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天氣新晴,是夜必霜。
2、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
3、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4、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5、以時及澤,為上策也。
6、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
7、大率欲早,早田倍多於晚。
8、小雨不接溼,無以生禾苗;大雨不待白背,溫輾則令苗瘐。
2樓:裡裡力
耕而不耮,不如做暴
耕鋤不以水旱息功
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天氣新晴,是夜必霜
欲知五穀,但視五木
3樓:匿名使用者
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出自於《齊民要術·雜說》,原文如下:
「一切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不至全損。何者?緣蓋磨數多故也。
又鋤耨以時。諺曰:『鋤頭三寸澤』,此之謂也。
堯湯旱澇之年,則不敢保。雖然,此乃常式。古人云:
『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一切只要依照這樣的方法(作者注:在這段話之前,賈思勰用四段話分別介紹了蕎麥、黍、小麥、麻的種植方法,例如種植蕎麥要「五月耕……耕三遍……立秋前後,皆十日內種之」;種黍要「耕兩遍……鋤三遍止」;種小麥「以五月內耕一遍……耕三遍為度……至春;能鋤得兩遍最好」;「凡種麻地,須耕
五、六遍,以夏至前十日下子。亦鋤兩遍。」),除了蟲災外,小小的旱情,不至於全部遭到損害。
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經歷的磨難多(即經驗豐富)的緣故,再加上鋤草(耨,音nou,鋤一類的鋤草工具)及時。諺語說:
「鋤頭三寸澤」,就是這種意思。而堯、湯時期發生旱澇的年份,就不敢保證不受影響(因為那時人們的經驗不豐富)。雖然,這是常有的例子。
因此古人說:「耕地鋤地不因為旱澇而停止勞作,必然會獲得豐收的年景。」可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是針對進行農業生產必須講究耕作技術而言的。
「溼耕澤鋤,不如歸去」出自於《齊民要術·耕田第一》,這段話的原文如下:
「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為佳。若水旱不調,寧燥不濕。燥耕雖塊,一經得雨,地則粉解。
溼耕堅口胡格反,數年不佳。諺曰:『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春耕尋手勞,古曰『』,今曰『勞』。《說文》曰:『,摩田器。
』今人亦名勞曰『摩』,鄙語曰:『耕田摩勞』也。秋耕待白背勞。
春既多風,若不尋勞,地必燥。秋田長劫反實,溼勞令地硬。諺曰:
『耕而不耮,不如作暴。』」
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耕作地勢高的田地,無論春秋,土壤的乾濕程度必須恰到好處。如果出現乾濕不協調的情況,寧願等到其乾燥也不要等到其濕潤的時候(再種植)。
在乾燥的情況下耕種,雖然土被曬得開裂,一旦下雨,土地乾燥的情況就可以得到緩解了。在土壤濕潤的情況下耕種,不利於耕作,結果只能截然相反,連續數年都不會有好收成。諺語曰:
「如果土壤中水分太大就不適宜耕作,硬要去做不如回家休息。」《齊民要術》還主張秋耕要深,深耕細作利於容納水分和熟化土壤;春耕要淺,防止使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濕度受到影響。耕作要求精細,一般不擾亂土層,最好把秋季深耕細作和施加綠肥結合起來,就是所謂「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犁欲廉,勞慾再,秋耕掩青者為上」,強調耕後必須平整土地(「耙耱」,音bamo,都是我國古代一種用來平整土地的工具,引申為平整土地),尤其是春耕後隨即平整土地,秋耕後待地皮蒸發乾後再平整土地(「耮」音lao,也是古代一種用來平整土地的工具),使地表成為松土層,保墒容易。
並且引農諺警告說:「耕而不耮,不如作暴。」意思是講,如果耕田以後不把土壤耙細,那就是糟踏土壤。
可見,「溼耕澤鋤,不如歸去」和「耕而不勞,不如作暴」,強調的是耕作田地必須根據土壤的水分含量的多少而及時耕作,而且還要做到精耕細作。因此,這兩句話的意思還是強調農業生產必須講究耕作方法。
《齊民要術》中有哪些諺語?
4樓:歲月不寒
1、天氣新晴來,是夜源必霜。
2、有閏之歲,節氣近bai後,宜晚田。
3、耕du鋤不zhi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dao4、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5、以時及澤,為上策也。
6、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
7、大率欲早,早田倍多於晚。
8、小雨不接溼,無以生禾苗;大雨不待白背,溫輾則令苗瘐。
《齊民要術》中的諺語和歌謠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1、天氣新晴,是夜必霜。
2、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
3、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
4、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5、以時及澤,為上策也。
6、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
7、大率欲早,早田倍多於晚。
8、小雨不接溼,無以生禾苗;大雨不待白背,溫輾則令苗瘐。 第一,《齊民要術》吸收了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的「序」說:
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這段論述源自《漢書·食貨志》,其中吸收了《周易》、《尚書》、《詩經》等儒家經典中的民本、農本思想;尤其是「《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一句,實際上是把儒學與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據《論語·子路》中記述,孔子到衛國,「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這就是所謂對百姓要「富而教之」。
《齊民要術》還說: 《書》曰:稼穡之艱難;《孝經》曰:
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③儒家講仁愛,落到實處,也包括富民;講孝道,也包括贍養父母,所以要發展農業,要「不違農時」,以保證「黎民不飢不寒」④;因此也就需要發展農業科技。賈思勰對儒家經典中有關民本、農本思想的引述,旨在說明他的《齊民要術》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的,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落實。
第二,《齊民要術》吸收了儒家的「三才之道」。儒家的「三才之道」至少可以追溯孟子所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⑤後來的荀子也說要「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⑥,還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⑦《易傳》則明確講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提出「三才之道」。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吸收了這一思想,其中說道: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⑧
《齊民要術》要求遵循天時、地宜的自然規律,而不贊同僅憑主觀而違反自然規律的「任情返道」,這就是要實現天時、地利、人力的三者統一。《齊民要術》還說: 《孟子》曰: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諺曰:「雖有智慧型,不如乘勢;雖有鎡錤,不如待時。
」又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⑨《齊民要術》對於《孟子》的這些引述,同樣是為了說明遵循自然規律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中看出儒家「三才之道」的思想與古代農學的密切關係。
第三,《齊民要術》還吸收了儒家經典中有關農業科技方面的許多知識。儒家經典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也包括農學知識。《齊民要術》一書對儒家經典中的農業科技知識有較多的引述,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對儒家經典中動植物知識的引述。比如,《齊民要術·種瓠第十五》有:「《衛詩》曰:
匏有苦葉。毛雲:匏謂之瓠。
《詩義疏》雲:匏葉,少時可以為羹,又可淹煮,極美;故云:瓠葉幡幡,採之亨之。
八月中,堅強不可食,故云:苦葉。」《齊民要術·種棗第三十三》有:
「《爾雅》曰:壺棗;邊,要棗;櫅,白棗;樲,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洗,大棗;煮,填棗;蹶洩,苦棗;皙,無實棗;還味,棯棗。」等等。
其二,對儒家經典中有關農事安排的農學知識的引述。比如,《齊民要術·種穀第三》有:「《禮記·月令》曰:
孟秋之月,修宮室,坯垣牆;仲秋之月,可以築城郭,穿竇窖,修囷倉,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季秋之月,農事備收;孟冬之月,謹蓋藏,循行積聚,無有不斂;仲冬之月,農有不收藏積聚者,取之不詰。」《齊民要術·水稻第十一》有:「《週官》曰:
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此類引述在《齊民要術》中還有很多。
應當說,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一部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係的農學經典;儒家文化不僅從思想上而且從知識層面上對《齊民要術》的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部經典對於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以及後世的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這一點而言,就可看出儒家文化對於中國古代農學的積極影響。
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古代農學家大都認真研讀過儒家經典,這對於他們的價值觀以及知識結構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們研究農學,無論是研究動機,還是研究方法,都與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他們的農學著作還包含了大量儒家經典中的有關知識。從這一意義上說,古代農學家大都是有著儒家思想並且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儒家學者,他們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包含了儒家經典知識並且是在農學領域中延伸的儒學著作。
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技,尤以農業科技最為突出,這一成就的取得與儒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儒家的民本、農本思想推動了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古代農學知識不僅是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古代農學家研究農業科技的知識**,從而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
<齊民要術〉中有不少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和歌謠,並把他寫下來
6樓:知道
耕鋤不以水旱息功
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天氣新晴,是夜必霜
欲知五穀,但視五木
7樓:∑血字研究
1.「耕而不勞,不復如作制
暴」。天氣新晴,是夜必霜
有閏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
耕鋤不以水旱息功
溼耕澤鋤,不如歸去
耕而不耮,不如做暴
二月三月種者為植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穉禾
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3.九月、十月中,於牆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得經冬,須即取,粲然與夏萊不殊。
如何評價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主要內容是什麼它記載了北方農
齊民要術 是東魏 531 550 農學家賈思勰 青州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平縣人,生平不詳 約在6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間寫成的一部農學名著.記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地 區,即今山西東南部 河北中南部 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包括了農 林 牧 漁 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堪稱為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
《齊民要術》的歷史地位是什麼,《齊民要術》的歷史地位怎樣
來齊民要術 是北魏時期 自的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 齊民 指平民百姓。要術 指謀生方法。齊民要術 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 公元533年 544年 齊民要術 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 食品的加工...
《齊民要術》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齊民要術 內容包括糧食 油料 纖維 染料 飼料 蔬菜 果樹 林木的種植,以及蠶桑 畜牧 養魚和農副產品的加工,以至烹調等。諸如作者所說,它 起自耕農,終於醯 醋 醢 肉醬 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書中所總結的耕 耙 耮 壓 鋤 種植綠肥 輪作倒茬和選育良種等原則與方法,標誌著我國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