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這句話出自 六祖慧能的《壇經》 其含義是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不是明亮的鏡台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 到**沾染上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什麼意思?
2樓:末你要
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句話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2、這句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乙個四句偈,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3、菩提原本比喻智慧型,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4、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3樓:微笑
意思是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拓展知識:
1、全文:
菩提偈【作者】惠能 【朝代】唐其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其二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其三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2、《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4樓:黛妮
神秀大師中「心若明鏡臺" 中的「明鏡」和「臺」不是兩種東西,「菩提樹」是一種樹,「明鏡臺」是指鏡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說的意思與《心經》上的「無掛礙」意思一樣,都是在講「諸法空相」的道理.菩提就是菩提,不一定要在「樹」上落相,明鏡就是明鏡,不一定要落於鏡台這一具體形物!
5樓:珊若殊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
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女人一輩子也聽不夠的是"我愛你"三個字,而且是百聽不厭。每個女人都希望有人愛她,但是其實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愛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愛放在心裡的!
這種愛,是沉靜;是一種內蘊深厚,雋永深沉的愛。它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沒有"山無稜天地絕乃敢與君絕"的壯烈誓言。這是一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愛;是攜手一起慢慢變老,共守日落日出從容的愛。
這種愛,是流瀉指間清逸舒緩的琴音,滌盪浮躁的靈魂,舒展紛亂的心情,梳理出沉靜平和的人生。太熱烈奔放的愛總是易於枝頭凋落,而平和沉靜的愛卻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恆。當火焰般燃燒的愛情化為灰燼,當愛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裡的,依然是一顆寬大博愛的心,包容接受撫慰著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當然,沉靜的愛絕不是沉悶的愛。那是心靈的守望,是一種心底深處深藏的真切牽掛。似清風,如明月,美麗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靜卻不沉悶。
透過愛的清清溪水,你會看到細石粒粒,看到游魚歡快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這種沉靜的愛所蘊含的美麗,是要用一輩子用心去讀的,才能在平淡真實中讀出鮮活和感動。
6樓:成都兔寶
字面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指的是萬法唯心所造。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7樓:傅明睿
意思是你本來就有了,順其自然就好。
比如想成為億萬富翁,普通人――人脈,資金,業務,人才……千千萬萬的麻煩和辛苦。
但是對於億萬富翁的子女――老老實實繼承家業就好了
8樓:夕陽的刻痕
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本來就是四大皆空,**會染上什麼塵埃。
9樓:匿名使用者
人本是一顆樹,把我看成不是我,可證菩提;人們的心靈本來是明鏡一般,但又不一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這四句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本來就是四大皆空,**會染上什麼塵埃!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
擴充套件資料
出自《菩提偈》,《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型,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1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乙個四句偈,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12樓:baby鞋子特大號
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
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擴充套件資料:《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翻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台。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1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本來就是四大皆空,**會染上什麼塵埃。
14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本覺悟,世界亦無明,無知便無己。覺醒得自生。 無知妄想便無己,秋來覺醒得自生。
(其實)一切的一切就在我們的身邊。(一切世間萬物)都活在無明境界之中,(要靠我們自己去打破這個境界)便得(不生不滅)
15樓:九陽邪君
你們都錯了。這個問題每到乙個境界就會有一種答案。無人能揭曉
16樓:春天的寫意
這是一句佛語,意在告訴我們世上本來就沒有很多的事情,只是我們的心太複雜了,所以才把無事當成有事來看待,時間的很多煩惱都是我們人自己找來的,它原本是不存在的。只要我們的內心不被它干擾,我們就可以很快樂。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
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
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知否?佛,不可解。個人悟之。
簡單的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18樓:熱詞課代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9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白話文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臺」,《菩提偈》前兩句是針對神秀《無相偈》的前兩句所作,應聯絡在一起理解。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
明鏡臺:僧人坐禪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
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雲:「云何名塵,沾汙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偈》
[作者]惠能
[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全文和解釋
全文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眾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個是什麼意思啊,請師傅指點
放下塵世俗念,i心如止水。無煩無惱,一身清淨。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台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元代詩人慧能的古詩作品 菩提偈 之中,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 有禪意的詩 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意思是生活在塵世中,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被別人胡亂左右。出自元代詩人慧能的古詩作品 菩提偈 說佛法的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