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儒學的起源

2021-04-18 15:21:39 字數 4898 閱讀 8456

1樓:蕭伯納大師

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

柔,而作為乙個名詞,則是指術士。段玉裁在「柔也」下有注曰:

鄭目錄雲「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玉藻》注曰: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段氏在「術士之稱」下又有注曰:

術,邑中也,因以為道之稱。《周禮》「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藝以教民者」;《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四曰聯師儒」,注云「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按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也,《周禮》謂六行六藝,曰德行道藝。

自真儒不見,而以儒相垢病矣。

許慎以柔釋儒字的本義,鄭玄承之,而又求以引申之,且提出儒與濡通,對今人仍有影響。

清人章學誠在其《文史通義》內篇提出,諸子百家之學,本原所出,皆不外於《週官》之典守(易教下);古代官師合一,官師守其典章(詩教上),如《周易》本春官之典守(禮教)。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官師分離,官有政,師有教;六藝失其官守,賴於師教而傳:

至於官師既分,處士橫議,諸子紛紛著書立說,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盡出於典章政教也。儒家者流,乃尊六藝而奉以為經。(經解上)

這是認為諸子的產生有一大的背景,即制度官師合

一、治教合一轉為官師分職、治教分途的變化,政務**不再承擔教化職能,教化的職能由民間的學者來承擔,這種看法實際上是對劉歆的說法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對近代學者也有較大的影響。不過,僅就儒家的問題而言,章氏的所謂典守,似與劉歆以儒家僅出於地官的說法有所不同。

(二)近人說儒

章太炎曾著《國故論衡》,內中有《原儒》一篇,依據墨子把「名」分為達、類、私三種三作法,提出「儒有三科」之說,即「儒」有達名之儒、類名之儒、私名之儒三種意義。他說:達名為儒:

儒者,術士也(《說文》)。章氏論證說,秦坑術士,而世謂之坑儒,可見儒即術士。又說「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

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他引述莊子等書,認為可以證明「靈星舞子籲以求雨者謂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調其多技,故號遍施於九能,諸有術者悉該只矣」。雖然章氏認為在最廣義上(達名)「儒」指一切有術之士,但他的論證則特別把達名之儒理解為知曉天文氣候、作法求雨的術士,這種術士實即祝史、史巫,因此,在這種理解中,術士的「術」即廣義的法術,而這種達名之儒實際上是法術之士。他又說:

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天官》曰「會以道得民」,說曰:

「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地官》曰「聯師儒」,說曰「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此則躬備德行為師,效其材藝為儒。

達名之儒包括一切有術有能之士,是乙個最廣義的名稱。類名之儒比達名所指範圍為小,是指以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教授人民的入,這是把術士的「術」限制在六藝的一種理解。他又說:

私名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週之衰,保氏失其守,史藕之書,商高之算,蜂門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傳。……及《儒行》稱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藝也,其科於《週官》為師,儒絕而師假攝其名。

私名所指的範圍更小,私名之儒,其學不及六藝,僅粗明德行政教之趣,這就是《周禮》中所述的「師氏」。

歸結起來,章氏三名說,可以說皆由許氏「術士之稱」一語出發,而區分為廣狹三種意義。章氏還有《諸子學略說》文,謂「古之學者,多出王官」,說明他受劉歆的影響很大。他的看法多未出傳統國學的範圍,其新見特識,惟在以古儒為史巫類術士。

章氏以國學大師立言,學者受其影響頗大。二十年代末,傅斯年作《戰國子家敘論》,謂「論戰國諸子,除墨子外,皆出於職業」,認為「儒家者流,出於教書匠」(引自馮友蘭《原儒墨》)。傅斯年此說比《七略》及《漢書·藝文志》有所改進,不說諸子直接出於王官,而認為諸子出於職業,他所說的職業顯然不是官職,而近於民間職業,如說儒家不出於地官,而出於教書匠。

這個看法應與他對西周春秋的歷史演變的認識有關。從傳統上看,與章學誠的說法亦可相合。

稍後,錢穆在《古史辯》第四冊序提出:「柔乃儒之通訓,術士乃儒之別解」,這是對《說文》的解釋作進一步的分疏。他又說:

「儒為術士,即通習六藝之士,古人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通習六藝,即得進身貴族,為之家宰小相,稱陪臣焉,孔子然,其**亦無不然。儒者乃當時社會生活一流品。」錢穆不取章太炎達名之說,他的六藝說看似近乎類名之儒,但儒並非以六藝教民者,而以六藝為一種職業的訓練,以求進身貴族社會。

所以,他所說的「流品」,雖然可以說就是傅斯年所說的"職業",但所以為職業的內容有所不同。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論儒之起源,大抵與上文相同。

2023年胡適作《說儒》一篇,在當時引起較大的反響。胡適早在哥倫比亞後期,即曾作《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對當時學者皆從章太炎而主於九流出於王官的說法,深致不滿。他認為,九流出於五官說,「皆屬漢儒附會揣測之辭,其言全無依據」(《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卷》,591頁),認為「諸子自老聃、孔丘至於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濟之,故其學皆應時而生,與王官無涉」(同上,第591頁)。

《說儒》是胡適平生論學文當中特別優美而富於想象力之作。他首先從《禮記·儒行》載孔子「冠章甫之冠」、《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兩條材料出發,依據《士冠禮》「章甫,殷道也」,斷定最初的儒都是殷的遺民,穿戴殷的舊衣冠,實行殷的古禮。認為被稱為儒的這一部分殷人,是從殷的祝宗卜史轉化而來,在西周及春秋以治喪相禮為職業。

然後他結合《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的古義,認為作為殷遺民的儒,以柔遜為特徵,乃由亡國狀態所養成。胡適此說很大程度上似由比較文化史獲得啟發,他認為,與希臘智識分子從奴隸變為羅馬戰勝者的老師,羅馬教士成為北歐野蠻民族征服者的教師類似,殷末的祝宗卜史在西周幾百年間自成了乙個特殊階級,是貴族階級有用的清客,是新統治階級的下層,又是自己民族殷禮的儲存者和教老師。他從「**教不抵抗訓條出於亡國猶太民族的哲人耶穌」引出結論,殷人在亡國狀態下養成柔遜的遺風,集中體現在他們的教師「儒」上,用以解釋何以這些儲存殷人古禮的人被稱為「儒」。

胡適《說儒》發表之後,馮友蘭即作商榷,馮說中有幾點辯駁頗有力,第一,針對胡適以冠章甫為殷遺民特徵之說,馮友蘭指出章甫雖起源於殷,但亦為周制所用,故西周春秋人戴章甫之冠,不必與殷有關。正如馬褂為滿清之便禮服,而亦為**時便禮服,不能因**時某人穿著馬褂便斷定其為懷念滿清的遺老。第二,胡適引「公孟子古服」的故事來證明最早的儒者以保守殷文化自任,馮友蘭則指出,《墨子》書中這一段故事還有下文,即墨子對公孟子的批評:

「墨子曰:子法週而不法夏,非古也。」因此公孟子的古言服是

談談你對儒家文化的認識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儒家文化主要是強調的是學習方法,資訊態度和人的修養,所以說一人忍中。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起源和產生背景

儒家文化經典

思孟學派

歷代變遷

儒家文化的影響

儒家文化的鑑借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4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

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指出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2、戰國時期--孟子思想的發展: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

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

①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

③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

④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

擴充套件資料

周公對儒家思想的創立:儒家思想的起源成書於周公時代。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紂後不久過世,傳位於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輔助。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孔子,名丘,春秋時魯國人。平王東遷後,春秋戰國時代開始,說明王室的勢力變弱,各諸候國開始強盛,從而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逐鹿中原。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產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與治國方針,史稱:諸子百家。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孟子,名軻,戰國時鄒城人,今山東鄒城,也是生活在齊魯大地。從小聽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遷」及「子不學,斷機杼」,說明孟子從小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

5樓:一籃子陽春白雪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脈絡十分清晰:

1、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產生與初步發展。

由孔子的「仁」「禮」「忠恕」「中庸」,進而發展為孟子的「仁政」「民本」和「性善論」思想;荀子在孔孟的基礎上,提出了「仁義」「禮治」「性本惡」主張。

2、西漢: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他設太學,以儒家經典著作教育學生。

3、宋明時期是儒家思想的新發展階段,形成了新儒教。

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和王陽明。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4、明末清初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與繼承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了哲學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他們都對儒家思想有所批判和繼承。

李贄否定了孔子權威,提出了「童心說」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黃宗羲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發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顧炎武則進一步批判君主**,提出「眾治」,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王夫之更是大膽地提出了「循天下之公,帝王獨尊是君臣之道喪失的根源」的主張。

茶是如何起源並發展的,茶的起源與發展

內容來自使用者 hyh豆豆 第一節茶葉的起源與原產地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根據植物學分類的,茶樹是山茶科山茶屬的一個種。發源時間大約在100萬年以前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一帶。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茶的故鄉。第二節飲茶的起源與發展 1 生吃藥用在4700多年前的神...

古代人為什麼會對宇宙的起源形成這樣的認識?這些認識能否得到科學支援

你是說盤古開天闢地這類傳說吧?在許多古老民族中都有這種一位大神開創世界的故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並不是空想出來的,大多數是從一些自稱能與神溝通的巫師口中得來的。這些巫師用現在話說是特異功能者,他們的確能看到一些過去的事情,但那只是一些磨胡的圖象 簡單的訊號 特殊的感覺,有一樣他他們很明確世界是一次大 ...

紙紮的起源,火藥的起源?

紙紮,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高意詼諧的 老鼠攀葡萄燈 喜得貴子的 麒麟燈 望子健康的 鴨 壓 子燈 祝賀新婚的 鴛鴦燈 祈求豐收的 金魚燈 以及名種花草 鳥獸等。這些色澤艷麗 造型拙樸 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