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孔祥忠
原因是黃河下游地勢平坦 河道變寬 水流變慢 泥沙直接淤積與下游河道 使得河口處泥沙較少
地轉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加 赤道沒有偏轉力 亞馬遜河幾乎接近赤道 所以所受偏轉力較小
黃河河口"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規律是怎麼形成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填海造陸而形成.
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年輸沙量大,受水海域淺,巨量的黃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積,填海造陸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斷向海內延伸,河口侵蝕基準面不斷抬高,河床逐年上公升,河道比降變緩,洩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當淤積發生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尾閭改道,另尋它徑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黃河尾閭有一次較大改道.
黃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積→延伸→抬高→擺動→改道的規律不斷演變,使黃河三角洲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海推進,歷經150餘年,逐漸淤積形成近代黃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面積逐年擴大,生態型別獨特,海河相會處形成大面積淺海灘塗和濕地,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繁殖地.黃河三角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
由於黃河尾閭擺動的影響,這裡的地面形成許多溝壑交錯的廢棄河道及防水堤壩,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人為填補,至今仍見崗、坡、窪相間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漣漪狀的地貌.
黃河為什麼會含有大量泥沙,而長江很少?
3樓:費盡腦汁的名兒
這個問題可以從黃河的流經區域來看。
黃河上游,匯入支流四十三條,徑流量占全河之百分之五十四,年來沙量只占全河年來沙量之百分之八,水多沙少,是黃河之清水**。上游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與青海南山之控制,呈s形彎曲。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即著名之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有天下黃河富寧夏和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說。
黃河中游,匯入較大支流三十條,增加水量佔黃河總水量之百分之四十二點五,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之百分之九十二,為黃河泥沙之主要**。黃河下游,由於泥沙量大,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之地上懸河。
黃河,因經過水土流失之黃土高原地區帶入大量泥沙,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多之河流。
最大年輸沙量達三十九億一千萬噸(一九三三年),最高含沙量九百二十公斤/立方公尺(一九七七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十六億噸,平均含沙量三十五公斤/立方公尺。黃河平均每年攜帶之十六億噸泥沙,如果築成高一公尺而寬一公尺之城牆,長度將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公里)之三倍,或相當於赤道長度之二十七倍。
在黃河年輸沙十六億噸中,有四億噸沉積在下游河道,八億噸淤積在河口成為造陸之物質**,另有四億噸則輸往深海,為營造新大陸架提供物源,這致使中國陸地每年向渤海延伸二點二公里,年平均淨造新生陸地二十五至三十一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天增加乙個足球場之面積。
所以黃河含沙量相對比長江多,但近兩年由於環境問題長江含沙量也不斷激增。
4樓:哈哈噠噠麼麼哈
主要是因為上游荒漠化嚴重,中游的水土流失嚴重,導致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河道抬高。
5樓:穎寶的貓
因為黃河所經過的地方就是很多泥沙聚集的地方,所以它等一下就會比長江的多。
6樓:lyl零壹零
因為黃河經過的地方是有很多泥沙的,長江經過的流域沒有那麼多泥沙
7樓:奧茲子
黃河流過的地方大都是含有沙子的地區,長江平原多
8樓:星期一要吃糕
因為兩個河流完全是不一樣的,流經得地理位置也是不一樣的。
9樓:你的老友紀
黃河流經了很多高原,高原上的泥土被帶進就這樣了。
10樓:
因為黃河的流線與長江不同,經過的地區有很大不同。
11樓:蠟筆小新快樂
這個應該是因為黃河的話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吧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兩者經過的流域是完全不一樣的黃河經過黃土高坡
為什麼黃河河口沒有形成特大城市的原因
13樓:匿名使用者
特大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地有非常發達的經濟基礎。不一定非得出現在某某河口附近。比如宋代之前的農業經濟時代中國的特大城市幾乎都在北方,到了宋時至今南方被逐漸開發從而在經濟基礎上領先北方,於是自然而然就會誕生特大城市。
城市是以**為主的經濟活動的產物,沒有經濟基礎,不可能有大城市。而衡量經濟是否發達只能通過對比才能看出,所以也有一些人口多但經濟不及沿海中等城市的特例,但實際它們也遵循這些規律,因為它們的經濟基礎通過對比絕對比其省內其他城市要發達,也就無怪乎其人口會多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河口、長江入海口、珠江入海口,都本應該出現特大城市或城市群。可是,唯獨黃河河口沒有特大城市,其原因有兩個:1、黃河經常改道,搖擺不定,而城市需要歷史積澱,無法跟著黃河改道。
2、黃河泥沙含量多,淤積嚴重,淤積到一定程度,就抬高河道,甚至決口,形成巨大災難。所以,特大城市要盡量避免建在自然災害頻發地區。這或許也是根本原因。
高二地理: 河口地帶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場所,但黃河河口卻沒有形成大城市,為什麼?
15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主要有:(1)黃河水量不大,水量季節變化大,航運價值不高,不利於城市興起和發展;(2)黃河水量不大,無法保證城市生產和生活用水;
(3)黃河三角洲土質差,農業難以發展,不能為城市提供較好的農業基礎;
(4)黃河口泥沙淤積嚴重,不適宜建設港口,城市難以形成好發展;
(5)黃河下游歷史上多次氾濫、改道,沒有確定的河口,洪水威脅城市安全。
16樓:芳村李九妹
原因:(1)因為黃河的中下游是「地上河」,河床高於地面,古時候經常氾濫成災,所以不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場所。
(2)因為黃河的中下游是「地上河」,所以不像其他河流,沒有在出海口附近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地帶。
17樓:
1嚴重缺水 2下游大量泥沙淤積 形成地上河 易導致河提決口 威脅城市安全。
18樓:匿名使用者
地上河威脅城市安全。
含沙量高,水資源缺乏,無法滿足生活和生產用水。
19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黃河動不動就氾濫,甚至改道。城市怎麼發展啊。
20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含沙量太高,形成的河口地區沙石比例太高。
分析黃河三角洲為什麼沒有形成像長江三角洲一樣的城市群
21樓:不雨亦瀟瀟
黃河泥沙含量大,泥沙淤積嚴重;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黃河入海口不斷變化;黃河3角的人每12年搬一次(說說而已,其實沒人住--尾閭部分)
黃河三角洲位置不固定,現代的三角洲形成時間晚;現在的河口三角洲形成只有150年的時間.而長三角、珠三角的歷史悠久,城市有充足的時間發展.
黃河水量小,通航價值很小;
河口泥沙淤積,無優良港口等。黃河泥沙淤積嚴重,航行條件差;河口多灘塗,水淺,不適合形成港口;使得交通環境較差.而當地的地勢低窪,黃河又是地上河,一有洪水便氾濫嚴重.
為什麼長江入海口有上海,珠江有廣州,黃河沒有什麼?
22樓:匿名使用者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
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草原之綠、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2023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這裡曠野茫茫,芳草萋萋,國家級保護珍禽四季隨處可見。
黃河兩岸,林場、蘆葦、牧草帶植被種類層次分明,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蔚藍大海,堪稱天下奇觀。夕陽西下、長河落日的迷人風情,令人神往。
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相應改道變遷。目前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2023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是乙個弱潮陸相河口。
23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上海那有歷史原因 還有地理因素
24樓:羽化雨心
在黃河旁邊會被淹死(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黃河決口氾濫達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2023年以前,黃河涉流改道在今黃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東流入海。2023年築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黃河南流入淮,奪淮河道入海,歷經約400年,直到1855 年黃河又在銅瓦廂決口東流,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黃河下游河道。
自此以後,人們築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約束在堤內大量沉積,導致河床日益淤高。每次決口氾濫都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2023年,國民黨反動派扒開花園口大堤,河水淹沒了豫、皖北、蘇北等66個縣,造成5.
4萬多平方公里的黃致使1250萬**離失所,89萬人喪命)
25樓:葉落√知秋
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河口潮流作用很弱,潮差通常 只有零點八至一公尺,潮區界距河口不過二十至三十公里,入海的泥沙約有百 分之四十左右在口門附近堆積。由於河口沙嘴向海外迅速伸展,從而使河槽 縱比降減小,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逕流宣洩不暢。洪水時發生河道分汊或 放棄舊河槽,另從低窪地尋找新的路徑入海。
此後,新的河道又將重複以上 新老套迭的河道發育的歷史過程,使尾閭河段一直處於淤積延伸——擺動—
—改道的週期性演變過程中,成為弱潮多沙延伸擺動頻繁的堆積型河口。
自 1855 年黃河奪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餘年來,其決口改道的範圍,北起 徒駭河的套兒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間,成為三角洲的南、北緣,以利津 縣東的寧海為頂點。近代黃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積達五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如以 1855 年的推測岸線為內界,則 1855 年以後新淤積而成的三角洲部分為 二千九百七十平方公里。
近代黃河三角洲範圍內,自 1855 年開始的百餘年間,黃河尾閭的決口改 道達五十餘次。其中較大的擺動改道有十二次之多①。三角洲上廢棄的河道, 鱗次櫛比,從而形成放射狀的入海水系,發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
綜觀近 代黃河三角洲海岸的發展過程,其間除去 1938 年至 1947 年因花園口掘堤黃 河改道南泛的幾年以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價段:
1.1855—1896 年黃河改道的初期
1855 年銅瓦廂決口之初,下游入海河道未築堤防,黃河所挾帶的泥沙, 大部沉積在張秋鎮以上的沖積扇上,由此下洩至大清河口的水較清,泥沙很 少在河口淤積。史載同治十二年(1873 年)齊河至利津「每有漲溢,出槽不 過數尺,尚可抵禦,並無開口奪流之事」②。光緒元年(1875 年)以後,銅 瓦廂以下陸續修築南北大堤,泥沙淤積於河床,使河床墊高拓寬。
光緒八年
(1882 年),歷城桃園決口,下游河道從此以決徙為常態,至光緒二十二年
(1896 年),已是水行地上,河底高於平地。總的情況是,在這四十年內, 黃河泥沙多因河水的氾濫沉積於河漫灘,河口外的堆積相對來說還比較緩 慢。
2.1897—1937 年黃河尾閭大幅度擺動時期
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黃河改道,經民豐以下,從最南面的絲網口入 海,進入萊州灣。這條被稱做永豐河的入海水道,行水八年之後,光緒三十 一年(1905 年),又北徙奪徒駭河入海,進入渤海灣③。行水十二年之後,
1917 年,又經鐵門關以北分道向東北流入車子溝及鉤口。1928 年,復南移至
鐵門關以南向東南經由青坨子以北入海。1934 年,又北移經宋春榮溝入海, 直至 1937 年止。這一時期,海岸線隨著入海口的改變,自南而北,又由北而 南,反覆移動,此漲彼退,遍及整個三角洲海岸,使海岸線向前推移曲折成 花瓣狀。
圖 4-5 近、現代黃河扇形三角洲的形成
3.1947—1976 年河口向東、向北形成兩大沙嘴時期
1938 年,花園口掘堤,黃河改道入淮,三角洲田淤漲轉入浸蝕後退,直
① 龐家珍等:《黃河河口演變·ⅰ.近代歷史變遷》,《海洋與湖沼》10 卷 2 期,1979 年 4 月。
② 《再續行水金鑑》卷九七。
③ 陸克銘:《踏勘黃河海口情形報告》,《黃河水利月刊》1 卷 5 期,1934 年。
至 1947 年 3 月花園口堵口河復故道時,東行由甜水溝入海。在行水六年期間, 黃河泥沙在口外堆積,形成甜水溝大沙嘴。1954 年,甜水溝入海道淤塞,改 由西河口以北的神仙溝入海。
1964 年,在羅家屋子人工改道,使向北分流至 鉤口入海。隨著神仙溝、鉤口海岸的迅速向海推進,在偏東北方形成神仙溝
——鉤口大沙嘴。原來甜水溝大沙嘴的海岸即每年以一百至一百二十公尺的速 度後退。這一時期,黃河入海道雖兩度遷移,但已無氾濫之災。
黃河泥沙大 量輸入河口,年造陸速度達三十三至三十四平方公里,是三角洲增長速度較 快時期。
4.1976 年起改由清水溝入海時期
1976 年 5 月,經過實地勘查,為更利於行水入海,再次人工改道,在西 河口截流,使自軍馬場附近順清水溝引河,由甜水溝大沙嘴北側的小海灣入 海,行水至今。
解放後,由於兩次人工改道,使三角洲頂點由寧海下移至魚窪附近,三 角洲改道擺動的範圍也縮小至鉤口與宋春榮溝之間,這使海岸演變動力發生 新的變化。今後三角洲海岸的發展趨勢,甜水溝與神仙溝兩大沙嘴之間的新 河口區,繼續猛烈外長。這一新淤漲的稱作黃河孤島的地區,正縱橫豎立著 勝利油田的油井,成為平疇沃野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三角洲北部神仙溝—— 鉤河口大沙嘴將轉入浸蝕後退階段,三角洲南部甜水溝大沙嘴以南至小清河 口的岸段,則將保持基本穩定或稍有增長的狀態①。
隨著近、現代黃河三角洲的發育,它正與渤海灣北面的灤河三角洲,從
南北兩翼有如發動鉗形攻勢競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灣,使渤海灣越來 越小。但是,黃河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時,由於潮流受到新河口口門原河道沙 嘴遮掩,海域淺緩,造陸迅速。百餘年來,隨著河道的延伸及河床擺動範圍 的縮小,河流的挾沙能力和海域的容沙能力都相對有了增加,今後的造陸面 積勢將出現逐步遞減的趨向。
沒有大型發展城市是很正常的
為什麼長江入海口有上海珠江有廣州黃河沒有什麼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 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 草原之綠 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 最廣闊 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大城市怎麼解釋
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兩岸平地,歷史上氾濫成災的年份非常多,甚至奪淮入海,其入海河道經常改道。處於這種多災環境下,又怎能有大城市形成!當地沒有深水不凍港,而且黃河水量不穩定,容易枯水或發生大洪水,缺乏航運條件,因此 黃河不是一條航運水道,入海口城市 東營 無法發展內河航運交通。另外,黃河含沙量大...
談一談劉鄧大軍為什麼要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
挺進大別山的原因 1 大別山區位於南京和武漢之間的鄂 豫 皖三省交界,是敵回人戰略上最敏感而又最答薄弱的地區 2 曾是老革命根據地,群眾基礎好,容易立足 3 據此,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蔣介石必會調山東 陝北的敵軍回援,緩解這兩個地區的壓力。劉鄧大軍為什麼要挺進大別山?為了經略中原,取得變化全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