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的簡介,關於黃梅戲的資料

2022-01-02 05:48:30 字數 4662 閱讀 3114

1樓:廢棄女神

黃梅戲 戲曲劇種。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其中一支東移到以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用當地語音歌唱,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3個階段:第1階段,約從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初從歌舞發展成「兩小戲」和「三小戲」,後又吸收當地流行的一種叫「羅漢樁」的說唱藝術,並受青陽腔和彈腔(指徽調)的影響,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

這一階段,積累的劇目,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多表現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斷,如《打豬草》、《賣鬥籮》等。

演唱時,只用打擊樂器伴奏,人聲幫腔,以載歌載舞為特點,表演著重對自然生活的細緻模擬,而無固定程式。這個時期的黃梅戲,基本上還是農村勞動者一種自唱自樂的文藝形式。

第2階段,從辛亥革命到2023年。黃梅戲逐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2023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 和曹增祥(生)、丁和壽(醜)等進入安慶市區,先是分散清唱,影響日漸擴大,後進入固定場所,作營業性演出。

到2023年,安慶市區已有兩家演出黃梅戲的劇場,即新舞台和愛仁戲院。2023年和2023年,分別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帶黃梅戲班到上海,在九畝地一帶演出,直到抗日戰爭開始,才返回安徽。

第3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迅速發展,從流行安慶一隅的民間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2023年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後,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後整理、改編了《打豬草》、《夫妻觀燈》、《推車趕會》、《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三搜國舅府》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神話劇《牛郎織女》和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等。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店春早》已攝製成影片。這一時期,出現了對黃梅戲表演藝術做出較大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潘 等有成就的演員。現在黃梅戲專業劇團共有50個,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細膩動人,現已成為頗受全國廣大觀眾歡迎的劇種之一。

回答者:嘉→嘉 - 魔法學徒 一級 5-6 15:40

2樓: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

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

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專門

3樓:

黃梅戲中國戲曲劇種。又稱黃梅調、懷腔。清道光、咸豐年間形成於安徽安慶。

與湖北黃梅採茶戲有淵源關係。流布於安徽、江蘇、福建、江西、湖北、台灣各省。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平詞、花腔、彩腔3類為主 ,腔調委婉清新 、細膩動人。

早期班社多為業餘 ,且只有10個人 ,即「三打七唱」(3人操打擊樂器,7個演員)。後隨職業化趨向成熟,至20世紀50年代形成能演大戲、能古能今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種,形成以中國樂器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 、《小店春早》等。

知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馬蘭等。

4樓: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

發源地有安徽懷寧說、安徽宿松說、安徽桐城說、湖北黃梅說,清末在安徽省安慶市,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乙個新生的戲曲劇種,此時才被稱為黃梅戲,可以說黃梅戲的發源地是在安慶。曾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2023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黃梅戲簡介

5樓:青春格林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

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在**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和《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6樓:左丘秀梅容書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黃梅調」也叫「採茶戲」。

黃梅戲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唸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早期黃梅戲的演出劇目,大多為老藝人自編自演的反映底層民間生活的小戲。本世紀50年代,一大批有志於戲曲事業的知識分子加入黃梅戲傳統劇目的發掘與再創造的行列,他們的加入,大大豐富了黃梅戲的表現形式,加強了黃梅戲的文學性,發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來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質的昇華,旋律更為優美,影響更為擴大,黃梅戲真正迎來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藝術春天。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張云風等一大批優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就是這一時期所產生的代表性作品。

隨著眾多優秀劇目的不斷推出,國內外的觀眾,認識並接受了黃梅戲,使黃梅戲從鄉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終成為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劇種。本劇院的劇目和演員曾獲得眾多獎項,多次赴香港、澳門、新加坡、德國、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文泛的好評,被外國友人譽為「中國的鄉村**」。

驕傲和光榮已成為歷史,新世紀已經找開希望之門,如今的安徽黃梅戲又湧現出如馬蘭、黃新德等為代表的眾多新人。面對新世紀,我們寄希望於新一代黃梅戲傳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用青春、美麗和智慧型,創造新的燦爛……

7樓:千夜洛辰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2023年5月20日黃梅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23年5月20日,黃梅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安慶師範大學為黃梅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關於黃梅戲的資料

9樓:tao睡不著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23年5月20日,黃梅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是起源於黃梅嗎?為什麼叫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發展於安徽,變成了安徽省的地方戲種。而且黃梅戲的發展也經過了好幾個階段,從獨角戲到三小戲到三打七唱這幾個階段都是在湖北的黃梅完成的,但是最後由於一些歷史原因到了安徽。但是湖北黃梅的起源對黃梅戲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黃梅戲能完全發展起來,還是靠安徽,但是,如果光說起...

黃梅戲演員汪莉老公是誰,黃梅戲代表藝術家有

餘順 男,漢族,蕪湖市人,共青團員。1973年出生,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一團演員隊隊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員。餘順從小就愛好文藝,愛好唱歌。父親發現了兒子的藝術天分,鼓勵他向這方面發展。86年,14歲的餘順考入了安徽省藝術學校,成為省黃梅戲劇院三十名後備軍中的一員。五年的戲校生活,向餘順展...

黃梅戲著名演員有 黃梅戲比較著名的演員有哪些

嚴鳳英,王少舫,潘景莉。王少舫 熊少雲 黃宗毅。左勝利。馬蘭 吳瓊 楊俊 吳亞玲 袁枚 郭宵珍 黃新德 熊辰龍 馬自俊 劉華。韓再芬 李文 趙媛媛 周源源 周莉 孫娟 張小萍 滿玲玲 李萍 周珊 董家琳 潘文格 餘順。嚴鳳英 吳瓊 馬萊等。黃梅戲比較著名的演員有哪些?著名演員 嚴鳳英 王少舫 張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