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2022-02-06 03:18:45 字數 4963 閱讀 3504

1樓:困難解決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2樓:大眾女人文摘

清明節主要習俗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節日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

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乙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相關詩詞

4樓:匿名使用者

盪鞦韆.蹴鞠.打馬球.踏青和掃墓。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7樓:小胖子不愛洗澡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8樓:困難解決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9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李鵬亞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篇一:清明節的由來、習俗、古詩、傳說】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32

10樓:羊舌來福許醜

各地過清明的風俗

舟山的清明節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乙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閩南的清明節

清明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很早起來,預備香燭,煮幾碗菜飯(或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

等到晌午時候,就要行祭公祖的風俗了。公祖奉祀的地方,多在一鄉一社間的「宗祠」、「家廟」。凡該姓族屬子孫成丁以上(娶過妻的),便可進入祠廟享用筵席。

那家長鄉老,也趁著這時節,討論祠廟必要的事宜,所以他們認定這一天,為最重要的日子了。

山西的清明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

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公尺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公尺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11樓:錢駿奇粘芙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

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1]

12樓:剛玉花朋申

清明節的祭掃禮儀

(1)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

"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至於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有的稱"前三後三";

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乙個月。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一般活動程式是:全體肅立在紀念碑前聆聽領導講話;代表在碑前演講;全體向烈士宣誓;向革命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奏樂默哀三鞠躬;瞻仰烈士墓;參觀事蹟展,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

注意的禮儀事項: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神聖,是革命英雄長眠的地方。革命烈士為了我們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我們到烈士陵園舉行祭掃活動,首先穿著整潔,要佩戴著鮮豔的紅領巾;活動中態度要莊嚴肅穆,不能在烈士陵園中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參加活動,認真**了解烈士事蹟;注意衛生不能在陵園內亂吃零食,亂丟垃圾;不能在陵園內亂跑,行走要按順序,不破壞青草綠地

清明掃墓

清明掃墓,由來已久,大盛行於唐代。《夢梁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士庶,俱出郊省墳。

」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據《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常式。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有一首唐詩描寫當時的情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當然是要回家祭祖了,要帶上祭品。祭祖,戴柳,不吃熱食 清明節主要習俗是什麼。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 禮敬祖先 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

廣東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 掃墓,還有踏青 盪鞦韆 蹴鞠 打馬球 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盪鞦韆這是我國...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50字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 郊遊 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 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