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的 灞橋風雪 中的 灞橋 是哪裡的景物

2025-01-05 03:45:23 字數 1265 閱讀 9379

1樓:匿名使用者

灞陵行送別》(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我向秦人問歧路,雲是王墼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闋落日浮雲生,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唐人李白在這首詩中肆意揮灑筆墨,講的正是西安的灞橋。

灞柳風雪」是西安的「長安八景」之一,灞橋兩岸,河灘寬闊,長橋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藍天,一望無限。暮春時節,風吹柳絮,漫天飛舞,宛如雪花。因「柳」與「留」同音,表留戀不捨之情,久而久之,灞橋與灞柳成為鄉思與離愁的代名詞。

無怪李白寫出這樣傷感的詩句了。

霸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

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公尺,寬7公尺,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公尺至7公尺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混凝土橋,現橋寬10公尺,兩旁還各留寬1.5公尺的行人路,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 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後,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灞橋風雪」中的「灞橋」是什麼意思?

2樓:睢寧一指禪

灞橋折柳,就是送別、惜別之意拿餘,古人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捨漏棚之情‍。

據史料記載,灞河上建橋始於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因為古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於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託於嬌柔細柳,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捨返敏則之意。 此外,「折柳贈別」也蘊含著「春意常在」的美好祝願。

關於折柳的典故,急急急!!!!灞橋折柳典故是什麼?

詞源 折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 折楊柳歌辭 第一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後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王之渙 這其中的楊柳是代指兩種事物。一種就是真正的塞外楊柳樹,還有一種就是折柳曲。暗示戍...

詩句便是例子梅獨自傲立於風雪中的頑強精神

1 無可奈何花落去,時曾相識燕歸來。2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3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4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5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6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7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8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9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沁國春雪中的詩眼是,沁國春雪中「還」字讀音

為啥光寫個 雪 還不行。春望 這首詩是杜甫在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後所寫下的詩 沁國春雪中 還 字讀音 讀音是h i 意思是.依然,仍然。譯文北方的風光,千萬里冰封凍,千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 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