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辭次平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土地的變化主要為:
1、1950至2023年開始在新解放區施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施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屬於私有制;
2、在2023年至2023年三大改造中完成了對農業的改造。農民加入集體生產合作社,私有制逐步轉為集體所有制;
3、2023年以後出現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進一步使私有土地轉變為集體所有;
4、2023年改革開放中,對農村土地施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但只是經營方式發生變化,土地仍然是集體所有。
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所有權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據材料,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土地所有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是怎樣的
2樓:何處惹丨塵埃
1、1950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按勞分配。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6361
為了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2023年底全國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廣大農民翻身解放,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
2、1953-1956 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1958後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規模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產生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半社:
土地入股、統一經營)和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完全社:土地歸公、集體所有)。
3、1978 家庭聯產承包制(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
大規模集體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
主要形式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凋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改革逐漸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
它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條件
3樓:微笑的葬歌
2023年土地改革是私有 2023年三大改造變為公有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發生過哪三次重大變化
4樓:匿名使用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農村建設的程序中經歷了三次重大土地制 度變革。第一次變革是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它根本改變了我國農村的社會關係,為我國現代農村奠定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第二次大變革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第三次變革是鼓勵和推廣了土地流轉制度,它有利於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
三大變革都已經並將繼續推動我國農村建設的大發展。
農業互助合作是我國農村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我國今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
」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我國廣闊的農村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第一次具有深遠和長久意義的重大歷史變革,為我國農村未來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1)通過互助合作,我國農村確立了集體所有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嶄新的生產關係,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農村的全面進步。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農業互助合作運動是我國農村生產關係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徹底變革。它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土地改革後建立起來的農民個體經濟本質上仍然是私有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度,成為推動農村生產力和農業生產發展的直接動力。據統計,從2023年到2023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418%。
2023年,農業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總產值還是增長了419% ,其中糧食比2023年增產414% ,稻穀、小麥、薯類、烤煙、茶葉等的產量都超過了「一五」計畫最後一年即2023年的生產指標。事實說明,把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是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的。
(2)通過互助合作,我國農業獲得了長期平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基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建國後推行的農業合作化是成功的,推動了農業的長期平穩發展,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國才能夠完全依靠自身積累,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實際上闡明了農業互助合作對推動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事實上,當時黨和國家作出大搞農業合作化的決策,首要目的在於通過互助合作增產糧食,以適應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3)通過互助合作,廣闊的農村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農村此後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徵,其在國民經濟中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否,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是否建立起來。如前所述,農業互助合作是我國農村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它破除了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制,建立了集體所有制,而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主要的和基本的實現形式之一。
這就標誌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在我國農村廣泛建立起來。從農業互助合作完成前後,我國農村經濟成分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的變化來看,2023年,合作社經濟和個體經濟在農村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分別是115%和7118%,個體經濟佔到了農村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份額極少。到了2023年,這種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合作社經濟上公升為56%,而個體經濟降低到3% ,就是說,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已佔了農村國民收入的大部分。
從上述數字變化中可以看到,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比重大大提公升,個體經濟比重大大下降,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整個農村經濟中佔據了主體地位。
聯產承包是社會主義農業改革和發展的「第乙個飛躍」。***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其中「第乙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舊的生產關係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必然結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為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對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以後逐步形成的僵化土地經營管理體制的調整。互助合作運動以後,在集體經濟基礎上,農業生產力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兩個基本原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繼承了農業合作化建立起來的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基本成果。
一方面,它堅持了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種集體經濟的具體經營管理方式,土地依然屬於集體所有,只是使用權交給了農民。它與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是同一層次的概念。
而決定乙個社會經濟性質的,不是具體的經營管理模式,而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並沒有改變集體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集體所有、家庭經營的雙層經營方式,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有利於發揮集體優越性和個體積極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中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它把土地使用經營權發包給農民,農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分戶承包,土地所有權仍歸集體,農民由於取得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成為集體組織內部的乙個相對獨立的經營主體,從而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這種分離對發揮集體優越性和個體積極性的優勢是明顯的。包乾到戶、自主經營擴大了農民對自己產品的處置權。承包者除了上繳一定數量的實物或現金作為集體提留,保證完成向國家交售的產品收入外,所得收入及剩餘產品統歸自己支配。
土地流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抉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1)土地流轉是改革和完善我國現行土地承包制度的客觀要求。中國目前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但隨著新時期農村形勢的發展,現行土地承包制已出現了一些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的地方,主要是把土地等生產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戶,制約了土地規模經營。
2023年10月12日,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業已存在的土地流轉制度做了進一步認定和發展。指出要「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2)土地流轉是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舉措。推進農村城鎮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大量運用於農業和城鄉戶籍制度的逐步鬆綁,農村出現了大批剩余勞動力並不斷地向城鎮轉移。
經過20多年的時間,已有近2億農村勞動力通過不同方式解決了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的問題。隨之而起的便是小城鎮的大量湧現和迅速發展。在切實保障農戶利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和有償的原則,允許和鼓勵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是科學的抉擇,也是加快發展城鎮化的重要舉措。
(3)土地流轉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徑。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方略。
而允許和鼓勵土地流轉,將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開闢新路徑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啟用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有效途徑。
(4)土地流轉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確定與實施,必將推動我國農村的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如同前兩次農村改革和發展一樣,新一輪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內容依然是土地制度的變革與完善,突破口則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問題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基本問題。
(5) 202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份綱領性檔案。該檔案對農地流轉有了創新型的改革思路和舉措。《決定》指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與以往檔案相比,《決定》有很多創新點。一是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這在以往文獻中沒有這樣明確地表述過,這意味著農業家庭經營是我國現在和未來的主要經營方式,不管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行到什麼程度,都要堅持家庭經營為主,而不會回到集體化和合作化時代,這為農業經營方式和經營體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拓展了農地承包經營權的權能,過去政策法規中也規定過農民對承包地擁有的權能,如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等。但《決定》擴充套件了農民所擁有的承包地的權能範圍,農民不僅對承包地擁有使用權、收益權、流轉權,同時還擁有佔有權、承包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權等新的權利。這表明**已經越來越把承包地作為農民的一項準私有財產來強調,雖然仍然規定土地屬於集體所有。
三是更為明確地指明了農地流轉的方向和途徑。以往檔案也提出過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但《決定》明確指出在公開市場上流轉土地,這個「公開」兩字更為鮮明地強調農地越來越成為一種可流動、可轉讓的生產要素和固定資產,可以合法地在市場上交易了,這為各地建立土地流轉交易中心提供了政策保障。
資料**——
四川社會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新中國成立後的偉大成就,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偉大成就都有哪些
在古老東方大國首次在全國建立了民主政權即從 到地方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古老東方大國首次實現了男女平等即婦女在政治 經濟 文化 社會和家庭生活各方面同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力。在古老東方大國首次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一句話,就是古老東方大國邁入了現代化,中國作為乙個世界超級大國的時代即將到來。原...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萬隆會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與美國建交,與日本建交,參加wto,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等。金燦榮 新中國70年外交的成就和經驗 1 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係方面的 意義。2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
日本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和中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什麼不一樣
本質上沒有區別,表現在現實中,也都是由大地主,大貴族集團掌握土地所有權。只能說在中國名義上說普天之地皆為王土,這是我們國家封建貴族勢力強大的產物。在日本則沒這說法。土地實際掌握在各地大名手裡。兩國名不同,實則同。日本的封建領主制類似中世紀的歐洲,土地是歸屬領主的私產,領主擁有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