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21.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殺,那是有罪的。
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乙個欠了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追討而將戶口從甲地遷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遲早一些債主仍會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對自殺,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同樣,算命算出某年有血光之災,而不出門,躲過去了,看似消了災,其實和上面道理一樣.傷災是前世殺生所感招而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躲得了今世躲不過來世!
自殺在佛法裡面講是絕大的錯誤,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自殺的人很可憐。為什麼?譬如講上吊,佛在經上講,上吊後,中陰身(靈魂)不能投胎,他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不能投胎;不能投胎,鬼魂每七天又要去吊一次,很苦!
不是說問題解決了,增加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服毒自殺的,每七天他又要服毒一次,苦不堪言,最傻瓜人幹的事情,這不可以的。
墮胎問題更嚴重,佛給我們講,兒女到你家裡來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小孩是來報恩的,你墮胎把他殺掉了,就變成冤仇,你是恩將仇報,來生再碰到的時候,他就不是報恩,他是來報仇的,你說麻煩不麻煩?如果是報仇而來的,你把他殺掉了,仇上再加仇,仇恨加好多倍,不得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是指放棄除生存外的一切慾望,一心追求成佛,應為作為人,眼前的榮華富貴只是過眼雲煙。成佛才能永享幸福
3樓:匿名使用者
修身養性能得戒定慧。
無欲無求能心安理得。
由此能熄滅貪嗔痴三毒,
四大皆空表明萬法的空性!即一切萬物均沒有自性,都是由因緣匯合所變現的。
4樓:聊齋人
就是什麼都不在乎,看破一切,包括親情,愛情,友情。
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沒有貪嗔痴,心不隨境轉的境界
6樓:冰影飄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7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給你女人你不要,給你錢你不要。。。。
8樓:般若紅星
這種境界不是說了你就能懂的,試著自己去領悟吧!
佛說無欲無求才是人生真諦,誰能告訴我四大皆空指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四大:地火水風,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風。皆:
一切既一,一既一切。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取亦不離。
四大皆空,地火風水四種毀滅世界的方式。使之空無一物。即非常直觀的告訴世人現存的物質也是會被四大所空。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迴生死。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
對於乙個心中沒有親情,愛情,友情的人真能做到四大皆空,修行成佛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你的問題,說實話,沒研究過,o(∩_∩)o...因為到現在我都沒碰到過心中沒親情沒愛情沒友情的人,,如果真的要研究這個問題的話,,我想如果乙個人心中真的能做到沒親情沒愛情沒友情,那麼只有兩中可能,,一種是已經死了,一種可能真的像你問的那樣,或者已經成佛了,,,
佛也是人,,如果他真的能四大皆空的話,那麼他也是個無情的人,試問又怎能成佛呢,沒有人能真正拋開七情六慾,不管是他怎麼的掩飾或壓抑都好,,在他的內心總有能觸動他的事情,不管是什麼事,總與親情愛情友情分不開的。
不知道你是出於什麼由衷來問這個問題的,,但還是很佩服你的想象。還是要說,世界上沒有不在乎親情不在乎愛情不在乎友情的人,除非是已經死了的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世事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佛教中所追求的「空」到底是一種什麼境界呢?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講「空」,歷代高僧都有其解釋,認為空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但解釋來解釋去,讓人更不明白了。其實空沒有那麼玄奧而不可理解。佛家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流行的解法是:色指物質,空指精神或虛無。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
這種解法容易讓人陷入悲觀、消極、被動之中,認為對所有物質或實相的追求都是白忙活一場,是一場空。這就曲解了佛教的寶貴奧義。
空,指的是物質的時間概念。所有物質都不是絕對靜止的,而是絕對運動的。今天的你已經不是昨天的你,今早的太陽已經不再是昨天那個太陽。
人們認為一成不變或注定不變的事實,其實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也沒有亙古不變的真理。
所以,色即是空。物質是變動的,變動就是物質的根本特徵,沒有一樣物質可以逃脫這個規律。所以,空即是色。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回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空義,其實是偏重在後面這兩種。「心空」是心裡面清淨,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離蘊的意思。經論裡面常說:
離言說相,離名自相,離心緣相,我們才能夠觀察到事實的真相。這個說法,這四種空義,統統都包含了。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回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13樓:丸子媽喵
佛教是講空的,但佛教佛法上說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相當於物質、受想行識則屬於精神。
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來,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
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空」義介紹:
第乙個 「空」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個好懂!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自性,所以自體不是實在的。那麼這個叫「畢竟皆空」。
第二個意思是虛空的意思,雖然沒有粗相,但是它有細相,有微細的相。一切諸法都是有虛空之義,必須我們要用智慧型去觀察,才能夠體會得到。
第三個意思是心空義。
第四個意思是法空義。
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空義,其實是偏重在後面這兩種。「心空」是心裡面清淨,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離蘊的意思。經論裡面常說:
離言說相,離名自相,離心緣相,我們才能夠觀察到事實的真相。這個說法,這四種空義,統統都包含了。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回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14樓:佛經_僧伽吒經
放下(有見)。
放下(無見)。
放下(有與無的分別見)。
如是名為:空。
放下(我修功德)的心。而廣修一切功德。
放下(我修智慧型)的心。而深入般若慧海。
放下(我修禪定)的心。而修甚深三摩地。
放下(我渡眾生)的心。而普渡一切眾生。
如是名為:空。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15樓:t深深海底行
空」的三種含義:
虛空:是兩個物體之間沒有阻隔的區域,這叫虛空。虛空是因為有了色法之後才建立的乙個概念,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所以,虛空攝歸於色法,叫做「色邊色」。是「唯名無實」。純屬概念。
無常空:
這是相對於「有」而建立的法:四大元素合為某一種實體,這個實體終將散壞(成住壞空),歸於空無。其次,無色無相卻有作用的心體:
比如我們的覺知心,雖然無色無相卻有認知的作用、分別的作用;可是,這個心在壽終之時一樣要斷滅。相對於一切法的「暫時有」而說「無常空」。所以,無常空是一切法的「敗壞相」。
這個「無常空」,就是佛門中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所認知的「空」。這個「無常空」,也沒有實際體性,也是假名安立。所以,凡夫經常辯論爭執:
「究竟是有還是空?」各說各有理。爭論不休。
這樣,佛就說:「一切有都是暫時的,都無常住不壞」。這個道理就是「世俗諦」:
世間法層面的真諦,世間法中,沒有哪乙個法能超過這個真諦。
真實空:
所謂真實,就是不會變易、不會壞滅。若是變易壞滅,就是「不實」:因為他的體性只是「暫時有」,所以叫「虛妄不實」。
豈有真實可言?我們感知到的萬事萬物,沒有哪一樣具有真實(不壞)的體性。就算「壽比南山」也會壞滅。
但是,諸佛既然說了「真實」。那就一定要某一法永不壞滅。
我們來看看:是什麼在輪迴三世?前一世既然存在,前一世的前一世就不可能沒有,如是推究,無始劫以前就有某一樣東西一直存在直到今天。
往後推究:下一世不會沒有,下一世的下一世也一定會存在。如是推究,無量未來際也有一樣東西永不壞滅。
這個東西,無量我們叫他什麼。他都有真實的體性,也就是「永不壞滅」的體性。當然,如果是斷滅論者,連三世因果都不相信,也就不會與這個深妙法相應了。
其實,凡是以無常空為究竟義的人,不管是不是大師,不管是不是年高德望,名滿海內外,都與「斷見外道」沒有區別。
這樣,諸佛就說「不生不滅」「真常唯心」「常樂我淨」。這都是在說法界的真實相: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這裡不用再解釋為什麼叫「真心」了吧)。
真心無色無相,在法相上是空,雖然是空,他卻有真實的體性:不僅是永不壞滅的真實,而且還有種種體性,比如: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能生萬法......
這些體性也是永不變易的:過去能生萬法,現在能生萬法,未來也一樣能生萬法。
這個空性的真心,就叫「真空」:因為他既是空,又具有真實體性。故名「空性」。這個空性,還有很多名稱:
心、佛、如、識、真心、真如、法身、如來、涅盤、實際、自性、唯我、唯心、唯識、如來藏、非心心、阿賴耶識、庵摩羅識、無垢識、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拖死屍者.......
這個「空性的真心」,即是輪迴三世的主體,即是佛法第一義諦(又名「勝義諦」)。三藏十二部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隱說、明示、總說、分說。
學佛人應當了解上述三種空的含義。否則自生錯亂,對佛法無有入手之處。
古代人修身養性的辦法,關於古人修身養性的名言有哪些
一般都是冥想,漢時,女人們常常會燭,談一些趣事,基本不出家門,這是一天唯一出來玩的機會,男人一般喝酒,聊天,作詩,逛街,唐時女人們白天常騎馬遊玩,男人則比較喜歡戴花,摸胭脂,連唐玄宗也一樣,明清時期,女人們只能在家,決不出家門,對他們而言,這就是修身養性了 就是反省自己,誠實守信 自省,品茶,談棋,...
《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的句子,《論語》中關於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學而篇第一 裡孔子曾說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是說 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道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幾千年前他就用如此精煉的語言闡述了我一直隱而不能發的人生感悟。論語 中關於修身養性 學會做人的句子 ...
修身養性的古書古詩古詞,關於修身的古詩詞
道德經 也許是你想要的 反覆讀 其中包含的哲理太多了 寧靜可以致遠copy,淡泊可以明志 諸葛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夫志,氣之帥也 氣,體之充也 孟子 家住閩山東復東,山中日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