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太麻煩
醮子禮醮子禮是周朝制度婚禮程式的第一步,父親還得向兒子說一些鼓勵的話,才算結束醮子禮。
送贄禮新郎拜別父母後,來到新娘家。手上還捧著一尊銅雁,這是贄禮,要送給新娘父母的。贄禮是指拜見時贈送的禮物,而女婿以雁為贄禮,是表示今後對新娘要誠信和尊重。
正婚禮沃盥禮
漢族傳統禮儀非常強調潔淨,而所謂的沃盥禮,是指伴郎(古人稱御)、伴娘(媵)分別為入席前的新娘、新郎澆水盥洗。
同牢禮洗完手後,新人對席而坐。對席的位置是男西女東,意指陰陽交會。這時候,兩人要開始喝同一種酒,吃同一種肉,取名「同牢禮」。
合巹禮婚禮是「禮之本」。《昏義》說:「共牢而食、合巹而飲,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新人結髮為婚,在儀節上不能沒有乙個過度。共牢而食、合巹而飲,正是要體現夫婦一體、彼此親愛的意思。
在現代婚禮上,大家熟知「喝交杯酒」。古代的婚禮也有,這個儀式就叫「合巹禮」。「合巹」,是指夫婦交杯同飲,但只是互相交換了杯子,而不是像現在的繞過脖子互喝。
而夫妻共飲合巹酒,象徵著夫妻同甘共苦的意義。
喝完交杯酒,新人開始拜天地、拜高堂及夫妻對拜,並分別給互相割下一縷頭髮,搓在一起放在錦囊中,表示兩人「結髮」,正式結為夫婦,最後送入洞房。
2樓:未央舞
漢朝婚禮遵循周禮,婚服為玄色禮服(黑中揚紅的顏色),周禮中沒有蓋頭,蓋頭是唐以後才開始流行的。
漢代的所謂交杯酒是用合巹杯,即「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新婦婚禮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後見於家廟。
最初的婚禮叫做「昏禮」,即黃昏時節的禮儀,重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沒有後世的喧囂與嘈雜。但在漢代時,已有宴客出現,婚日夫家受賓客之賀,饗以酒肉,禮樂滿堂。漢代的宴樂則包括鐘磬笙鼓琴瑟等多種樂器。
具體的推薦你看一下楊樹達的《漢代婚喪禮俗考》。
3樓:聽風之小豬
婚前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
正婚禮【親迎→婦至成禮→合巹→餕餘設袵】
婚後禮(成婦禮)【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饋舅姑】
三書:後世談婚論嫁,「六禮」常常和「三書」一起搭配出現,「三書」非周制昏禮的內
容: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締造。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即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信(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在親迎這一天,新郎親領鼓樂隊、儀仗隊及彩車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則用三公升粟填臼,席一張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戶上以驅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車前在自己閨房裡打扮一番,這時有催妝和催妝詩,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賓客代勞。
當時有催妝詩:「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台前別作春。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壯頭,今日幸為**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有的在催妝詩唱完後,要唸一篇障車文。新娘出閨房後須跨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順利到達男家。迎親隊伍走到半路上要舉行障車,送親的人和迎親的人在一起飲酒取樂,攔車要財。
新娘到了新郎家後,父母以下的人都要從小門出去,再從大門回來,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跡。新娘進門後,先拜豬枳和爐灶,再拜天神地詆、列祖列宗,然後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婦不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長,而且還要拜觀禮的賓客,稱為「拜客」。
新娘三日廟見之後,才開始「執婦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廚房,操烹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結束以後,就有鬧洞房,唐代稱之為「戲婦」,然後新婚夫妻進入新房(新郎是倒著走進新房的)共飲合歡酒,後世稱「交杯酒」,含有雙方敬愛,同體為一的意思,當時稱為「合巹」。
合巹結束,新郎新娘又對拜一次,然後坐**,男右女左,此時一大群婦女開始撒金錢,稱為「撒帳」。所撒錢一般為六銖錢,上面刻有「長命富貴」字樣,每十文縛條彩條,至此,婚禮宣告結束。
婚禮禮儀中,入洞房之後,還有若干注意事項。
其一,卻扇,古時,新婦多用扇遮臉,需待交拜後去之。唐代婦女結婚常用紈扇和摺扇兩種,故洞房定情,古語美稱為「卻扇」。 和前面說過的催妝詩一樣,男方也要做卻扇詩。
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
巳知秦女公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只須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稱作「結髮」,象徵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秦漢時的「結髮」,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係頭髮的彩帶,重新梳理頭髮後再為之系上。隋唐以後的「結髮」,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髮,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儲存起來。
唐代女詩人晁採的《子夜歌》雲:
依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
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漢朝婚嫁習俗
4樓:匿名使用者
婚嫁之日,夫家接受賓客祝賀,擺置酒筵招待賓客。賓客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西漢楊暉在酒宴上「拂衣而喜,頓足起舞」。
周代以前,結婚儀式並不熱鬧。《禮記·郊特牲》雲:「婚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
婚禮不賀,人之序也」。顯然,上古把婚禮視為幽陰之禮,不奏**,人們也不祝賀。直到漢初,有些地方官吏囿於周禮,也禁止人們在婚禮時相賀。
然而,結婚始終是「大吉也,非常吉也」(《公羊傳》文公三年)的喜事,在秦漢這樣熱衷享樂的時代,婚禮不賀的狀況不可能持續下去。到漢宣帝五鳳二年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
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
……勿行苛政。」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政令的形式對婚禮不賀的否定,從此婚姻相賀便逐漸傳襲下來。
鬧新房的習俗是婚禮始舉樂的最突出的表現,此俗正始於漢代。「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可以不講傳統禮儀,男女可以隨便嬉戲。甚至有酒醉出格的舉動。
據記載,漢代汝南有個叫杜士的人娶妻,大家前來祝賀,喝了許多酒。他的乙個叫張妙的朋友在鬧新房時開玩笑,把杜士捆起來捶20下,又把杜的手足高懸於梁,杜竟一命嗚呼了。
鬧洞房之前,還有一舉樂的現象——撒帳,此俗亦起於漢代。據《戊辰雜抄》:撒帳始於漢武帝。
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飲合巹酒,預戒官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雲多得多子也。
撒帳禮撒帳是中國傳統婚禮上的一項禮儀,它最初的意義是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婦。撒帳以兆得子的習俗始於西漢,現在一些地方仍保持著這種撒帳習俗,撒的東西不僅有棗子、荔枝、栗子、桂圓和花生,也有用五穀和紅紙屑的。這種習俗表達了人們對新人未來生活的良好祝願,同時也不免有避邪煞的觀念。
從而,撒這一習俗實際上成了新人的護身符。
送贄禮新郎拜別父母後,來到新娘家。他手上還捧著一尊銅雁,這是贄禮,要送給新娘父母的。贄禮是指拜見時贈送的禮物,而女婿以雁為贄禮,是表示今後對新娘要誠信和尊重。
醮子禮新郎父母正襟端坐,新郎向父母行拜禮。父親賜酒,新郎接受賜酒一飲而盡。父親還得向兒子說一些鼓勵的話,才算結束醮子禮。
5樓:匿名使用者
一組展示漢朝時期婚嫁習俗的漢畫像石拓片在徐州漢畫大觀園揭開了神秘面紗。高禖、梳妝、納彩、婚嫁、分娩等場景再次讓遊客領略了漢朝男婚女嫁的盛世場景。該組拓片共17張,集中反映了漢代婚嫁習俗。
它以簡單的畫符描繪了漢朝男歡女愛的場景,包羅永珍、栩栩如生。 婚嫁圖:居中為一對新人,手相握,衣帶相結(結縭,舊指女子婚禮),古時所謂同心結於此可見。
左右有三人,是證婚人,也是樂隊。旁有兩小兒,模仿新人作攜手結帶狀。左右各有房屋,右邊當為娘家父母倚門相送。
我認為,有送就必定有迎啊。
6樓:冰魄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親,你可以參照著電視劇集上的服裝猜測一下,不會差距太大!
7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是來學習的...
樓上的...回答的字數太多了 ....
看迷糊了...
8樓:錦瑟聲聲葬華年
有的吧。。。然後還有什麼納采什麼的
中國古代的婚禮是什麼樣的
漢朝瓷器值多少錢,漢朝時期的瓷器是什麼樣的?
不是,漢代時期文字一般都是篆書,這個是老的,瓷器,但不代表寫著漢字就是漢代的,那寫著周字還是周朝的嗎?這個是老的,應該屬於明清時期的,地方地區生產的民間民窯使用器。這樣型別的存世很多。不是很高 俠骨柔腸 往前走,是那極樂西天,自能永脫輪迴,成仙得道 向下看,是悲慘,悲慘塵寰,郎心死,骨肉散。豎人毛髮...
漢朝時的兵器有刀嗎,漢朝時期的武器
有,著名的環首刀就產於西漢時期。環首刀誕生於我國西漢時期,是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 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有啊,像關公刀青龍偃月刀 漢朝時期的 ...
漢朝和明朝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明朝和漢朝,哪個的領土更大?
跨歷史的分是不合道理的,說戰績還勉強能夠夠到邊,如果那軍事裝備作對比,漢朝肯定是比不上明朝的,如果拿漢朝面對的強敵來對比,乙個2000多年前的農業國家打敗乙個強悍的游牧民族,那難度比明朝打敗衰弱了蒙古,要難的多,所以說功績,漢朝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儒學的基礎,漢族的血液和榮譽都是來自於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