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通史》讀後感

2021-05-07 08:16:46 字數 1789 閱讀 7216

1樓:匿名使用者

經過近乙個月的時間,我又重新看了一遍《中國共產黨通史》,又聯絡了一下中國的近代史,我的確有很多感觸;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史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痛。從2023年的鴉片戰爭,然後是乙個個的不平等的條約,最後的《辛丑條約》徹底把中國打入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制度,之後又是軍閥混戰,最後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我們才徹底改變這一局面。

縱觀整個中國近代史,在這片飽受苦難的土地上,從農民起義,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八年抗日,三年內戰,各方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就這樣1xx年過去了,但大家都應該清楚;歷史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事實也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其次,我深刻的體會到我黨的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得來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的武裝發動,在動亂的年代為人民開路,**,***,***,***等一批元帥運籌帷幄,再無數個不眠夜的燈下統領大軍為百姓作戰。工農紅軍從2023年起,不斷在全國範圍內擴大,結合了不怕死的愛國戰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不顧一切只為革命的勝利。

最難忘的是紅軍的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橫渡金沙;鐵索橋在險,同樣可以征服;飢寒交迫再苦,同樣可以忍受。是的,我們犧牲了很多的戰士,可是我們最終以一支部隊的名義克服天險,走完長征。在中國共產黨的奮鬥路程上,只要回首長征就點燃了一種精神,照亮了乙個民族,我覺得,無論將來我們走到**,長征將會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斷唱響耳畔

2樓:

我個人認為:要寫好讀後感,最首要的需要他讀懂文章的意義,其次聯絡自己的生活,思考相關的感受。讀後感重在感,要使感想真實、有價值,就一定要感得情真意切,當然要合乎所讀文章價值取向。

總之,孩子由文章想到的內容,都是讀後的感想,多少一點,深刻不深刻的差距。

《難忘的啟蒙》的寫作背景

3樓:匿名使用者

《難忘的啟蒙》的寫作背景:

沙健孫,2023年生,江蘇宜興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史研究室教授,中國中**史學會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本課是一篇回憶啟蒙老師的文章。文章重點回憶了抗日講演比賽、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對日語課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表達了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和懷念。

課文開頭寫「我」對啟蒙老師的感激和懷念;由此,自然引出了對啟蒙老師的回憶,重點講了三件事;最後,講啟蒙老師的教育在「我」身上產生的影響。

課文的重點是對三件事的回憶,其中「抗日講演比賽」和「抵制日語課」,對學生來說,可能是難點。

在家鄉被日軍占領、「學校離日本兵的炮樓」「只二百來公尺」的情況下,「多次」舉行抗日講演比賽,這實在是一種大無畏的英雄行為。要知道,這件事一旦被日本侵略者發現,那些老師就可能人頭落地。老師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但為了在孩子們心靈裡播下愛國的種子,他們顯然已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啊!正因如此,當「我」知道老師們的舉動可能產生的後果時,「對老師們的勇敢,不能不從心底裡感到無限的敬佩」。老師們為什麼對「翻譯官上的日語」「特別寬容」呢?

為什麼「即使逃課,老師們也是不管的」呢?原因在於:這門課是日本侵略者強迫中國孩子上的,目的是借助語言課灌輸侵略者的思想,把中國孩子變為他們統治下的馴服工具。

《歷史的軌跡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讀後感

4樓:匿名使用者

本書既不是一般的理論讀物,也不是傳統的黨史著作,而是試圖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突破一般黨史讀物的寫作方法,不僅有說服力,很有針對性,還非常具有可讀性,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廣大黨員群眾看得進、讀得懂、願意讀的通俗黨史讀物。

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 私立日本大學 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建立的中華革命黨 董必武,生於1886年,湖北省紅安縣人,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 私立日本大學 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建立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6月回國從事反袁活動,兩次 入獄。1...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族的特徵,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民族的六個特徵

民族的六大特徵是語言特徵,面相特徵,習慣特徵,文化特徵,地域特徵和思想特徵。民族作為一種社會人們共同體,一般在歷史淵源 生產方式 語言 文化 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民族的定義是什麼?怎樣理解民族六個基本特徵的含義?史達林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寫出的 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 裡首...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有哪些政治派別,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的建國方案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主要政治力量以及他

1 地主階級抵抗派 出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間在19世紀40年代,即鴉片戰爭後,以林則徐 魏源為代表的開明人士主張堅決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同時也主張向西方學習。2 洋務派 以 師夷長技以自強 為主要宗旨,以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為原則,以恭親王奕訢 瓜爾佳 文祥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