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題材在藝術作品中的作用,主題在藝術作品中有什麼作用

2021-04-30 14:32:46 字數 5386 閱讀 8654

1樓:浩星凱復

藝術家創作的感受**於生活,題材能直接傳達藝術家的感受,並且影響觀者對於藝術家感受的接受。 題材是客觀的,藝術家對於客觀世界的表現不能脫離題材,也就是說 客觀世界到藝術家的感受再到題材選擇來表達感受,這是乙個不可分割的環節。因此題材的選擇直接關係到藝術家思想的傳達。

我是從這個方面來回答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還有就是社會功能 ,藝術品的教化作用使得題材要積極健康向上。 呵呵 個人薄見僅供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題材應是一幅藝術作品的中心,反應藝術作品的內涵,把握住題材,才會使作品反映出所要表達的內容,需要仔細體會,感悟。

主題在藝術作品中有什麼作用 30

3樓:匿名使用者

主題在藝術作品中要起到作用,其思想內涵是體現藝術作品意義的重要標誌。

現在拿「美術作品需不需要有中心思想」這個問題來開展討論是有意義的,它涉及了藝術創作的思想意義的問題。而這些年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被一些時尚潮流所衝擊而淡化了,似乎今天誰要再講藝術的思想意義,就是重新回到新時期以前極左的、僵化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掛帥的時代。

當從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出發對藝術的**充滿問題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於以往的理論中關注甚少或根本沒有關注的藝術接受問題上來。藝術接受包括藝術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動,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體驗、感悟和評價;在這種接受活動中,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現實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我們可能會和藝術作品一起構成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獲得一種情感上的體悟和評價。顯然,這不單純是個體當下的評價、接受的行為,同時也是在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

因為這種接受、評價、體驗的行為的複雜多樣性和易變性,就使得這一過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而難以把握,所以,因其無序性和隨機性的特點,以往的研究多不予關注。但它確實是藝術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組成因素,而且是藝術活動的直接發生者。20世紀以來的解釋學藝術理論便試圖以此為出發點來讀解藝術、藝術作品。

中國畫跟西洋畫相比,在「外師造化」的同時,相對更強調畫家主觀或主體意識的東西,即「中得心源」的東西,「意」或思想的東西。這個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的乙個特點。雖然西方的一些現代派也強調主觀與主體意識,但那是極端個人化的東西,與我們中國畫歷來強調帶有「天人合一」的「意」或「心源」的東西並不相同甚至相背。

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提出繪畫的中心思想即思想內涵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從人類的文化史與藝術史的角度來說,藝術作品是人類在文化創造方面重要的方式之一,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則是人的精神價值與精神創造力的重要體現,它是體現藝術作品意義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判藝術作品或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的重要尺度。

主題的藝術作品要訴諸公眾,與公眾交流,其次,藝術給予我們的意義正是心靈的意義。

藝術作品所起的作用是:所開啟的世界,就是心靈的世界,藝術活動就是心靈再造乙個別樣的世界的活動,就是心靈構造意義的活動。不管我們所有的活動多麼複雜,其基本意義的追尋要歸結到人的心靈。

我們不是指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的構成,而是哲學人類學意義上的心靈。梅洛—龐蒂在說明「生命世界」時用了乙個詞,叫做「肉」,它是指生命的感受性,它不是指客觀的身體,也不是靈魂認為的自己的身體,而是身體和靈魂的共同背景,是一種意識和客體分離前的狀態,它指感到的東西和感受者。這一含義和我們所說的心靈的含義十分接近,這一心靈的意義在藝術活動中得以體現。

在藝術活動中,心靈的意義就是思和詩的遭遇,在這種遭遇中,另乙個陌生的世界在生成著。藝術活動完全具備思想的特徵,但不是概念和推理式的理性思考,而是現實化的思考,**、詩的嚴整的結構體現著感覺的邏輯嚴密性,繪畫中的色彩、構圖等,也足以顯示出它的構思的整齊化一。

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思和詩的遭遇,即是指包含著感受者和感受到的東西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心靈的原初狀態,是藝術活動的狀態。我們一旦跳出這一狀態,用純粹的理智去思考、規範時,這就是理性的知識的活動了。

所以,在藝術活動中,我們不能也無法還原出理性的思想來,那是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的工作,那種企圖揭示藝術的現實意義的做法是對真正的藝術的扼殺。但是,恰恰是在對我們的感受的改造中,藝術不斷地體現了它的意義,不斷地展示著心靈而又超越心靈。因此,藝術活動是心靈意義上的思和詩的活動。

所以,藝術的特定的意義就是心靈的不斷超越,這種超越是不斷地創新的,是唯一的,沒有任何規律性的東西讓我們去概括。對於藝術的意義問題,如果試圖有一種完整的回答,我們只能再回到原初的思路上去,即它作為一種心靈的活動,這時,我們只能探索心靈的意義,而對心靈的意義的**,又是乙個非常複雜的哲學、人類文化學和發生學等學科共同的問題,實際上,也正是人類自己的根本問題。

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主題

4樓:完美假知己

(1)藝術作品的題材,指構成作品內容的基本材料,即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客觀生活環境、情節、人物和情感等,也即在**、戲劇、影視、繪畫等作品中所敘述、描繪的具體事件、人物等。

(2)藝術作品的主題,也叫主旨、題旨或主題思想,是指通過藝術形象所表現和揭示出來的主題思想內涵。主題的**,一方面是題材本身所具有的意義的提煉、概括和昇華;另一方面又是藝術家主體思想感情的移入,它凝聚了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思考與評判。

(3)藝術作品的題材與主題的關係是:題材是主題的基礎,主題是題材的提煉、概括與昇華。主題是整個藝術作品的靈魂與統帥,經過主題的凝聚,題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斷,而凝聚成乙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4)主題並非每個藝術作品所必備的,如單純的圖案裝飾等可以沒有主題,但藝術作品不能沒有題材。

5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說創新是藝術家的使命?

1 創新是社會生活演進的客觀要求

2 創新是藝術欣賞者審美需求變化決定發

3 創新是乙個藝術家的價值體現所在

總之,藝術創新是藝術家的神聖使命,藝術家用全部藝術實踐和作品完成這個使命,乙個藝術家只有執著於藝術創新,才能體現自己藝術活動的價值,正是歷史上一代代藝術家的不斷變革,不斷創新,不斷開拓,才推動了人類的藝術繁榮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論述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係?

1答:藝術作品內容決定形式運用,而形式則反作用於內容,因為藝術作品造就是用來表達藝術家的創作意圖的,因此,內容就成為作品最主要的乙個因素,但是形式對內容的表達起者重要作用:好的形式可以增加作品內容的強度和感染力,而不協調的形式則會給作品意圖表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作品作為乙個媒介處於藝術家和藝術欣賞者之間,一般來說,藝術創作者來看,內容是先於形式存在的,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往往形式在先,對2 的考慮離不開內容的相應要求,有什麼樣的內容就要有相應的形式來表現。而在藝術欣賞者來看,形式卻是先於內容而存在的,欣賞著總是經由外部形式因素進入作品的內容,如果兩者不能達到乙個協調,就會對藝術作品造成損害。

總之,內容於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乙個整體,兩者的協調統一是成功藝術作品標誌,一件藝術作品是能否流芳百世,關鍵在於其蘊涵的精神能量,而藝術接受者領受藝術美和意蘊的途徑則要通過作品的外在形式因素,故而形式是由表及裡反映藝術作品內容的關鍵所在,內容與形式兩者達成和諧統一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原則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問題都太大了,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這種問題最好還是去找些文獻來看。去知網搜尋相關文獻比較好。

7樓:匿名使用者

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主題 同求

結合藝術作品,如何理解藝術作品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8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對立的。首先,對於缺點的具體事物來說,內容和形式的界限是絕對的。形式就是形式,內容就是內容,二者有原則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其次,內容和形式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內容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居於支配地位。形式則處於從屬地位。再次,內容是活躍的、經常變動的,形式則是相對穩定的。

內容和形式又是統一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內容總是某種形式的內容,形式總是某種內容的形式。

任何事物、系統都是一定內容和一定形式的有機統一體。離開了事物的諸要素,就談不上要素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因此內容是形式的基礎,離開了基礎形式是不存在的,而事物的要素必須通過結構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完整的有機統一體,構成現實的事物。所以,任何要素都必須借助與形式而存在,離開了形式,現實的事物不可能存在。

現代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流派,自稱是不表現內容的,這恰恰反映了它們內心空虛,也正是為了掩飾其作品中思想頹廢的內容。

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必須服從內容。在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中,內容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

有什麼樣的內容,就要求有什麼樣的形式。內容變化了,形式遲早也要發生變化。無數事實表明,任何新的內容出現,總會找到與它相適應的新形式。

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展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多種經濟形式,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當然內容決定形式,並非說同一的內容只能採取一種形式。實際上,事物在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內容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現不同的內容;新內容可以利用舊形式,舊內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

歸根到底,形式是在一定內容基礎上形成,並由一定的內容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分析問題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內容。

其次,唯物辯證法在承認內容的決定作用的同時,認為形式對內容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形式是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方式,要素的結構方式如何,對內容的發展具有反作用。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適合內容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適合內容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形式對內容的不合適,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形式落後於內容,這種形式在事物產生的初期階段是適合於內容的,後來由於內容的發展才變得不合適。一種是形式超越內容,這種形式對於內容發展的將來階段是合適的,而對於現階段就變為不合適。

最後一種是形式和內容根本相牴觸,這種形式不論在內容的過去、現在、將來的發展都不適合。對於前兩種不合適的內容的形式,通過改革可以加以調整,使之適合於內容,而對後一種形式,必須堅決拋棄,否則它會阻礙內容的發展。正因為形式對於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那種不重視形式的做法是錯誤的。

內容和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因為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內容和形式在特定的關係中界限分明,不能混淆,但在他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這是因為事物的結構和組成是錯綜複雜地聯絡在一起的,因而就事物的總體而言,內容和形式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

由於事物聯絡的變化、條件的變化,使得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在這一關係中為事物的內容,在另一關係中可以成為事物的形式,反之亦然。如生產關係,在社會生產方式中是形式,而在社會形態中卻是內容。

因此,對事物的內容和形式的區分,必須根據研究的物件進行具體分析。

內容和形式的對立統一及其相互作用,構成了它們的矛盾運動。如前所述,在內容和形式這對矛盾中,內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它非常活躍,經常處於變動中,形式對內容雖然有著巨大的反作用,但由於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對於內容它有個適應的過程,而且往往落後於內容的發展。因此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的矛盾運動就呈現為,形式由開始由對內容的基本適合,發展到為基本不適合。

當事物突破舊形式,建立新形式時,又達到新的基本適合,內容和形式就是這樣由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新的基本適合,迴圈往復地發展著。這就是內容形式矛盾運動的辨證法。

兔在文學作品 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借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中老虎的形象來描述老虎

兔,我想為你哭泣 要問在對待生態環境的問題上,人類與兔子的做法誰明智,估計至少會有以下三種回答 1 當然是人類明智 2 二者沒有可比性 3 兔子的做法明智。筆者傾向於第三種回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筆者考查過,兔子有不吃窩邊草的習慣,而人類做不到。人世間有 兔子不吃窩邊草 一說,說的是作為食草動物的野...

文化藝術在旅遊中的作用,文化藝術在旅遊中有哪些作用

1 文化藝術是產生新旅遊專案,提公升原旅遊專案的動力之一 2 文化藝術激發了旅遊願望,增強了旅遊感受 3 文化藝術修養是旅遊從業者的必備條件 4 文化藝術是旅遊宣傳的重要手段 文化藝術在旅遊中有哪些作用 文化藝術用於旅遊的特殊性 一 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極強的感染力 二 導致旅遊資源的產生 1.文化藝...

怎樣看待遺傳與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遺傳素質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環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並對個體發展自發的發生影響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來,就受著環境影響,在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