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的船隊只有一次到達天方

2022-08-04 09:50:04 字數 5415 閱讀 1342

1樓:刀痴劍狂

鄭和的船隊初時時都是在摸索海路航線為主,所以也只是有一次到達天方。我們可以從其下西洋的路線圖看出其實這支艦隊每次都會航行得更遠,初時一直是在勘繪海圖。這便不得不說說風帆時期航海所受到的限制了,以鄭和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最大的問題就是物資的補給,淡水與食物都是其所必需的物品。

以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來說已經有些相對性的概念落後,雖然船隻運力和穩定性對比前朝都有所提高,但航路上依然只能依賴沿近海諸港,並非能直達目的地的遠洋船只,隨後再轉道南洋。對比後來能夠遠跨大洋的歐式風帆船隻,其遠洋能力還是有所欠缺,所以一路上所需要的補給點與落錨地點也大大增加,不得不借助海路上途經諸國的資訊來完善當時明國人在世界地圖上的空白。

另一點,為了對各海域的水深水淺,風浪環境與地理風土進行勘測,鄭和艦隊也有意放慢了前進的速度。主要是為了進行更遠的航程做資料的補充,所以在其航海路線上是由近及遠的向外摸索。在風帆時代的船隻還有乙個重要的航行因素,就是借助不定期的風力,有時候一旦錯過季風,如此龐大的船隻想要航行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無風時期我們所知道能繼續保持航行的基本上是槳帆船,這個時期主要是地中海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國家使用這類船隻。所以對於鄭和而言,天方確實過於遙遠,想要前往一次確實非常不容易。

2樓:泡泡小果奶

這是因為海上行駛會收到天氣的影響,而且當時技術不高超,對於方位他們需要研究等都是問題。

3樓:

受到當時的技術水平的影響,還有當時對未知探索能力弱,難以抵抗海上的風暴等。

4樓:

當時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探索航線,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未知的,一直實在摸索中前進,天方過於遙遠,所以只有一次去了。

5樓:

因為鄭和下西洋有太多未知的因素,路途遙遠、天氣惡劣、容易迷失方向都是鄭和面臨的巨大困難。

6樓:活在瓜里的籽

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場沒有目的的航線,所以到底能去到**,誰也不知道。

7樓:丸子閒談文化

因為當時的探索方法有限,也沒有什麼地圖或者標識,一路上都只能靠摸索。

8樓:佼千邇

因為每次航線都是逐漸摸索出來的,當時的科技水平不高,所以決定了終點是不確定的。

9樓:

雖然鄭和多次下西洋,但因為天方路途實在遙遠,所以只到達過一次。

鄭和遠航七下西洋,為什麼課文中只寫了一次?哇哇~作業啊~大家幫幫忙~感謝啊~

10樓:只知道偏愛你

課文嘛以點蓋面,七下西洋歷時28年,全些了那就是**了。

11樓:看陰陽

第一次最困難、最難忘,每次出海的情形大致相同,每次都詳寫就顯得重複囉嗦

12樓:手機使用者

因為第一次遠航去的地方最多。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課文只寫了第一次經歷?

1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2023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他與王景弘率領這支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到來,冬天,鄭和率船隊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開洋遠航,經南中國海域,首先到達占城(今越南歸仁),然後到達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滿刺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舊港、阿魯、蘇門答刺、南巫裡(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上)。

從南巫裡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然後到達小葛蘭(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欽)、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鄭和在古里立碑紀念,碑文說:「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最早的一塊碑。鄭和從這裡返航。在回航途中於舊港了打擊了海盜陳祖義的襲擾,首次用兵大獲全勝,為東南亞海域剷除了禍患,維護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稱讚。

鄭和船隊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2023年10月2日)回國。

後來的6次都是在有第一遠航的基礎上完成的,第一次遠航是最艱難的,不知道前方會遇到什麼,一切都是未知數,是否會語言不通,是否會遇上海盜,船上的糧食淡水能維持多久,前方會航到那裡。第一次就是開啟各國**的乙個基礎,就好像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一樣。呵呵

14樓:蘇王傑

呵呵 因為鄭和不想那麼出名、鄭和說;低調 要低調

1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學校摳,如果七次全寫,那要用多少紙啊

16樓:晶藍滄雪

因為這是最重要的一次。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課文只詳寫了第一次。

17樓:冒傲松

第一次——永樂三年六月(2023年)出發,五年九月(2023年)返回。

第二次——永樂六年九月(2023年)出發,九年六月(141i年)返回。

第三次——永樂十年十一月(2023年)出發,十三年七月(2023年)返回。

第四次——永樂十四年十二月(2023年)出發,十七年七月(2023年)返回。

第五次——永樂十九年正月(2023年)出發,二十年八月(2023年)返回。

第六次——永樂二十二年正月(2023年)出發,當年七月明成祖死後返回。

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2023年)出發,八年閏八月(2023年)返回。

有文章說,鄭和下西洋應該是八次,因其中一次系「短期出差」,故未計算。此種說法在《明史》中未見記載,缺少確證。

2023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歸來時,年已62歲,以後再未出海,後於2023年64歲死去。

課本不能逐一介紹他的沒次行動,所以會挑典型的來介紹。

1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最為重要,後幾次與第一次並無太大差異。

19樓:匿名使用者

寫課文要做到詳略得當

20樓:紫色泡沫

因為作者這樣寫,起到了詳略得當的效果。

鄭和第七下西洋分支船隊去向之謎

鄭和船隊最運到達哪個洲?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是"世界上公認的和平之旅

21樓:匿名使用者

從明永樂三年(公元2023年)至宣德八年(公元202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亞洲非洲等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明朝中期的中國,是乙個綜合實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強國。但中國人沒有恃強凌弱,鄭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認的和平之旅;28年間,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對外政策,發展各國的友好關係,在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進一步樹立了中國的和平友好形象。

鄭和下西洋期間,通過多種形式與當地開展雙邊**,平等互利,互通有無,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麝香、金屬製品和書籍等運往國外,換回當地的香料、藥材、動植物、珠寶及生產瓷器所需的原料等多種貨物,推動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鄭和下西洋」最早一次遠航是在哪一年? 他的船隊最遠到達什麼地方?

22樓:梁英坤

最早一次遠航是在2023年,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23樓:揮筆書寫歷史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2023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率領龐大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他能七次成功下西洋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24樓:虎侃歷史

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團隊最遠甚至到達非洲東海岸,鄭和之所以七次成功下西洋,所靠的關鍵因素就是當時明朝船舶技術的發達,和明成祖朱棣的支援,再加上鄭和這個非凡的指揮著的帶領。憑藉著這些關鍵因素,讓鄭和團隊的海外探索,比歐洲的那些航海家們早了好幾百年。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國力達到了鼎盛。於是明成祖認為應該積極去探索更多的海外國家,與他們建立關係,並且讓他們見識一下我大明帝國的威風。於是帶著宣揚國威的目的,明成祖大力支援朱棣下西洋,有了皇帝的支援,那鄭和就放開手腳的開始了他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鄭和這個人其實是個宦官,他是藍玉平定雲南地區的叛亂所帶回來的俘虜,後來一直追隨在朱棣的身邊。鄭和極具領導能力,和處理緊急事務的能力。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爪哇登陸,當時爪哇內亂,鄭和團隊剛上岸就遭到當地官兵的**,於是鄭和使用外交手段和爪哇國王會面,並將船隊一字排開來震懾爪哇,沒想到這招果然奏效。

爪哇國王主動向鄭和認錯,並且原因賠償損失。

最後就是當時明朝船舶製造技術的發達,和指南針的成熟運用。如果沒有足夠的硬體設施,即使明成祖鼎力支援,即使有鄭和這樣非凡的領導人,那明朝下西洋也只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根據史料記載鄭和的所使用的船大有現在乙個標準的足球場大小,有這樣先進的航海技術,所以鄭和的七下西洋才能在海洋中平安無事。

25樓:歷史中的輪迴

鄭和能夠七次下西洋,一是得益於明朝發達的海洋船舶技術,再者是朱棣提供的強大的經濟支援。

26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鄭和能夠七次成功的下西洋,與朱棣的支援有很大的關係,再加上鄭和本身也是乙個比較有能力的人。

27樓:沉默的六月天

主要是因為當時明朝的船舶技術的發達,而且皇帝提供的裝置(例如船、物資)好,同時鄭和的海洋知識豐富,領導能力也強。

28樓:天才人物我無敵

首先還是鄭和的決心,另外也是當時**比較支援他這一舉動,這些都讓鄭和7次成功下西洋的關鍵因素。

29樓:喜歡毛絨絨的

當時明朝還很繁榮,沒有戰爭百姓也安居樂業,所以帝王就拿出很多的錢來投資鄭和。

30樓:dj林林

首先有人幫助,再有就是自己的團隊都是非常強大的,有著豐富的經驗。

31樓:方

第一,帝王本人支援,第二,強大的人力物力,第三,他自己的能力,鄭和算是乙個非常出眾的人了,雖然境遇不好。

32樓:感性的被單公主

當時的船舶製造技術非常發達,明成祖也非常支援鄭和,給他很大經濟援助。

33樓:牢格格

鄭和成功下西洋的關鍵因素在於當時,明朝皇帝的大力支援,他想宣揚國威來使自己的江山社稷穩定,同時去讓其他的國外的人去了解,所以派鄭和下西洋,還有就是當時科技的發達!

鄭和七下西洋故事

明代的陸路交通受阻於中亞的帖木兒汗國,故陸路對外交通不大發達,其海上對外交通卻有一番新面貌。成祖即位後,為了宣揚國威 擴充套件 尋找珍寶等,派三保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屢下西洋。自成祖永樂三年 1405年 至宣宗宣德八年 1433年 鄭和前後下西洋凡七次。西洋在明時指的是今南海以西的印度洋,鄭和的航線...

鄭和下西洋用的哪種指南針,鄭和下西洋時,船隊是如何進行導航的?

那時 叫羅盤。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每艘船上,均配有羅盤,由二十四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這種羅盤的精度很高,採用二十四個方向,各以天干地支與八卦五行命名,標記方位,這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自從西元前三世紀中國 四大發明 之一的指南針問世以來,很快便用於航海。到了明代,各項技術指標已經相當完整,因而為鄭和...

鄭和下西洋的,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鄭和下西洋的航程 據 漢書 地理志 記載,在中國歷史上,西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就開闢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廣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到了紅海和東非海岸.這在中國文獻和阿拉伯文獻中都有記載.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9年兩次乘商船到達桑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