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夢的時間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2樓:
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
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執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3樓:聆雨
荀子(約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主要觀點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明於天人相分」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天、天命、天道的問題一直是先秦時期各家關切的問題。殷商西周時期,「天」、「天命」是被作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親親之情論仁德,而視天命為一種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後,其**和後學力圖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貫通,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獲得存在論的支撐,另一方面又將「天」、「天命」、「天道」義理化、價值化。荀子有取於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觀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論宗旨卻不在於走向自然主義,而在於凸現「天人相分」,然後以「天人相分」為基礎,建構自己的「人道」學說。
荀子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4樓:西湖岸邊盪鞦韆
1.繼承並發展早期儒學的「禮樂」思想,並吸納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張禮法並重、王霸兼行;
2.認為」天地人有別「,天有天該做的事情,地有地該做的事情,人有人該做的事情,三者是不同的;
3.在人性論上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5樓:匿名使用者
重視社會秩序,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也提倡法治,教育出了李斯和韓非子。
就他是否是儒家也有一定爭議。
6樓:無聖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範籌,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範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
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仁政"理想。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
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勸學》主要內容概括100字
7樓:116貝貝愛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
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
「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白話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型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此文出自戰國時期·荀子《荀子·勸學》
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
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勸學》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文中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覆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
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劉詢諱,又稱孫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縣)人,先秦儒家後期的代表人物。
曾兩次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東臨淄)遊學,擔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今屬山東)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
他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荀子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
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時代的梁啟雄(梁啟超胞弟)。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
(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荀子勸學知識點?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勸學》的主旨在於鼓勵人們誦《經》、《禮》,「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也就是說要人們學習聖賢之道,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它所鼓吹的學習內容、學習途徑、學習目的,都打著鮮明的時代和階級的烙印,顯然是不能無批判地接受的。但是封建時代的學者重視思想道德的學習修養,把它放在教育最突出的地位,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示。
今天,我們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學生即使學到了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也很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願意為祖國、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的**人。
二、《勸學》強調學習應該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行動,要與個人的立身行事相聯絡,要與個人思想品德的修養相聯絡,這是對的。但是荀子強調思想品德的學習修養,往往著眼於個人的榮辱禍福。所謂「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故言有召禍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云云,雖然也有道理,但都是從個人的得失看問題的,不免顯得狹隘和消極。
其實用正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更好地發揮乙個人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成為乙個大有益於人民的人。
三、《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即學習崇高的思想品德,最方便的辦法就是親近賢人君子,向他們看齊。這對我們很有啟示。我們應該積極開展向英雄模範人物學習的活動,以具體感人的事蹟教育學生,讓思想道德的光輝照亮他們的心靈,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熱情。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還要啟發學生善於向自己的家長、老師、同學和周圍群眾學習,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
同時還應指出,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離不開社會實踐。實際上,崇高的思想品德都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並表現出來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模範人物熱愛人民的思想品格,正是在他們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才閃耀出不滅的光輝的。
我們應該激勵青年學生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培育和錘煉自己的思想品格。
四、《勸學》主要論述思想品德的學習修養,關於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講得不多。誦《經》讀《禮》,當然也是學習文化知識,但它們只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屬於社會科學領域。對於自然科學知識,荀子沒有提及。
這是很大的缺憾。這不僅是《勸學》的問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這種缺憾是由於當時科學不發達,不為人們所重視造成的。
並且,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習慣走讀書做官的道路,把科學技術當作是雕蟲小技,旁門左道,影響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也應指出,《勸學》雖然沒有正面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問題,但對我們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仍有很大的啟發。「假與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這些話是作比喻用的,但是客觀上卻說明了學習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的觀點,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啟發和鼓勵人們利用外物來增強人的能力,要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來提高生產力、戰鬥力。至於荀子講學習需要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等等,不僅對思想品德的學習修養適用,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同樣適用。
它精闢地總結了學習的規律和經驗,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程門立雪」故事的大概內容,《程門立雪》的主要內容
程是指宋 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 的原意是說 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這則成語出自 宋史 楊時傳 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 遊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 程門立雪 作...
歧路亡羊的主要內容,歧路亡羊的大概意思
楊子是戰國時期的乙個非常有學問的人,有一天,他的鄰居丟了乙隻羊,鄰居就召集很多人,找這只羊。楊子問 為什麼用這麼多人找羊哪?鄰居說 路太多,大家分開找呀!過了一會,大家都回來了,楊子說 怎麼沒找到羊?鄰居說 各個岔路口還有岔路,所以沒找到羊。人們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低著頭,整天悶悶不樂。問 師傅鄰...
天窗的主要內容,天窗 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是 在鄉村裡乙個小方洞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天氣和時間裡給孩子們帶來的歡樂和慰藉。無論是陣雨時,對外面世界的想象和嚮往,還是晚上對小小天窗外的星空和雲彩的渴望和聯想,都是通過了小小的一扇天窗,讓孩子們的心裡更加靈動和美麗。擴充套件資料 天窗 是茅盾先生寫的關於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作者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