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脆弱的都城》
對歷史的好感由來已久。小時候就已經被亞特蘭帝斯的神秘所吸引。對龐貝的了解時間不長也很淺。
這儲存相當之好的古代文明讓人格外神往,然而它的突然毀滅又讓人倍感恐懼和不安。對吳哥窯,總會有意無意地帶些輕視的態度,因為在心裡總覺得,在東方沒有那個國家的古代文明能與中國的古代文明相比,而且是遠及不上。我覺得吳哥窯的殞落沒有什麼讓人驚異之處。
(就作者分析的幾點理由看,也覺得如此)除了感慨其建築確實精美之外,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這次要說的是東北流人在寧古塔一帶發現的一座業已消失的巨大都城,渤海國首都。這座城由於地處開闊的東北平原,只留下相當少的線索。從作者根據遺址做出的推斷來看,這座城具有相當的格局和氣派。
但繼續順著作者的思路走,我卻很難想象這座城市的繁華,也許作者沒有考慮人口在一定條件下的有界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座城市的繁華達到了相當的程度。
當對這座城市曾經的繁華有了這些了解以後,心中關於它「猝亡」的疑問就更深了。然而作者並沒有馬上給出解答,他說起了香港——現代都市的代表,說起了存在於城市的社會心理規範。城市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它極易被自然及人類本身毀壞。
歷史上許多繁華的大都市到了今天,已經和當年的繁華之所完全是兩樣了。比如揚州,戰火和京杭運河的頹敗使揚州迅速地殞落,今日的揚州再也不復昔日豔都之景。身在江蘇,對此還是頗有感觸的。
然而城市中存在的社會心理規範卻不是容易完全消除的。
在那個時代,中國附近任何乙個國家的興盛都一定是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反之也成立。渤海國也是因為接受了唐的高度文明而興盛起來。
然而,一方面,國內的保守勢力仍很強大,另一方面周圍的游牧民族對其虎視眈眈。終於,渤海國在經歷了短暫的興盛之後為契丹所滅。然而契丹人卻奈何不了渤海國都城中已形成的心理規範,於是他們用了最簡單也是最野蠻的方法——燒。
我是學物理的,當然知道使石料熔化需要怎樣的高溫。巨大的都城就在這樣一場大火中被抹去了輪廓。渤海國短暫的文明也劃上了永久的休止符。
在筆鋒將進入下乙個章節時,我感到有些為難。作者的闡述已不是以我的文化修為能梳理得清的。不過,我仍會在自己微薄的文化基礎上竭力表達自己的感想。
中國的城市是脆弱的。在物質上,城市長期依賴農村的支援。在精神上,城市的存在受到小農意識的強烈牴觸。
城市的心理規則雖然存在,卻得不到弘揚。在中國古代,始終沒有響亮的聲音為城市呼喊。而到了現代,城市依然受到猛烈的衝擊。
特別是文革中的「知青下鄉」運動,幾乎使中國的城市沒有了未來。現在,城市又重新強固,但這並不表明現代城市意識的崛起和普及。城市的繁榮不等於秩序的產生,而一旦失去了秩序,城市就將成為災難的源頭。
所以,我們需要大師,需要他們作為城市文化的開端和支柱。中國與歐洲的區別就在於,歐洲的大師站在了城市的中心,而中國的大師卻從城市走回了鄉間。因此,陶淵明的田園詩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感,或許還應有對城市命運的擔憂。
文章的最後,我與作者產生了共鳴。我常會厭煩市井的囂鬧,渴望逃離城市。然而,我有沒有真正進入城市呢?
沒有。對上海的繁華和快節奏,我還遠不適應。我居住的小城鎮介於城市和鄉村之間,而我也只是位於城市的邊緣,未曾深入其中心。
常想到逃離,其實我是無法適應鄉間生活的,我屬於那一半城市一半鄉間的小城鎮,而歸根結蒂屬於城市。在鄉間,我只能隨性地散步,卻不能久留。對田園生活的憧憬只是我心中的美景。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所以,我更願意走在城市中,哪怕某個夜晚獨自走在近似鄉間小道的林蔭路上,心中會充滿甜美,但生活仍是在城市的大道上向前鋪展的。
二零零四年十月
求 天涯故事 余秋雨全文
對於「生活是有意義的」這樣乙個命題,如果不具備願意相信這一前提,是不是意味著永遠找不到意義?
2樓:仙源渺渺
當混亂不堪的生活,造成我們一切頹廢歸結到的問題的時侯總是希望能競爭,忍耐的活著,然而活著也仍然希望知道為什麼或相信他們為什麼的時候才競爭,忍耐得最賣力氣。這點就是一切有記載的歷史的證詞。「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不等於「不相信生活可能是有意義的」,的信仰所鼓舞的,信仰也許就是時代思潮__一種決定個人身份和職責的社會價值的複合體的一部分。
它也許是關於今世或來世的神話,而附有在塵世或天堂求取更大幸福的一種希望,或者它也許是被解釋為正義,「分田地」要求的一種反對不平等,打土豪的憤怒感來指引我們活著的理由,這個理由我們可以說是思想,思想是活命的工具,而在於思想什麼和怎樣思想。我們的問題也總和信仰有關,在發展新的信仰和檢驗老的信仰時我們遵循什麼方法?因為很明顯,不論我們把哪一信仰當作是有效的,它的有效性的證據至少部分地將視取得信仰所遵循的方法,有些說方法不需要證明,是不可能給予證明的。
是代表著一項武斷的決定。如果不竊取前提就不可能確定信仰的有效性,因為在檢驗有效性的時侯,我們便要求助於正在經受經驗理性檢驗的方法。我們既然生活在不同的人作不同選擇的世界上,既然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這些選擇都會有影響我們的後果。
3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以同樣的追問著但不一樣的實踐者的角色來與你**這個問題。不存在對你的任何主觀偏見。
對意義的追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空虛,維克多·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時卻不可得時,人就會有挫折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宗教和哲學有共同點,那就是追問神秘的領域,但宗教用一種統一的尺度來衡量著個領域,但哲學則是用理性思維去解釋,因此不存在信與不信的問題。
我想你對於信與不信,有意義與沒意義的疑惑其實是對本體存在不存的疑惑。世界究竟有沒有乙個本來面目?在現象界背後,究竟有沒有乙個不受我們的認識干擾的本體界?
在康德之後,哲學家們越來越達成共識:不存在。就因如此,哲學可以在宗教信仰普遍失落的時候,也即沒有確定信仰的時候仍能過一種有信仰的生活。
價值多元在現代是乙個事實,想用某一種學說統一人們的思想,重建大一統的信仰,是行不通的,也是不應該的。
哲學鼓勵每乙個人自救,自己尋求自己的信仰。
多讀一讀關於哲學的書,周國平先生的就很不錯,希望你的視界變得清晰。
4樓:匿名使用者
即使你不相信生活還是原來的那樣,有些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說出個什麼所以然來。就像埃及金字塔的一片墓誌銘上面說的,「生活沒有你想象中美好,卻也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糟糕。」或者簡單點說,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
生活的意義是你熱情的、認真的、努力的去生活的時候,你自然而然感悟到的。我也曾經很迷茫過,但迷茫卻沒有終點,現實生活中的瑣碎或許已經破滅了夢想,但其實正是那些個瑣碎的小事、正是那些個不如意,才更加的完整了生活。完整了幸福。
祝福你!
5樓:一知齋
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認定生活是沒有意義的,那麼我們就不難得出結論:沒有必要再生活下去了。可是我們還是要生活下去的,那麼我們只能相信生活應該是有意義的,至於我們的相信是對是錯,那已經不重要了。
當然這裡的我們應該是大寫的我們。其實在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做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無異於在廬山中尋找廬山的真面目。廬山的真面目不可能在廬山之中找到,也不可能在廬山「之外」找到,那從**找呢?
我不知道!
6樓:匿名使用者
人和人之間,生和死姑記都差不多,那麼產生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從生到死的這個過程。頹廢就等於你放棄了這個過程,坐等結果的來臨。如果你喜歡玩遊戲的話,那你肯定知道大家都喜歡從0級一步步練起來,而不會天天玩乙個終極賬號(職業玩家不算)。
人生的願義就在此——只有這個過程是你能影響的。怎麼生我們無法決定,但出生隻後怎麼活由我決定,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怎麼死。這些是我對人生的意義的理解。
昨天已不可改,今天正在發生。好好過每一天你的過去就有了意義。
7樓:譚銘庭
由馬丁路德派提出的「因信稱義」的關鍵動力在於由信仰出發來解決本真問題,運用理性來豐富信仰的外在容貌,這是宗教思維應該具備的。但是即使在宗教,也存在不「因信稱義」的歷史,早期宗教發展恰是吸收了很多哲學思想內容才建立起來的。
「生活是有意義的」這樣的話,既可以在宗教者的嘴裡講出來,也可以在哲學家的嘴裡講出來,這句話不能判斷究竟是從何出發。真正的宗教信仰者大多會出於信仰去談論這個問題,比如說「生活的意義就是跟隨神的足跡」,這樣的話必是由信仰出發。
對於一般人,談論生活意義問題都是出於理性而談論的,信仰是宗教思維,而哲學思維是不需要信仰的,科學也是如此,他們只是在表現出的形式上看似信仰,而實際上並不是信仰,而更多的是基於理性,少數人基於感性直觀。信仰意味著無條件的服從,強調行,即實踐神的諭旨,那麼服從神便是服從真理。而哲學或者科學,他們本真的最終目的是要認識真理,因此不是無條件的,不是俯首帖耳的,強調知或者知行統一。
8樓:豐秀蘭
所謂意義,是人賦予事物的一種觀念或價值。每個人都有人生觀、價值觀,所以生活總是有意義的,只是人不一定能夠發現而已。比如,質疑乙個問題,或者尋求乙個問題的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意義,哪怕它只是暫時,或者是會發展變化的。
如果你要找到一種永恆的、一成不變的意義,那恐怕要一直頹廢下去。
頹廢或者活躍,都是人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行為方式決定的,這也是出於一種意義。換種說法,如果你認為生活沒有任何意義,那麼為什麼要選擇這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別的?
9樓:林律
生命的意義是乙個主觀的命題。對不同的物件存在不同的答案比如乙隻豬可能思考不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但是對於你來說很明確,就是一頓肉。
而乙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5歲的你和現在的你一樣嗎?
所以,現在,生命的命題對於你的答案,是「信和不信的矛盾」
但是隨著你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多,你自然會尋找到你自己的確切答案。
對於每個人,生命的意義沒有唯一的答案。
10樓:小錦蓮蓮
呵呵~這讓我想到乙個很好玩的事情。
你覺得,天降大任=個人的理想與追求嗎?
這東西對覺悟的人而言是一致的,對沒有什麼覺悟的人倒是沒有什麼聯絡。
好了,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接著討論生活是否有意這個問題。
你覺得,我們來到人世是宇宙大道規則所定,還是處於我們靈魂的要求,比如有什麼事情還沒完成,有什麼因果還沒了解?
當然,我們可以不相信輪迴不相信靈魂。那我們就以現世看現世。
對現世活著的意義而言,有兩種,一種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而定的,一種是這個人對這個社會的作用而定的。
余秋雨的《雪》的閱讀答案,求余秋雨《雪》的賞析
18.陽關荒涼偏僻,環境copy惡劣,2分 而王維在詩中隻字未提到,只說 無故人 強調的是朋友情至上,1分 因而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 1分 19.1 樂觀。2 眼光放得遠。2 告別步履放達。3 充滿自信。20.採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說明統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權,因而不可能為藝術家們提供廣闊的...
急急急!求 余秋雨散文的特點 謝謝
可以參考 你好第一,主題和題材的擴充套件超越 第二,對 藝術形態的借鑑 第三,對原有散文文體模式的突破及創新 第四,華麗典雅繪聲繪色的的語言 第五,雅俗共賞。余秋雨散文片段原文加賞析,急急急急急急1 請問 余秋雨散文在結構模式上有什麼特點?以 文化苦旅 為例?謝謝!余秋雨是20世紀90年代影響廣泛,...
求余秋雨的《遙遠的絕響》中的好句好段
我之所以一直躲避著它,是因為它太傷我的精神。那是另外乙個心靈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僅僅是仰望一下,也會對比出我們所習慣的一切的平庸。平庸既然已經習慣也就會帶來 安定,安安定定地談論著自己的心力能夠駕馭的各種文化現象似乎已成為我們的職業和使 命。有時也疑惑,既然自己的心力能夠駕馭,再談來談去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