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敖秋英劍錦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的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就是大同社會中說的『老有所終,又有所長,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和「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有什麼相似處或聯絡?????????
2樓:安靜的存在著晨
共同點:都希望現實社會更加美好,對此都抱著希望。
都是烏托邦性質的理想,都是作者主觀良好願望的虛妄圖景,兼具幾分悲天憫人的情懷 ......都是想象中非常美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
從「世外桃源」描寫那裡的人們「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感受到「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幸福生活。「世外桃源」就是藝術地具體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
相同之處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嚮往。
「大同社會」的三大準則。
一是政權公有(核心),二是用人賢能,三是氛圍和諧。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1、充滿關愛 2、安居樂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第三層:運用對比總結「大同」社會的安定和平的境況。
1、謀閉而不興,盜賊作亂而不作 2、外戶而不閉文章結構
大 天下為公 充滿關愛 謀閉而不興
道 選賢舉能 安居樂業 大同 盜竊亂賊而不作行 講信修睦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外戶而不閉大同社會:是乙個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和平安定的理想社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世外桃源」相似之處為:
1、「世外桃源」的描繪是建立在「大同社會」的理想之中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正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養,幼有所長」的具體表現。
3、桃花源內人民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與「大同社會」的「講信修睦」一致。
3樓:天空
都寫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表達作者對和平安定社會的期望,但當時生產落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4樓:紫
都是理想境界,裡面的人都安平樂道,各得其所,思想高尚。
5樓:匿名使用者
寫的都是和諧社會,老弱婦孺都有人管..不會孤獨終老!!
「世外桃源」與《禮記》中的「大同社會」都是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這兩個理想社會有什麼共同之處? 15
6樓:li小黏
「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
會的生活風貌。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了。
大道之行也文中大同世界與世外桃源有何相似 急用
7樓:幸福承諾
大同世界:其中心思想是「天下為公」,即天下的人都沒有了私心,個人所做的一切工作與努力都是為了使社會更加美好。大同世界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小康社會與大同社會,基本相當於我們的社會主義階段與共產主義階段。
它是孔子為我們描繪的關於未來世界的美好藍圖。
世外桃源:描繪了乙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禮記》中是用概念、件來說明他們的理想世界,而陶淵明是通過想象,寫乙個進入「世外桃園」的人所看到的另一種美好社會。乙個是自寫的,另乙個是根據自己的答問,有別人輯錄的。但是,他們對美好社會的看法是驚人的相似:
《禮記》寫道「天下為公」,也就是「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某乙個人或某一些人的天下。」而《桃花源記》寫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顯然這裡貧富差距不大,沒有地主、土申,所以說這裡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每個人所共有的。
《禮記》中「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並沒有在《桃花源記》有明顯的顯示,但是可以推測,乙個村莊制理的這麼好就一定是有才能的人在制理。而且,這個地方在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600多年,所以他們一定選了賢人來治理這個地方。而後半句「見漁人……便要回家」說明人和人之間很和睦、很快樂。
「故不獨其......男有分、女有歸。」說明人際關係很好、而在《桃花源記》從村裡人接待漁人可以看出他們的人際關係很好。
《禮記》中寫道要夜不閉戶、不貪財和浪費為公眾而幹活,不為謀私利而幹活。《桃花源記》裡「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噁如外人。黃髮垂鬢、並怡然自樂」說明大家都很愉快的一起生活。
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有何異同 25
8樓:**霖雪
相同:都強調要和諧發展,人民都要安居樂業,老人和孩子都得到供養,社會都推崇淳樸民風,與人和善,熱情,真誠。都折射出當時社會黑暗的影子。
不同: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只不過是厭惡世間黑暗和戰爭之亂,而採取的一種消極的避世態度,是脫離了社會的一種形式而孔子的大同思想卻是通過對人的一種教化,讓人人之間相互友愛、人人以天下的人為自己的親人,人們恪守道德品格,不貪不厭,所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者是也。可見,這是一種積極的做法,希望用教育的手段來改造社會以達到天下為公的社會。
希採納,謝謝!~~o(∩_∩)o~
9樓:百度使用者
異:桃花源還是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大同社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食其力
10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源記:避世,爛漫,自由,生活,幻想
大道之行也:入世,管理,嚴謹,政治,現實
桃花源記和禮記·禮運社會風貌有什麼不同?
11樓:匿名使用者
《禮運》,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國典章制度書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根據鄭玄的話,認為「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陰轉旋之道」。
《禮運》實際上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點
桃花源記和禮記,禮運這兩篇古文所描診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有可能實現嗎?
12樓:不雨亦瀟瀟
首先桃花源記本身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構想,是不存在的。作者在其中寄託了自己對社會和政治的美好願望。這種桃花源中的社會類似於社會主義社會,在當時屬於極超前的思想,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
《桃花源記》寄託了陶淵明對沒有階級壓迫剝削、沒有掠奪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而寧靜淳樸的社會的嚮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願望,集中反映了對黑暗現實的憤恨.然而終究是幻想,不可能實現.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
隔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和禮記·禮運兩文所表現的社會生活風貌不同體現在什麼地方?
13樓:紜妤
《桃花源記》描繪了乙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回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桃花源記的譯文,桃花源記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 這兒的步在古代是乙個計算單位,並非是現代的一步 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桃林在溪水...
桃花源記的譯文,桃花源記譯文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乙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
求《桃花源記》中的名句,《桃花源記》中的重點句子及翻譯。
1.描繪桃花林中草抄美花繁的語句襲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4.本文中描寫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 和平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