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人討過飯?古代吃飯怎麼說呀?

2023-06-03 19:20:03 字數 4778 閱讀 8191

1樓:518姚峰峰

古人要過飯的多了去了,如朱元璋、韓信、呂蒙正、許世友等,這些人都乞討過。

古代吃飯怎麼說呀?

2樓:愛教育

古代吃飯:用膳、進食、御用、用齋、過堂、小酌。

1、用膳:是漢語詞彙,古語,吃飯的意思。

注音:yòng shàn

釋義:古語,吃飯的意思。

例:《孽海花》第二回:「二人用膳已畢,洗臉漱口,茶房回說,馬車已在門口伺候。

2、進食jìnshí

1)[taste]∶吃飯。

例句:從昨天早晨以來他第一次進食。

2)[pay food]∶向宮中進奉食品。

3)消滅(多用於軍事、棋奕):~掉敵人乙個連。

4)吸:~煙。

5)感受:~驚。~緊。~一塹,長(zhǎng)一智。

6)挨:~官司。

7)承受,支援:~不消。

8)船身入水的深度:~水深淺。

3、小酌,漢語詞彙。拼音:xiǎo zhuó。釋義:謂隨便的飲宴。謙稱請人飲宴。

唐白居易《雪夜小飲贈夢得》詩:「小酌酒巡銷永夜,大開口笑送殘年。」

古代人是怎麼吃飯的

3樓:一簾風絮

古代人吃飯講究用餐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

4樓:瞿梅雋培

1、虛坐盡後,食坐盡前。(還沒吃的時候,靠後待著穩著點神,別一上來就趴在桌子跟前死等,就聽主人吹衝鋒號了。開吃的時候再積極地往前奏,臉皮薄吃不著,臉皮厚吃個夠。)

2、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吃的東西端上來的時候要起立,一是表示虔誠,二是偵察清楚上的什麼東西。有貴客到來也得起立,乘機消消食。主人讓食必須接著,不吃就是不禮貌。)

3、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來吃飯的人地位如果低於主人,必須雙手拿著飯碗向主人致謝,等主人寒暄之後再坐下。)

4、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餚之序,遍祭之。(吃飯之前要祭祈,吃什麼就祭什麼,有順序,別亂來。)

5、三飯,主人延客食肉,然後辨餚。主人未辨,客不虛口。(客人先吃三碗飯,然後主人請客人吃菜,介紹其中的名堂,如果沒說完,客人不要喝湯漱口停吃。)

6、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相授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客人吃完了要洗碗,主人說不用了,那您就歇了吧。)

7、共食不飽。(別吃撐著了。)

8、共飯不擇手。(別用手撈大家一塊吃的飯菜。)

9、毋摶飯。(別搶著吃。)

10、毋放飯。(吃不完別放回去。)

11、毋流翳。(不要長飲大嚼,吃成馬拉松運動會。)

12、毋詫食。(咀嚼時不要出聲。)

13、毋齧骨。(別像狗似的啃骨頭。)

14、毋反魚肉。(別把吃過的魚肉放回去。)

15、毋投于狗骨。(吃不了的別餵狗。)

16、毋固獲。(不要好吃的死吃那一樣,不好吃的也得動動筷子。)

17、毋揚飯。(飯燙別急哧白臉的猛吹煽涼,顯得像餓鬼一般。)

18、飯黍毋以箸。(吃飯得用匙子,不許用筷子往嘴裡拔拉。)

19、羹之有菜者用夾,無菜者不用夾。(湯裡有菜一定要用筷子撈著吃,沒菜也別用筷子在裡面亂撩,好象能撈出個金元寶似的。)

20、毋嘬羹。(喝湯不能直接對著嘴灌,得用匙。)

21、無絮羹。(不要在湯裡亂放佐料。)

22、毋刺齒。(不要邊吃邊剔牙。)

23、毋翳酉。(不要對著嘴吸醬油醋調味品什麼的。)

24、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嚼得動的放嘴裡吃,嚼不動的用刀子切。)

25、毋嘬炙。(大塊的烤肉不要把嘴塞滿,嚥不下去、吐不出來時就難堪了。)

古代人怎麼吃飯

5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禮儀: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平民兩餐。所以,即使是有錢人,也得守規矩,吃飯是一種「政治待遇」。

人們的印象裡,古代很貧窮,吃飯是個大問題。一天吃幾頓受經濟客觀條件的制約,應該是個經濟問題。其實,古人一天吃幾頓同樣是個「政治待遇」問題。

根據甲骨文的有關記載,殷商時期是一日兩餐:第一餐,稱「大食日」,又稱「食日」;第二餐,俗稱「小食」。

具體情形,到戰國時代更清晰一些:戰國時代一天也是吃兩餐,稱為「朝食」和「哺食」。

第一餐朝食,時間是在日出以後。古人的這個時間概念,大約在現在的上午九點,這個時間段古人也稱之為「食時」。《左傳》中的「齊晉鞌之戰」,齊侯狂言「餘姑剪滅此而朝食」,就是「我滅了你再來吃早飯」的意思,其實挺符合當時的飲食習慣。

朝食」和「哺食」,又叫「饔」和「飧」。古人的一天,僅有「饔」和「飧」,所以「饔飧」連用,就泛指飯食。《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說的就是當官的一邊要治理民事,一邊要自己做飯,沒有現在這麼奢靡,下班之後能直接進酒店。

一直到先秦,古人的基本食制,都保持在一日兩餐。《論語》講「食不時不食」,強調的則是進餐時間,全社會都要遵守,不能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否則就是一種越禮行為。當然,君主或官方的犒賞,則另當別論,也是一種榮譽,或政治待遇。

兩餐過渡到三餐,出現在西漢—東漢時期。《漢書淮南厲王傳》記載:劉長被廢后,有司奏請給他的待遇有「皆日三食」,說明諸侯王的飲食待遇已是三餐了。

但民間的飲食,依然是一日兩餐。西漢時期朝食前,有吃小點心 「寒具」的記載,可以看作是一日兩餐向一日三餐的一種過渡。

到東漢時期,正式形成了三餐制。鄭玄《論語鄉黨》注:「不時不食」的「不時」,為「非朝、夕、日中時」——朝」、「夕」、「日」的出現,說明東漢已經以朝、日中、夕為吃飯的時間,大體跟現在的一日三餐就餐時間相吻合了。

到了宋代,由於經濟的繁榮,老百姓真正過上了一日三餐的日子。陸遊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

這個時候,老百姓不僅一天吃三頓,商業意義上的酒店也出現了,家裡有錢,可以下館子,文人聚會也拿酒樓當社交場所。

再後來,隨著一日三餐的普及,人們習以為常,便很少有人知道「一日三餐」曾經還是個「政治待遇」

古代吃飯叫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京津一帶行路途中吃便飯叫「打尖」。但經考證,發現「打尖」應該是「打火」。

清人福格《聽雨叢談》卷11記:「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曰中途為住宿之間,乃誤『間』而為『尖』也。

謹按《翠華尋幸》,謂中頓曰『中火』。又見宋元人**,謂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誤為『尖』也。」

這在**和雜劇中也俯拾即是。《水滸傳》第60回:「且說吳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

說岳全傳》第8回:「當下牛皋、王貴將帶來的傢伙,團團的尋著些水來,叫眾莊丁打火做飯。」元王實甫《西廂記·楔子》:

僕雲〕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 皇帝叫用膳。

7樓:讓公尺煙平惠

用餐,用膳,都是貴族叫得。平民還叫吃飯。

古代人怎麼做飯

8樓:匿名使用者

新石器時代燧人鑽木取火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火的出現,讓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新石器初期的母系社會,結束了吃生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可以用火來取暖、烤食物,烹飪離不開爐灶和容器。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除了應用於戰爭中冷兵器製造,也出現了一些烹飪用的金屬容器。

在山洞裡隨便用幾塊石頭搭起灶台,這就是最原始的"廚房"了。

原始人類學會使用火。

新石器時代炊具是陶製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炊具不夠結實,傳熱效能也不好,烹調方式比較單一,不過從熟食的出現,至少說明了人們在飲食需求上從解決飢餓到享受美食大步邁進。

炊具在演變。

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夏商周三代出現了大量青銅器,其中不乏青銅食具,金屬食具不但輕薄精巧,而且導熱性能更好,無論是青銅器的裝飾作用,還是食物口感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戰國時期的鐵質鍋釜更方便放於灶上,上面放上蒸籠,用於蒸和煮。

瓷器炊具。到了秦漢魏六朝時期,鍋釜由厚重趨向輕薄,並且有了臺灶,廚房已經初具雛形。到隋唐五代宋金元,瓷器餐具逐漸取代陶器和金屬餐具。

可以說,古代人們並沒有廚房概念,剛剛學會使用火來烹飪食物,各種炊具成型也需要漫長的過程。食物也僅僅是解決飢餓問題。

近代廚房怎麼生火。

近代廚房的標誌是灶台,用泥土或磚來搭建的灶台,接上煙管通到外面,還可以在旁邊加上乙個風箱來加大火力。至今,在我國一些比較閉塞的偏遠山區,依然保留著使用灶台來生火做飯的習慣。

灶台生火很浪費時間,單純用煙管來匯出煤煙效果並不好,如果需要火力旺盛一些,還得用風箱輔助,非常麻煩。而且一旦生火後,需要隨時有人在旁邊看著,防止火星濺到外邊發生火災危險。

9樓:匿名使用者

在灶台上架口鍋唄,用柴火啊。

古代死囚吃的的斷頭飯,都有什麼

斷頭飯都很豐盛,有雞腿,還有一塊生肉。吃好了,好上路,希望死者,來生能夠投胎到個好人家。古代死囚吃的斷頭飯一般就是豐盛一點的飯菜,不可能是山珍海味。只是為了讓死囚好上路而已。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再加上獄卒的 腐敗,斷頭飯也豐盛不到哪去。豐盛倒是算不上,比平常的牢飯好點罷了,不可能是山珍海味的,但是會問...

古人怎麼過元宵節,古代人怎麼過元宵節

古人在元宵節會出門賞月 放焰花 猜燈謎 和家人一起吃元宵。還有不少地方在元宵節還會有耍龍燈 耍獅子 踩高蹺 劃旱船 扭秧歌 打太平鼓的表演。古人過元宵節的時候會提前準備很多漂亮的燈籠,和家人一起做花燈,然後打了元宵節拿著自己的花燈去猜燈謎。古人會在街上掛很多的燈籠,古人的元宵節是一種比較隆重的節日。...

古人如何在懸崖造橋,古人們都造過哪些橋?

先用弩箭發射一條輕的細繩子到對岸,然後用細繩子拉一條粗繩子過去,再用粗繩子拉鐵鍊過去,臉上十幾條鐵鍊後就可以鋪木板了啊 槓桿原理,懂吧?採納哦 古人們都造過哪些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人們都造過哪些橋?快來看看吧!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由希?崢繚?7公尺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