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021-03-05 08:00:05 字數 5137 閱讀 4338

1樓:匿名使用者

多種說法,

1.揚明朝天威

2.尋找建文帝

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

4.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巨集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上面的答案基本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明朝後來怎麼不下海了?鄭和去經商了還是殖民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毀了?

而真正的原因是,

明朝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創立的

這已經被幾個專家證明了

鄭和也是回回

永樂皇帝派回回鄭和七下南洋

是明朝的皇帝想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鄭和沿途轉播伊斯蘭教

這也解釋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毀了怕外人知道皇族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

而當時在元朝的等級制度後

漢人對外族比較反感的

之所以國內只有周有光老人提出而其他人迴避

不加考證的迴避

是怕更大的外族皇帝的血統論

怕對某些漢人脆弱的自豪感打擊太過沉重

2樓:百度使用者

炫耀國威,清理海疆,尋找建文帝下落

3樓:城建臨時工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目的:1,尋找建文帝

2,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

3,提公升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5樓:文字學

1.弘揚國威;

2.讓世界的其它所有國家遵循"儒學思想".

6樓:匿名使用者

1.炫耀國家實力 2.加強鄰國間的交往 3.進行**活動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鄰國 展示中國的國力強大

7樓:六月心心

大概是宣揚國威...歷史課上,老師是這嚒說的!

8樓:鄧昆公孫鶴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充套件海外**(經濟目的);

3.尋找專失蹤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意屬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絡,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為明朝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9樓:百川有我

目的:(1)宣揚國威,即宣傳明王朝的強盛。

(2)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3)為宮廷購回奢侈品。

(4)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內容: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2023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2023年),共計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歷史評價:

1、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

2、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其規模、航行時間、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早半個世紀。

3、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4、侷限性;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因而不計經濟效益,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長久。

10樓:暴走少女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充套件海外**(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絡,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援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擴充套件資料:

鄭和是我國明朝初期偉大的航海家,他從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2023年至2023年)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克服了重重困難,七下西洋(現在南洋一帶),遍訪亞洲、非洲30餘國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部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

針對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決心削藩,2023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

2023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

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復辟,所以派人去找他。」

其他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贏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

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載《鄭和下西洋**集》一)一文中持這種觀點。他首先否定「耀兵異域說」,他說鄭和在海外兩次動用武力**異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反擊。

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

說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出使帶回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永樂皇帝下令不要徵稅,他說:「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開啟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王朝剛建立,臨近的小國常來朝貢,當時的朝貢實質上是交換物產,番國入貢,明王朝恩賜,賜常大於貢。

明初經濟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幾乎停頓。

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永樂皇帝上台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的。

11樓:南非烏雀

鄭和下西洋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

明成祖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明成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有些書上說的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明成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

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

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第三件事是與南海(今馬六甲海峽)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總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條原因:

⒈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⒉擴充套件朝貢**(經濟目的);

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⒌加強同各國的聯絡。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乙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

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在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 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時間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樂三年 1405年 至宣德八年 1433年 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1405年7月11日 永樂三年 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 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 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

鄭和下西洋的,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鄭和下西洋的航程 據 漢書 地理志 記載,在中國歷史上,西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就開闢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廣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到了紅海和東非海岸.這在中國文獻和阿拉伯文獻中都有記載.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9年兩次乘商船到達桑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