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經過多少個輪迴,古往今來,時間始終是存在的。無邊無際的剎土,空間是沒有阻礙的,是沒有方位,沒有來去的。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是唐代李通玄註疏《華嚴經》的一句名偈。
李長者的合論中有一句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這是李長者的名言。
他說證道的人,沒有空間的阻礙。剎就是剎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剎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東方琉璃世界是藥師如來的剎土。
剎有時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時代表國土。「自」,是我們自己;「他」,是藥師如來、阿彌陀佛、十方三世諸佛等,都是「他」。有沒有另外乙個佛世界的存在呢?
有,還是在你自己這裡。自他不隔,無礙。
也就是說:根據佛學,他提出了乙個觀念,空間是相對的,但空間是沒有阻礙,沒有方位、無大小、無來去的。這些道理都是見地。
肇法師講過一句話:「今至越者,尤昔至也。」就是講時空的沒有阻礙。
但是,我們打坐學佛修道,對於時間、空間觀念,並沒有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打坐沒有進步,就是執著在時、空的觀念裡,有人執著在子午卯酉時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對著東方。
聽說有人在美國教學生,早晨起來爬到樹上,對著東方太陽打坐,這都是見地不通。還有人坐著時,認為沒有面對著佛像打坐不對。這些觀念的執著,都要拿掉,須知: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時間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每一本佛經都是這樣寫,一時,佛在**、**……這有兩種道理,一是印度人的習慣,不喜歡有數字及時間觀念。
印度一講起數字,就是八萬四千,所以,佛經上的八萬四千特別多,是形容數目的多,這是拿學理來看佛學。以修道來看佛經,最高明的就是「一時」,萬古只有一時,「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億萬年以前也就是現在,未來的億萬年後也就是現在,就只有這乙個,沒有第二個,這個「一時」用得妙極了。
所以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不丟開,不要談修道,時間與空間觀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談修道。我們學佛先要把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時、空意識觀念,完全丟開,恢復到嬰兒那個狀態,可是,做不做得到啊?很簡單!
我們看佛經裡說的無念、無想、不起分別等種種理論,拿老子來講,一句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們打坐做功夫,也就是要做到這樣。
擴充套件資料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是唐代李通玄註疏《華嚴經》的一句名偈。首愚**對此有一番開示,同修們可參研......
一段是在《但向塵中了自心》中:
時空的形成
佛教的標誌「卍」字,與「十」字有什麼不同呢?表面而言,「卍」字乃是在「十」字左右上下各加一畫延伸交叉所形成的。象徵時間與空間的交會。
豎表時間,橫表空間,延伸的部分即表徵著轉動之意。
在生命的舞台上,我們都活在時間與空間之中,而時間即是妄念的形成。俟你能坐到不起妄念時,時間一晃就過去了。《華嚴經》(李通玄註疏)雲: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乃至幾個劫數亦在一念之間。
那麼,空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了身體,就有空間的感覺。坐到沒有身體的覺受,也就沒有空間的感觸了。
《華嚴經》(李通玄註疏)雲:「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所以修道要修到能把妄想及身體的感覺化掉,你就解脫了。
念頭要化掉,需要有相當大的智慧型,功夫要做到忘我,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一段是在《心月朗耀滿太虛》中
自他不二
世間的緣起與凡夫的觀念、執著都是有始有終的。但從佛法的究竟義而言,在這無盡法界之中,本來即無始無終,是起點,亦是終點,是終點,亦是起點,所以經典告訴我們:「緣起如環無端」。
而佛法即是要我們當下了然。
當下是無始無終的,「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句偈語真能懂進去,整個佛法盡在其中矣!此亦即准提法圓滿次第之所在。
大家有緣接觸這個**,宜好好從此處去自我開發智慧型!所以「**」是在護自己的心法,把自己的身口意照顧好了,整個**都在裡頭了。這叫「自他不二」,一切唯心造,好好把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對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禪宗所以分為南北兩宗,不只是神秀與慧能在學識、學術之爭。五祖也從未說過神秀就錯了,而的確是兩者在實際修證上的理地層次不同。六祖此偈也非開悟之言,不過等同於《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其真正開悟應當是五祖密召其入室後反覆講解和徵詢之後的事。神秀後為國師,也從未正面直接否認過六祖,那不過是神秀的**們所做之事。這一變革與人事關係甚大,雖然形成其後的禪宗諸部,百家爭鳴,但對佛法本意反而悔暗不明了。
這樣的事,歷史上多有所見。
其次:學術界始終認為六祖禪宗的興起是對傳統佛法的革命甚至否定,這一說法從未在佛教界成為正統。其原因在於學術界之佛法始終固圄於佛法為一種學問或哲學思想,而佛法雖有其哲學性但實際是以生命身心為實驗品的科學實證過程,其慧識由定而來,絕非意識、思想可得到。
神秀之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莫使若塵埃。 」,六祖之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等都有其實際修證理地,僅是層次不同而已。
神秀相當於一杯水,正待其中雜質沉澱,六祖相當於水中雜質已清、意識上前念已過、後念還未公升起、中間已見空性。又如:「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是指將自己的萬般雜念澄清,得見空性、成羅漢道還是比較容易,但從清淨中跳出,再入世渡人進入無我為人的菩薩理地就太難了。
佛法「戒、定、慧」三學,由戒入定、由定生慧,那是一步有一步的程式,一步有一步的徵兆的,正如藏密宗喀巴大師所言:「氣不入中脈,而妄言得證菩提者,決無是處。」。
《傳燈錄》等禪宗祖師們的修法路徑明白說明禪宗從未拋棄和違背過佛法的基本修證程式。禪宗機鋒往往是針對某一學生的實際修證理地和具體修證狀態,通過非常手段,直指心源,為他打破最後一張紙而已。大多情況,我們並不了解當時課堂上的具體情況和老師的實際牽引手段,所以看禪宗機鋒往往莫名奇妙,不知其所言而已。
了解禪宗實際,和禪堂打
七、問學、實修等實際情況,自然就明了禪宗機鋒的實際功能,以及明了禪宗確為佛法萬門之一門而已,並無一處真正違背佛法之意,也並非類似現代對某類學問或學科的革命。
至於淨土、法相、禪宗、藏密等諸宗,的確表面差異極大,但明了佛法究竟在求什麼,修證佛法究竟要得到什麼,以及為何得到它那麼難,為何採用如此這般的種種手段,自然就清楚上述各宗各派實際目標只有乙個,為一整體的道理了。所以「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猶如獨眼龍」的確為至理名言。
同時,在佛門之中,只要是真心修證為解自身及一切宇宙萬有之疑難者,必依釋伽之教誨「依法不依人」,於各宗各派並不排斥、對立。當然,人事在我,於現實之中所演各場大戲,**也都會看到的。
像現在「***」禍國殃民,害人害己。此等附佛外道種種表現形式在釋伽「首楞言經」五十陰魔境界中闡述的極為清楚。但如不明了其真實情狀,僅以我們日常經驗和學識,你又怎麼能說服他呢?
附錄說明:
1。佛法修證之中魔原為磨,是指在修證過程中身心交摩激盪而生幻象、幻音。後世祖師為嚴重告戒後學,隧有寫作「魔」的。
禪堂之中亦有戒規:若以神通惑眾者,遣單(即逐出山門)。金剛經有云:
「若以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2。佛法之中:空有皆為本體之用,空有不對待。
執空執有都不是。羅漢入空,捨不得清淨,不肯跳出空境入有,稱「擔板漢」,扛著一面板子走路,只能見一面,看不到另一面,不算究竟。所以後世祖師有云:
「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3。截斷意識之流,常人看起來極難。釋伽稱其為「香象渡河」,如同乙隻大象渡過小溪,身體將溪水截流,當然只是一種比喻。
關鍵是意識之流截斷之後,前念已過,當我們意識到當前的念頭時,它已是過去,後念還未公升起(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並不是什麼也不知道,此時能明了一切的是什麼?誰是主人公?(後世祖師有讓**參:
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思維的作用就是主人公嗎?釋伽在楞嚴經中已嚴厲批評了這一觀念。
釋伽曾達到印度當時認為的最高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沒有任何意識、思想、念頭,但又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否則豈非木石),同時明了一切。但釋伽還是拋棄了,認為不是究竟、不是道。後入雪山,再放棄苦行,於菩提樹下證悟六神通,依然認為不是道,直到睹明星(印度稱太陽為明星,估計是黎明)出現才恍然大悟。
說:「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當即即準備入涅磐,天神立刻下來求法,釋伽說「止,止,我法不可思議。」為什麼?
他看到了什麼?明了了什麼?為什麼又不可說?
3樓:一夢傾天
先解釋第一句,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時間一詞為人為創造用來形容自然界變遷這乙個現象。24小時制也好,12小時制也好,人為分割出來。
舉個例子,乙隻蟲子只有3個月壽命,在我們意識生命來說很短。假如1個細菌體只有24小時壽命,是不是更短。但是對於蟲子和細菌來說,感受的可能與人不一樣了。
在此假如一位菩薩活了百萬年,在他眼裡,人的一生百年光陰是否只是那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拋開一切世俗定義不談。時間從沒有被隔斷過,他就這麼一直像河流一樣流淌而來,假如你也能像香象渡河一樣,那麼也能於此看到上游和下游了。
至於下一句解釋,我並不擅長。
關於愛因斯坦對佛教的評價是真的嗎
4樓:海印放光
應該是真的。
他的相對論說達到光速的物體,質量會變化。這與幾千年前佛經講的「一切無常」是相同的。
另外,愛因斯坦《相對論》講,時光可以倒流,空間可以轉彎。這與佛經上講的「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相同。
始終懷不上孕是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乙個女人來說,如果結婚了以後,想要乙個自己的孩子,卻一直懷不上孕,那麼心裡是非常著急的,因為看到別人有自己的孩子,內心深處也是非常渴望的,希望有這種孩子的快樂與幸福,可是一直懷不上的話,內心就會比較焦躁,或者是有一種缺失,非常遺憾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最好要去找醫生了,然後幫助你檢查一下到底是什麼...
曾經追求過我的男人我跟他分了,他始終忘記不了我她新女朋友叫我去四川跟她竟爭一下怎麼辦
曾經追求過你的男人,你和他好過嗎?如果沒有好過的話,談不上分手,如果你們兩個人在一起過,那她忘不了你是正常的,可能他對你的愛太深了,這都需要時間來證明,我覺得既然已經分手了,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何必不讓它過去呢,為什麼還要去和他的現女友競爭呢?有什麼意義嗎?如果是我,我不會去,我會讓它成為我人生的乙個...
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愛情故事,古今中外十大愛情故事梗概
1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鳳求凰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個是被臨邛縣令奉為上賓的才子,一個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們的故事,是從司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彈唱那首著名的 鳳求凰 開始的 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 大膽 熱烈的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