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周武王伐紂,又稱封神之戰,太上老君的人教和原始天尊的闡教聯合西方教的接引和準提戰勝了通天教主的截教,準提和接引將截教的三千紅塵客度入西方教,同時又度走了闡教的燃燈,文殊,普賢和慈航,並且以通天門下的白象,獅子為座騎,並改西方教為佛教,即為小乘佛教。老子抓走了通天門下的多寶,後來西出函谷關,留下道德經的同時,留下了蜀山一派,然後將多寶化佛,轉世為釋迦摩尼,即為如來,建立大乘佛教。接引和準提即讓位於如來,使如來成為佛祖。
2樓:匿名使用者
摘自《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儒釋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乙個提倡世間法,乙個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說過:「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法在顯,而求諸密;人在勤,而求諸懶。」後面這兩句是我說的,不是孟子說的。「求諸懶」,懶是懶惰。
孟子是亞聖,以繼孔子之道為志,提倡王道,貶斥霸道。而孔子則是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也可以說是先知先覺者,也可以說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麼生在中國?
本來孔子前生是佛教裡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而中國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葉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裡頭的明月儒童化身。
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成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
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班佛教的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有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雖然高深,也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
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髮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麼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國的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
那麼以後就公升到中學,中國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的課程就是大學的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的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
佛教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學。
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乙個人都能進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學。
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當的智慧型,智慧型淵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書的祥瑞之相。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學習了生脫死的法,可是雖然有這個志氣,還沒有真正下決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時,才下了決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一切的懷疑、疑惑、迷惑都斷了,所以說不惑。不惑就是不動心了,也就是孟子說他四十不動心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動心?
財、色、名、食、睡不動心了。財,他也不貪,適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貪;食,好東西他也不貪;睡,也不貪睡覺。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型現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歲,真正得到宿命通了。這個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學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過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十而耳順」,等到六十歲時,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在一般世俗人所講,可以說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順風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從心所欲」,等到七十歲了,他得到了漏盡通。得到漏盡通,那麼這時他的工作完成了。他為了把佛教的路給鋪好,所以要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把佛教的路給開了一半。
格物,什麼叫格物?我們一般老學究、老讀書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慾革去,革除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慾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東西,這些都是乙個欲,都要革除去。
你能革除物慾,然後你的智慧型才能開朗,才能現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誠意;你誠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誠,心也不能正,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
身修,然後家也齊、國也治,這就是孔子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可以說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的意義。
不過儒家只知道世間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個小學;它講五倫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倫,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把佛教的路給鋪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鋪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斷愛,不過沒有像佛教說的那麼肯定,道教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這個神是好清淨的,可是人這個心就不老實,像只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說「心馬意猿猴」,心像匹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實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這個心是好清淨的,可是慾念在那兒牽著它,叫它不清淨。「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等到這個「寂無所寂」了,欲豈能生?你清淨到極點,澄清到極點了,自然就沒有欲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就是乙個真正的清淨。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乙個提倡世間法,乙個是出世法,這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出世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讚嘆孔子,無論是他的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也好,都說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博學多能,學的也多,能力也廣。
所以各位學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對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講於金佛聖寺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3樓:三部-大區六-廣四分-蔡偉豪
您說的是電視劇集封神榜的劇情?
佛教正統的資訊**是《大藏經》,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都是古佛再來,下凡示現,救度眾生的。
4樓:大黃蜂vs紅蜘蛛
封神演義就有。自己去看
5樓:龍玉金仙
你說的是**.
夢見寺廟師傅給我三位菩薩讓我供養
出行的人夢bai 見供養三寶,du建議可外出,宜謹慎zhi風與火之害。dao懷孕的 回人夢見供養三寶答,預示生女,為母子安全,在醫院待產為佳。本命年的人夢見供養三寶,意味著小心說話,禍從口出,慎防損傷之災。戀愛中的人夢見供養三寶,說明若能化解僵局或誤會則可成。做生意的人夢見供養三寶,代表有財利可得,...
臨終前是哪三位菩薩前來接引,人死的時候有哪幾位菩薩來接
兩位菩薩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一位佛 阿彌陀佛 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看你的發願 如果你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話 一般來說西方三聖會來接引 阿彌陀佛,大勢至,觀音菩薩。如果你能往生西方的話,當然是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前來接引,如果不能往生那就是你的遠親債主來...
家有請真武祖師,觀音菩薩,財神爺三位神 像可以在供桌上供奉嗎?怎麼排列我們現在是真武祖
真武祖師又名三教祖師玄天上帝,所以在中間,觀音在右 佛教以右為尊 財神在左。不要聽佛教徒胡言亂語,說什麼佛高於一切。敬神首要心靜,眾生一切平等。你的擺放順序不對,因為中間的位置最高,其次是左邊,最後是右邊。你把觀世音菩薩放在最後的右邊,肯定是不對的。但是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擺放,真武祖師是第一次聽,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