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怎麼會說廣東話

2021-07-28 03:30:36 字數 4320 閱讀 3981

1樓:黃信智

這個說來話長。我是廣東人,說的就是廣東話。我大概了解一些。

原來廣東大部分人的祖先也是中原那邊搬過來,歷史上有幾次大政變導致很多人遷移到廣東,也有些是被派往廣東鎮守將軍和士兵,他們來到這裡就再也不回去了,留在在廣東安家定居。因為廣東在古代是比較邊疆和閉塞的地方,其它語言文化對它的影響不大,反而是中原地區總是兵家兵家必爭之地,受其它地方語言文化影響較大,變化也就很大。那些遷移到廣東的人所說的話也就一直保留了下來。

廣東話也就是最接近古代語言的語言。

現在讀很多唐代或以前的詩歌,用廣東話讀是很順口的,像唱的,而用普通話讀反而拗口,原因就是那些詩本來就是按廣東話的發音作的。不信?找個會廣東話的讀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疆域遼闊,西至玉門關,東至遼東,南至兩廣,北至蒙古,所以廣東當時雖然偏僻,當時仍屬唐朝國土,而且廣東人並不是自古就在廣東,而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南遷至此,所以,當時的唐朝人完全有可能會說廣東話,並且廣東話中還有很多古語的痕跡,所以這是完全可能的。

3樓:飛行中的鷹

嚴重更正: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位於北方,但不能說唐朝是北方!就想現在中國首都是北京,不能說中國在北方一樣.

唐朝中國領土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比中國今天的全部領土都廣闊.上邊的理解太荒謬了!!!

再乙個唐都長安是國際大都會,其影響相當於今天的美國紐約,什麼地方的人都以去那裡開眼界為榮.什麼語種的存在都是可能的.

另外,就是方言的發展史問題,樓上的已經說的很專業了.

再次強調:希望大家不要小看咱們國家最輝煌強大的歷史朝代唐朝,它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引以自豪驕傲的朝代.多點歷史知識是必要的

4樓:直公升飛機

因為北方經常被外族統治,而且經常戰爭,戰爭使百姓逃難很普遍,所以北方的方言覆蓋範圍大,而且是各地區方言混合,並和外族語言混合的產物。

但廣東方言和福建方言區由於很少戰爭,而且人口流動不大,使用反留下了很多古音,而且亞方言也多。由於唐末和五代十國後,很多北方人逃到了廣東,北宋後廣東很少戰爭(廣東其實遠離中國戰爭的主戰場),所以保留了很多唐音。

但北方就不同了,是金國(曾統治中國北方100多年),蒙古,清朝等改朝換代戰爭的主戰場。所以現在的北方方言(以普通話為標準)和古代非常不同。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的!

歷代音韻系統歸納

對古漢語音韻學的研究,學術界習慣以國際音標來注音,而不是現在通用的「漢語拼音」,理由是現代漢語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聲韻母極為有限,組合方式也相對單調得多。

所以,下文出現的音標都是國際音標,讀者需要用音標發音來讀。對於某些讀者比較陌生的國際音標,文中盡量會用拼音註釋。但是,如果是論壇導致國際音標無法顯示,本人再另想辦法。

至於聲韻部例字和詩詞例證,限於篇幅, 僅列舉少量。

隋-中唐音系(581-836)

對這一時期的古漢語語音研究,學術界主要是以《唐詩三百首》,陸法言《切韻》,陸德明《經典釋文》,玄應和尚的《一切經音義》作為基礎。而且玄應和尚在長安生活長達20年,而且他的著作屢次提到「正音」,可以判定為以長安語音為代表的當時漢語音主流,而《唐詩三百首》集合了唐代各地詩人的名作,而且得以廣泛流傳,更是對當時語音的直接反映。

隋-中唐時期的聲母:共有33個聲母,但是到了天寶年間,知切澄三母出現,變成36聲母。但仍未產生輕唇音,也仍然沒有產生舌上音(即捲舌音)。

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葉 舌面前 舌跟 喉

(未出現)

不送氣清塞音: 幫非 端知 ------- 知 見 影

送氣清塞音: 滂敷 透徹 -------徹 溪

濁塞音: 並奉 定澄 --------澄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邊音: 來

閃音(未出現):

不送氣清塞擦音: 精 莊 照

送氣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濁塞擦音: 從 床 神

清擦音: 心 山 審 曉

濁擦音: 邪 俟 禪 匣(喻三)

半母音: 喻四

隋至中唐的聲母和魏晉南北朝完全一致,唯一的變化是到了唐天寶年間,知徹澄三母從用舌尖中發音的端定透三母中分化出來,變為舌面前發音。

隋-中唐時期的韻部:由於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剛剛結束,帶來了更多的韻部。這一時期的韻部共有50個。

陰聲 入聲 陽聲

模 沃 冬

魚候 屋 東

覺 江歌豪 鐸合闔 陽覃寒

麻餚皆 結洽 刪鹹

廢 陌月業 庚元嚴

肖祭 薛葉 仙鹽

微 職物蒸 文

脂 錫質緝 青真侵

隋至中唐韻部分化合併都很多,如歌部分化為歌麻兩部,肖部分化為肖豪餚三部,耕部分化為庚青兩部,冬部分化為冬江兩部。反之,之支脂三部合併為脂部,職得兩部合併為職部,得部消失。

隋-中唐時期的聲調: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大調。但是,具體的清濁,陰陽等,由於資料的缺乏,這個研究要留待後來者了。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對這一時期的音韻研究,主要是依據南唐朱 皋羽

的作品中提到的反切。因為他的反切與《唐韻》不符,而《唐韻》的前身是《切韻》,這就證明了,他使用的音韻不同於中唐時期,屬於當時的語音。這是很寶貴的語音資料。

晚唐-五代聲母:這一時期的聲母繼承了唐天寶年間發展來的聲母,共有聲母36個。

和中唐時期聲部的區別是:非敷,從邪,床禪合一。而中唐時期的照部分為莊照兩部,穿分為初穿兩部,審分為山審二部。

並且明微開始分化,出現了唇齒音。

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葉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氣清塞音: 幫 端 知 見 影

送氣清塞音: 滂 透 徹 溪

濁塞音: 並 定 澄 群

鼻音: 明 微 泥 娘 疑

邊音: 來

閃音: 日

不送氣清塞擦音: 精 莊 照

送氣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濁塞擦音:

清擦音: 非敷 心 山 審 曉

濁擦音: 奉 從邪 床神禪 匣

半母音: 喻

晚唐-五代韻部:經過民族融合,這一時期的韻部減少為40個。

陰聲 入聲 陽聲

魚模 屋燭 東鐘

歌戈 覺卓 江窗

豪袍 曷末 寒恆

來 合闔 覃談

麻蛇 藥鐸 陽唐

餚包 結轄 刪山

佳皆 恰狎 鹹銜

灰堆 沒骨 庚青

魂?晚唐韻部的最大改變是東冬鐘,屋沃燭這三個韻部跟別合併了。晚唐的李涪在其著作《刊誤》中說:

「(陸)法言平聲以東農非韻,以東崇為切,上聲以董勇非韻,以董動為切,去聲以送種非韻,入聲以屋燭非韻,以屋宿為切,何須東冬中終,妄別聲律哉?」

他認為陸法言用東冬中終分部是不正確的。確實,在晚唐時期,此三部已經合併。很明顯,李涪也犯了個錯誤,就是沒有認識到「世界萬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中」,所以,才去對《切韻》做什麼「刊誤」。

《切韻》在其成書年代,何誤之有??

晚唐-五代聲調:繼續繼承了「平上去入」四類,但全濁音上聲轉變為去聲。學術界稱之為「濁上變去」,古漢語語音開始逐漸清化。至於其他具體的陰陽清濁,則因為資料缺乏,有待後來者。

粵語統一以廣州話為代表,現代廣州粵語有20個聲母,不過廣州話不分l,n,但是絕大多數的粵語次級方言是分的。

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 舌葉 舌跟 舌跟(圓唇) 喉

不送氣塞音: 幫 端 見 君 安

送氣塞音: 滂 透 溪 群

鼻音: 明 泥 吳

邊音: 來

不送氣塞擦音: 照

送氣塞擦音: 穿

擦音: 審 曉

半母音: 雲 喻

現代廣州粵語共有49個韻部,是漢語方言中韻部最多的,也是最接近中古漢語韻部音系的方言:

陰聲 入聲 陽聲

姑灰 屋末 東恆

歌模怡 鐸曷 唐寒

靴 居 藥術 陽淳

麻餚皆 發狎白 耕刪覃

候齊 得質緝 庚真侵

遮微支肖

職薛葉 清先鹽

魚 月 元

現代廣州粵語有9個聲調: 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需要指出的是,粵方言內部差異最大的勾漏粵語,有10個聲調。

6樓:匿名使用者

好幾千年前的事,誰也說不准~~

或許他們還就真講廣東話也不定~~

7樓:歷史之拓荒者

唐朝不說廣東話。

今天的廣東話只是一種不倫不類的多種古代語言合體,那些自稱為專家人說的廣東話就是唐朝話根本就是不符責任的胡說八道。

8樓:匿名使用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人是不是從廣東省移民來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唐朝在地圖裡大概是現在廣東一帶

學會說香港話 廣東話 ,香港話和廣東話的區別

工作 交際 返工 上班 收工 下班 搵食 謀生 人工 工錢 出糧 發工資 搞掂 搞妥當 搞彎 弄糟糕 就手 順利 挨夜 熬夜 空姐 飛機女服務員 鐘點工 計時工 搵工 找工作 做嘢 幹活 撈邊行 搞什麼行業 一腳踢 一人承擔 輪更 輪班 看更 看門 起屋 蓋房子 抓車 駕駛汽車 熟行 內行 熟手 老...

字廣東話怎麼讀,字廣東話怎麼讀?

拼音 z 同 卒 獄卒個卒 字甘音 可以解釋作為士兵 奴隸或是他們所著的那件衣服。或廣東話怎樣讀?或廣東話讀作 wak,末尾的k不要讀出聲。或,廣東 汕尾地區河洛語現一般口語讀為 或 huoi4 hoi4 數字為聲調。或者 houi3 hoi3 jie3。昕 字的廣東話怎樣讀?昕 字的粵語注音 粵拼...

廣東話翻譯,廣東話粵語翻譯

我是地道廣州人,但是很抱歉幫不了你,發瘟是指精神病發作。至於鋪鋪,不知道是形容詞還是名詞,鋪鋪如果是形容詞的話,我是沒聽過的,也可能你照著讀音打出來,結果不是這個詞。所以無法回答你。只看懂了 發瘟 發瘟 相當於 你有病 罵人的 至於 鋪鋪 我不懂.翻譯 發瘟 罵人的話,相當於普通話的 神經病 鋪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