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什麼會寫觀刈麥

2023-03-07 04:15:03 字數 1794 閱讀 924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週至〔今陝西周至縣〕縣尉時所寫。詩中描寫了冒著暑熱辛勤勞動的農民和被沉重的租稅壓得抬不起頭來的貧苦農婦,並對自己的不勞而食,深感慚愧,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全詩敘事簡約,描寫細緻,結構自然。

詩一開頭,先交代時間和背景。從無閒日,終年勞作的農民,到了五月麥收季節就更加辛苦了。田隴中的小麥,在南風的吹拂下,一夜之間都泛出了金黃色,農忙季節開始了。

接著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農家辛苦勞碌的生活圖畫。婦女們攜帶小孩,冒著炎炎烈日,給田裡勞動的人送飯送水。青壯農民在南岡麥田中,不停地收割,他們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全然不顧腳下蒸騰的熱氣和背上灼烤著的日光,十分珍惜白天能夠幹活的時光。

在這裡,詩人真實細緻地表現了農民吃苦耐牢的品質,但同時也讓人們感覺到隱藏在這背後的難以訴說的辛酸。

在全景式的場面襯托下,詩人重點突出了乙個貧苦農婦的特寫鏡頭。她懷抱嬰兒,提著破籃子,在收割過的麥田裡拾麥穗。聽完她的訴說,不禁讓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由於家裡的田地為交官稅賣光了,如今只能靠拾麥穗來充飢。通過這個貧婦人的形象,詩人揭示了當時賦稅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

詩人在描述了農民的勞碌和痛苦之後,聯想到自己舒適的生活,感到自己既無突出的貢獻,又不從事農耕勞作,可是每年卻要拿「三百石」的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此感到萬分慚愧,內心難以平靜。從詩人的有感而發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種對農民的最深刻的同情。在封建社會中,詩人敢於把自己優裕的生活和農民貧窮勞碌的境遇相比,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

這首詩主題專一明確,筆法簡練。對比強烈,語言通俗曉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白居易作為乙個現實主義詩人的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那是寫的收割者,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想寫就寫唄,我們又管不著,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作者自從經歷這件事後,感到十分慚愧和氣憤,覺得應該為這些農民抱不平,所以寫下此詩。

觀刈麥的寫作手法

觀刈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5樓:一12345王

《觀刈麥》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大約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

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666

改寫觀刈麥全文

6樓:匿名使用者

農戶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閒暇的時候,特別是到了五月收麥子的季節,人們更是加倍地繁忙。夜裡,一陣南風吹起,滿地的小麥覆蓋著田壟,到處一片金黃。

姑娘媳婦們肩挑著食盒,孩童們手提著壺漿,互相招呼著送飯到田裡去,因為那些青年壯漢正在南岡收割小麥。

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濕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本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幹點活。

還有乙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小孩站在他們身旁。她的右手拿著一些撒落下來的麥穗,左胳臂挎著乙隻破舊的竹筐。聽她望著大家說出的那番話,人人都不禁為之萬分悲傷。

為了給官家納稅,她早已把自家的田產賣光,如今揀拾這些麥穗,只不過是為了填一填飢餓的肚腸。

我又有什麼功勞和德望?既不務農,也不採桑,可一年的俸祿竟有三百石,到年末,倉庫裡還存有餘糧。默念著這些,私下裡越發感到羞愧,乃至終日都不能把它遺忘。

7樓:丁楚沁

你想怎麼改寫啊?有什麼要求?

觀刈麥的原文 5,《觀刈麥》翻譯及其原文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

觀刈麥賞析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

《觀刈麥》中表現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刻同情的詩句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這段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後發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作者自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