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公尺兔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一、二把頭
二把頭即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髮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髮在頭頂梳成橫向髮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餘發梳成燕尾形扁髻。
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臥,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髮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摻入假髮。
二、架子頭
架子頭 ,清中葉,是歷史上稱「乾隆盛世」的**年代。在此期問,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
各種選用名貴材料製成的簪、釵、流蘇、頭花等首飾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些做工精湛、式樣新奇的首飾,極大地刺激了滿族婦女追求美飾的心理。
但要將這些金、銀、珠、翠、寶石等珍貴材料製成的首飾戴在頭上,分量相當可觀,低垂的幾乎於耳根齊的兩把頭就顯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將這些華美的首飾戴上去,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有鐵絲擰成的,樣子形如眼鏡架,梳頭時,把頭唪固定後,再把發架橫放在頭頂,用左右兩把頭髮交叉與發架綰緊。
中間用一橫型長簪——扁方固定,然後用簪、釵、疙瘩針等長挺首飾把髮梢與碎髮固定牢,這樣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挺得住了。將頭髮盤結在架子上時,也常常因為頭髮不夠多而需要充填上許多假髮,使髮式成為扁平型,雙架或雙角垂於兩鬢間,腦後垂下乙個似燕尾般的長髮,清得碩亭《草珠一串》詩云:「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一尺長」。
詩下自注:「近時婦女,以雙架插髮際,綰髮如雙角形。曰架子頭。
三、鈿子頭
隨著滿族婦女髮式的不斷複雜化,其頭式也逐漸的多了起來。鈿子頭髮式便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鈿子頭 」。
梳妝時先將頭髮梳成兩個橫長髻,即將整個頭髮平分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再以鐵絲或藤條做成骨架,外邊纏上青綢、緞絨,形似簸箕的鈿子戴在頭上,再用兩條黑緞帶係於頜下,使鈿子可以十分穩固的戴在頭上這種「鈿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
但戴荊子的抓髻式髮式是用本人的頭髮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滿族婦女的傳統髮式也開始出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
四、大拉翅
大拉翅、又名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旗頭、旗頭板等,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一般加戴在真髮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
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
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擴充套件資料
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髮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髮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髮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髮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髮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髮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髮式。髮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髮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髮式和漢族婦女的髮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豔麗奪目的效果,使髮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髮式——旗頭。
2樓:
清朝真正的旗頭,清初、清中期清後期是兩把頭,大拉翅是清末流行。
3樓:曦月格格
旗頭的也是有變化的,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所以真正旗頭!
4樓:
一般只有皇后和太后的旗頭才兩個帶子,新還珠的旗頭也不是假的。也不能說是清朝的旗頭,滿(洲)族旗頭應該比較好吧,,,
5樓:寒柏白
還珠格格中的旗頭出現的時間其實是不符合歷史的,這種旗頭被稱作大拉翅,是慈禧太后發明的
類似於步步驚心這種旗頭好似想頭髮的這種,叫架子頭,實在最早的基礎上演變的,不同時期的旗頭就有不同的形式
6樓:萌星君
像步步驚心,金枝慾孽裡的旗頭就滿符合歷史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不必追究那麼多,自己看著喜歡就行
清代的旗頭有什麼區別
8樓:常山趙子龍
主要的區別是:華麗和簡陋區別。
旗頭有繁複簡單,一般貴妃就是極盡華麗,比如慈禧旗頭;一般宮女的甚至只有乙個旗頭板子,沒有飾品。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
一般加戴在真髮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
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
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擴充套件資料:
滿族髮型:
1、二把頭:
二把頭即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髮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髮在頭頂梳成橫向髮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餘發梳成燕尾形扁髻。
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臥,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髮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摻入假髮。
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
2、架子頭:
架子頭清中葉,是歷史上稱「乾隆盛世」的**年代。在此期問,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
各種選用名貴材料製成的簪、釵、流蘇、頭花等首飾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些做工精湛、式樣新奇的首飾,極大地刺激了滿族婦女追求美飾的心理。
但要將這些金、銀、珠、翠、寶石等珍貴材料製成的首飾戴在頭上,分量相當可觀,低垂的幾乎於耳根齊的兩把頭就顯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將這些華美的首飾戴上去,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
發架有木製的.有鐵絲擰成的,樣子形如眼鏡架,梳頭時,把頭唪固定後,再把發架橫放在頭頂,用左右兩把頭髮交叉與發架綰緊。
中間用一橫型長簪——扁方固定,然後用簪、釵、疙瘩針等長挺首飾把髮梢與碎髮固定牢,這樣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挺得住了。將頭髮盤結在架子上時,也常常因為頭髮不夠多而需要充填上許多假髮,使髮式成為扁平型,雙架或雙角垂於兩鬢間,腦後垂下乙個似燕尾般的長髮。
3、鈿子頭:
隨著滿族婦女髮式的不斷複雜化,其頭式也逐漸的多了起來。鈿子頭髮式便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鈿子頭 」。梳妝時先將頭髮梳成兩個橫長髻,即將整個頭髮平分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
再以鐵絲或藤條做成骨架,外邊纏上青綢、緞絨,形似簸箕的鈿子戴在頭上,再用兩條黑緞帶係於頜下,使鈿子可以十分穩固的戴在頭上這種「鈿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
但戴荊子的抓髻式髮式是用本人的頭髮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滿族婦女的傳統髮式也開始出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
4、大拉翅: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髮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釐公尺,寬約2、3釐公尺的銀簪子,橫於髮髻之中。
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髮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髮髻之上的類似髮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釐公尺,寬四釐公尺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釐公尺。
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
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髮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清代晚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
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9樓:匿名使用者
清初除大典禮時后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后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
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兩把頭後面的耳邊垂髮梳成扁平狀,末端用發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年輕的戴艷麗的珍寶首飾,顯出活潑朝氣。年老的選質地高貴的,體現端莊穩重。
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著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頸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範的最佳形象。
「小兩把頭」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飾型發展。清中期史稱乾隆盛世的**時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后妃追求美飾的心理。
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髮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低垂幾乎挨到耳根,髮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將這些首飾戴上去呢?
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的,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髮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呆得住。
扁方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乙隻二寸.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作用,且尺寸相同。
只是使用物件不同罷了。由此可推斷,扁方可能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
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乙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晚清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餘,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乙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
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
慈禧名為太后,實為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準。
清代的旗頭有什麼區別
主要的區別是 華麗和簡陋區別。旗頭有繁複簡單,一般貴妃就是極盡華麗,比如慈禧旗頭 一般宮女的甚至只有一個旗頭板子,沒有飾品。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 兩把頭 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 大京樣 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清朝的八旗,指的是什麼?
是黃 白 紅 藍 鑲黃 鑲白 鑲紅 鑲藍八旗,其中正黃 鑲黃兩旗由汗王或皇帝直接統領。清朝的八旗應該是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以及,正紅旗,黃白旗。藍白旗,紅藍旗,紅白旗。滿清八旗指的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清朝的八旗,指的是什麼?清朝八旗 鑲黃旗 正黃旗 正紅...
清朝時期的后妃,她們的旗頭和電視劇集中的一樣嗎
在各種反映清朝後宮博弈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後宮嬪妃們的裝飾,都是各式各樣的描述,但出現了不盡相同的情況,而旗頭則是最為明顯的區別之一。一 錯誤認知因此在各種影視劇中,凡是康雍乾時期出現了旗頭,都是一種常識性的錯誤。旗頭在滿語中被稱為 大拉翅,旗頭的前身則是二把頭。隨著清朝政權的鞏固,貴族女性的生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