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尚宮女史
戰國自西元前318年開始曾有過五次大型的合縱攻秦之戰,但是這六次大戰中,僅孟嘗君為帥率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和信陵君魏為帥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攻秦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勝利僅僅是打敗了秦軍,卻並沒有對秦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而與之對比的,樂毅為帥率領趙、楚(秦)、韓、魏、燕五國聯軍攻齊的時候卻將齊國打趴下了,齊國幾近覆滅。
齊、秦兩國在戰國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爭霸,實力相當,為什麼在合縱大戰中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五次合縱攻秦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大的損失,但是乙個合縱攻齊就差點滅了齊國,這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深思。
戰國時期的戰爭公升級,早已不是春秋時期那種謙謙君子式的貴族戰爭,取而代之的是縱橫家和職業將領組成的兼併戰爭。他們為了取勝而無所不用其極,其中縱橫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戰國的局勢,縱橫即南北合縱和東西連橫。
其中,合縱的主要攻擊物件就是西邊的秦國和東邊的齊國,而合縱的中堅力量就是三晉(韓、趙、魏)以及楚國、燕國等。而連橫多是依附於秦國或者齊國所發生的大戰。戰國時期合縱攻秦的大戰有五次,而合縱攻齊的大戰只有一次,但造成的影響確實很不一樣的。
西元前318年,公孫衍說動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起來攻秦,主要就是為了抑制秦國的東進,當時的縱長是楚懷王,雖然公孫衍做了很多努力,甚至還說服了秦國西北部的義渠攻打秦國,但是真正開戰的時候,五國聯軍卻只有三晉出兵了,合縱攻秦還是失敗了。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次合縱攻秦,西元前298年,孟嘗君領齊韓魏三國聯軍攻打秦國,這一次的合縱攻秦倒是贏了,孟嘗君的領兵打仗的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雖然合縱勝利了,但三國並沒有為難秦國,僅僅要求秦國將武遂還給南韓,將封陵還給魏國。
而另一次合縱攻秦的勝利是由信陵君取得的,西元前247年,「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這一次合縱攻秦僅僅是取得了勝利,將秦兵攻退進函谷關內就完事了,並沒有攻進函谷關去。
其餘的三次失敗的合縱攻秦就不用提了,僅僅這三次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合縱攻齊時的境況,西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而攻打齊國的原因是:
齊湣王彊,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
這讓各國對齊國產生了深深的忌憚,合縱自然很容易達成,尤其是齊國獨自攻滅了宋國。攻滅宋國成為各國攻打齊國的導火索,要知道宋國地處中原的中心,皆為膏腴之地,是戰國七雄都想得到的乙個地方,但誰也不敢獨吞,所以最開始是齊、楚、魏三國想瓜分宋國,只是齊湣王後來卻想獨吞了宋國,獨自將宋國給滅了,一下子得到了宋國的全部土地,這讓本就強悍的齊國更加強悍,而齊國施加給別國的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當燕國想攻打齊國的時候,合縱很容易就形成了,這次的合縱史無前例的團結,「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後來樂毅花幾年的時間攻打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齊國差點就滅了國。
講到這裡,我們再來看看合縱攻秦和合縱攻齊的結局為何有如此大的區別,其實函谷關易守難攻只是很小的乙個原因,以下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戰國七雄的目標都是中原,秦國從春秋開始就一直向東擴張,晉國一分為三之後發展的重心也是在東邊,東邊的中原之地才是大家都爭的地方,而西部不是。東方六國雖然忌憚秦國,但也僅僅是遏制秦國的東進,並沒有想過要佔有秦國的土地。
所以我們看,即便合縱攻秦有勝利的時候,但是他們也沒有乘勝追擊,孟嘗君那一仗僅僅讓秦國歸還了部分本就屬於韓、魏的土地,而信陵君的那一仗則僅僅是攻至函谷關,只要秦軍不出函谷關,就不會被攻擊。
其次,其實也是中原之地的原因,導致東方六國心不齊,即便能結成合縱,但各有各的打算。他們不覺得秦國的威脅有多大,反而想儲存實力,不能讓別的中原諸侯國趁機佔便宜。他們的發展中心始終在中原,在東方,對秦國就是防範為主。
再次,東方齊國惹了眾怒,宋國是戰國七雄都想得到的土地,那是中原的中心,誰得到了誰佔得先機,但是大家都看著宋國,所以誰也不敢輕易出手,沒想到齊國出手了,還獨佔了,齊國一下子比其餘各國強悍那麼多,這對三晉、燕國和楚國等的威脅是相當大的。
而且,燕國此番攻齊並不僅僅是想攻打齊國,而是想佔有齊國的土地,其目的性是相當強的,因此,四國聯軍離開之後,燕國繼續攻打已經敗退的齊湣王,能佔有多少就佔有多少。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合縱攻秦只是給秦國乙個教訓,讓秦國不敢輕易東進,但合縱攻齊則是為了削弱齊國的實力,而燕國更是存了奪取齊國土地的目的,所以兩者之間才會出現如此大的不同,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2樓:橝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國人很能打,但是齊國人真的沒有秦國人能打,所以他才會一次就把齊國給打趴下了。
3樓:吃惑
因為秦國的國力,兵力,戰力都要高於齊國,而且可能合縱的計畫更適合攻打齊國。
4樓:爽朗的阿根達斯
主要是齊國當年沒下狠心 要是戰略外交上斡旋用秦地換宋地 也不至於後面跑去滅宋被群毆 五國伐齊時老秦人多上心 出兵出力的 在加上齊閔王作 齊國霸業終究還是畫上了句號
5樓:歲月如歌呢
秦人善戰,秦國的軍功製好。奴隸立功可以免除奴隸籍當大官。齊國當年趁燕國內亂打慘了燕國。
而齊國當時滅了號稱戰國第八雄宋國,齊滅宋後又入侵三晉。其他國家怕被齊國滅,由當年被齊國打慘的燕國發起合縱攻齊之戰。秦、趙、魏、韓發兵響應燕國,組成合縱把齊國打得一蹶不振。
6樓:再見青春奔向未來
齊本來就不是以國力稱雄(雖說國力不差),至春秋以來都是以財富+外交團結各諸侯對抗強國,春秋制楚 戰國制秦,戰國以國力來算秦楚都比齊強,好多人只看到了齊威至齊閔的齊,但實際上楚在楚惠 楚簡(戰國剛開始 )時齊還就是個弟弟,哪怕是後面楚悼 楚宣 楚威 楚懷(早期)齊也比楚差點,當時秦楚最強(朝秦暮楚就是指的這個時期)齊真正和秦平分秋色是在楚被秦齊魏韓聯軍連續四次討伐打殘後,這時的齊利用外交聯合多國力壓秦國,後面齊閔飄了四處征伐,更是滅掉了自己小弟宋,導致自己成了眾矢之的(步了楚的後塵)被多國聯軍討伐,但其國力 地理環境 國土縱深都不如秦楚,所以一次被打殘(再也起不來了)
7樓:山東響馬
秦有函谷關,山川地利佔盡,勢如鐵通;齊關皆在平川,四面透風。
8樓:千年書蟲
因為齊國國力不如秦國,國君也不如秦國賢明,所以各國聯軍一下子把齊國打癱了。
9樓:帛鑲巧
秦國是軍政國家,或者說是軍國主義國家,這種國家就是為戰爭服務的。這種國家甚至可能越打越強。比如成吉思汗金朝後金就是戰爭中崛起的。
正常情況,你只能比他更尚武才能打敗他們,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軍工科技碾壓至少綜合國力碾壓,比如漢武滅匈奴(漢武的軍事理論軍事實踐不一定比匈奴王強),李世民滅突厥這是高階碾壓,工業革命以後基本上就是科技碾壓了。
10樓:張賀
以為齊國沒有天險。經不起折騰。
11樓:源梓涵
秦國實力強大,齊不強。
春秋戰國時期,晉楚爭霸,秦國為何朝三暮四,本來支援晉國,轉而又和楚國結盟
這是因為秦國審時度勢,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做出不同的判斷,關鍵時刻站好隊伍,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本國的發展。晉楚爭霸,秦國當時稍微弱小,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秦國才會出現朝三暮四的情況。在春秋時期,晉國是有名的大國,當時領土眾多,國力昌盛。但是晉國也有一個對手,那就是當時的楚國。當時晉楚為了爭奪中...
戰國紅瑪瑙為何這般貴
戰國紅瑪瑙產地朝陽,但由於加工技術,目前只在阜新十家子鎮生產戰國紅瑪瑙有乙個山脈的儲量,但黃色產量只有乙個土坡的山的儲備量,而這座山已經挖至地下20公尺。戰國紅製品從2011年10月是個 的轉折點,因為10月開始,戰國紅礦已經挖不出來顏色漂亮的料了,料的質量也越來越差,人們發現,地層越深料的顏色越深...
為何戰國時期,父子不同姓
戰國時期有父子不同姓的,但是不是您上面說的那些,扶 蘇和胡亥都是名,不是姓。不能跟隨父姓一方面是因為出生地點,比如秦始皇嬴政就因為生在趙國叫趙政。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庶出 就是妾室生的孩子 只能隨母親的姓,比如司馬穰苣本來是齊國田氏貴族,就是因為庶出一度沒有姓氏,後來做了大司馬才以官職為姓的。秦始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