自信

我覺得是驕傲自大,急功近利,輕視敵人,還有就是對敵人的戰略部署不是非常的瞭解,最主要的是對當地的地形一無所知等等。

諸葛亮北伐是否正確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各位看過易中天品三國沒,諸葛亮北伐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蜀國內部矛盾重重,如果不北伐,讓人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內部的矛盾就足以讓蜀國滅亡,出師表所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實際就是指這個,而不是什麼其他因素,比如說魏國有主動打過蜀國嗎??魏一直都是對著東吳死打啊!!

再說點別的,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北伐的路線要翻過秦嶺,糧草是絕對的難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糧怎麼打仗??

曹魏非速亡之國,諸葛亮很清楚,從隆中對裡的「待天下有變」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實際上是沒什麼正確可言的,伐也不是,不伐也不是。。。

6樓:匿名使用者

此話一般沒人會反對你^_^

從性格而論。

孔明是個會展現智慧型的奇才,與人才之間的交鋒是他的樂趣。

從公而論。諸葛亮有忠於漢室的傳統,當年諸葛豐、諸葛珪都以「忠」而著稱,所以他恢復漢室是堅決的。

從私而論。諸葛亮受劉備重用,很想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也就是《出師表》中「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的原因。

從個人理想而論。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就是要建立威鎮天下的功績。北伐也是完成諸葛亮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他有些急功近利。

從戰略資訊而論。

當時的戰略資訊不發達,諸葛亮無法正確估計曹魏的實際能力。曹魏所面臨孟達的威脅、羌人的崛起、公孫淵的反叛、青徐地方的內亂都不能及時到達西蜀,這使諸葛亮形成了一種錯覺——總以為曹魏大軍不日就要南下。所以他長期以攻為守,其實看看兵力對比,曹魏並不戰優勢。

諸葛亮如果能夠全力發展蜀中的經濟與農業,與民幾年休養的時間,就像譙周在《仇國論》中寫的那樣——一擊而定,我個人覺得勝算更大一些。

7樓:匿名使用者

不正確,戰爭回有人死,所以於情於理都是無道理。

8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於情於理都是有裡的。

諸葛亮北伐是對是錯?

9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

分五點來說吧!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

西蜀**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

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上面五點,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可惜!可嘆!可悲!

10樓:匿名使用者

要看是以什麼角度來說。關於這個問題。不需要什麼長篇大論,拉出大量的歷史篇幅。

首先,三國鼎立後劉備與曹操並沒有很大的仇怨,相反和東吳的仇怨應該較大(關羽之死).

而諸葛亮認為東修孫吳,北伐曹賊的思想並不能說是劉備的主張,這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這樣認為的,而當時的蜀軍已是強弩之末(我各人認為),而諸葛亮做出北伐的決策,是錯的(個人觀點)

11樓:小考拉啃蘋果

就以普通人的想法,攻方和守方肯定是攻方的消耗比守方大得多,所以一般都是以強攻弱戰勝的可能性才比較高。但西蜀是弱國,曹魏是強國,諸葛亮五次北伐其中四次是主動出擊,以弱攻強實在看不出來是明智之舉。再加上實際戰果也並不理想,我認為北伐是錯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對的,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北伐,這個做法真得對嗎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的話,他總是守著那一塊地方,也很容易被別人攻打,與其被別人攻打還不如自己先出手。諸葛亮的北伐,是出於戰略考慮。也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他也是聽取了劉備生前的意見,他即使不去攻打,也會被攻打,所以還不如主動出擊。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北伐,其實就是為了給當時破敗不堪的蜀國再盡力爭取一點權力。...

如果你是諸葛亮,北伐怎樣滅掉曹操呢?

如果我是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我會先制定好計畫,以聲東擊西的策略來滅掉曹操,因為這樣可以讓曹操一敗塗地。我會找一位能讓曹操心動的美人,去施展 美人計 讓曹操無心朝政,再司機滅了曹魏。我覺得我會和東吳聯手,因為乙個國家是戰勝不了的。假如諸葛亮不堅持北伐,而是等曹操 司馬懿內耗,結局會怎樣?結局是蜀漢更早...

諸葛亮名言,關於諸葛亮的名言都有哪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關於諸葛亮的名言都有哪些 1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2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3 志當存高遠。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5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6 善將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