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句中體現孟子 捨身取義 觀點的句子是

2025-01-07 10:15:38 字數 4245 閱讀 7180

1樓:綄鎂氣質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造句:為了救助落水兒童他捨身取義.

2樓:網友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3樓:網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與我所欲也體現孟子捨生取義的生死觀的句子是?

4樓:網友

與我所欲也體現孟子捨生取義的生死觀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

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本文善用比喻,開始用比喻匯出中心論點,使「捨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來比喻守義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動,對比也是本文的顯著特色。

如何理解孟子的捨身取義思想

5樓:天天看你苦笑

孟子的捨身取義思想就是孟子一直以來提倡的「仁義」思想,「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來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

6樓:的人

孟子提出性善說,就是善分為仁,義,禮,智四個方面。 仁指惻隱之心。 義指善惡之心。

禮指恭敬之心。 智指是非之心。 孟子認為生命雖然是人人都想要擁有的,但人們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死亡雖然是人人所厭惡的,但人們所厭惡的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東西。

所以做人不會苟且偷生,遇到禍患也不會躲避。這就是孟子捨生取義的思想。

生命雖然可貴,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決不僅僅停留於"活著".當面臨生死抉擇時,應牢記心中的"義",讓生命綻放出光芒。

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

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7樓:網友

就是堅持自己的道義和做人的原則,不苟且偷生,不因害怕死亡躲避災禍(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也不因功名利祿而摒棄這些人本有的天良。

8樓:olli簽名的5毛

捨生取義意為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1 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2 為維護正義事業而不怕犧牲生命。

9樓:網友

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這都是儒家的對於「仁義」的經典思想。

孔子講,殺身成仁。為成仁,不惜犧牲自己。

孟子講,捨生取義。為取義,可以捨棄生命。

都表現了自己對於追求崇高的「君子」理想,達到「道」的境界,完成大我,犧牲小我的境界。

10樓:白玉水花

捨生取義意為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常用於讚揚別人難能可貴的精神。出自《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捨身取義與《孟子》中本心的聯絡:本心是指羞惡之心,而捨身取義是指捨棄生命獲取道義。兩者用對比的方式巧妙的突出孟子對自己思想的不斷昇華。

孟子的「捨生取義」的名句論證了什麼觀點

11樓:我愛學習

1、比喻論證:本文一開頭就用了比喻論證,把生和死的茄州選擇比喻為魚和熊掌的選擇。

2、舉例論證: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乙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顫咐蔽」的表現。

3、對比論證:第三段整段用了對比論證,把現在情況和以前的情況作對比。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鍾」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

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鍾」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

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

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麼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乙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孟子的捨身取義是什麼意思?

12樓:拾遺學姐

在今天對於個人來說,捨生取義的意義就是尋求心靈上的安寧。對於社會來說,捨生取義的目的是抑惡揚善,抑惡揚善的結果是社會更加行襪安定和諧。

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捨生取義」並非離我們而去。「捨生」已不限於捨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捨生取義是迫不得已的,生命對於個人來襲團說誠然非常重要,但是要違反做人的原則而苟活於人世間那比死還檔禪激要難受。

孟子「捨生取義」的主張對後世產生的積極影響

孟子指出,生命的確可貴,但人絕不能為生而做不顧禮義廉恥的事。如果人人都選擇為保全生命而捨棄大義,那麼最終就會讓所有人都成為苟且偷生的人。

這樣,當有災禍發生,有戰亂髮生,有敵人侵略時,人人就只會選擇逃生。到頭來反而是人人自顧不暇,最終落得人人不能自保、丟失生命的可悲結局。所以,只有將大義藏於心中,握於手中,才能活得有尊嚴,有生命價值。

孟子捨生取義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既感化著社會各個層次的人們,讓他們構建起了堅強的心理防線,維護著做人的尊嚴,又激勵著不同階層的人士在遇到災難禍亂時,能夠高擎大義之旗,出生入死,赴湯蹈火,除暴安良,無懼無畏。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整個社會才充滿了正氣,人性中才有了堅強美好的元素。

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

13樓:娛樂拍攝者

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意思是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不義)。

出處。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有關孔子的簡介及名言名句,收集有關孔子的資料及他的名言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 農曆二月十一 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 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 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

古詩文中的名句,中國古典詩詞名句

春曉 孟浩然。春眠不學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過故人莊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 遊山西村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夏日絕句裡的名句是哪一句,夏日絕句中的名句是什麼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 李清照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中的名句是什麼 夏日絕句中的名抄句是 生當做人傑,襲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 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詞註釋 人傑 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 蕭何 韓信是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