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徵:高鼻、細眼、薄唇。
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徵,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後,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樑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
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雲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很長,樓主可參考 http://baike.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文化藝術美術方面 包括佛教繪畫、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王時代所立石柱,柱頂有獅子、象、牛、馬、寶輪等雕刻,莊嚴華美。當時還建有許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繞石欄,鐫刻浮雕圖案。
在巴雅、貝德薩、巴爾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築、雕刻達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羅佛教藝術汲取古希臘、羅馬藝術精華,創造出釋迦牟尼的各種形象,頗具特色。埃羅拉阿旃陀石窟的藝術一直膾炙人口,是印度引為驕傲的「藝術之宮」。
以上這些佛教藝術,對亞洲各國都發生過重要的影響。中國佛教藝術,先是仿效印度,後來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初期在絲綢之路上,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受印度佛教美術影響較多,但同一題材,其內容和表現方法已有所不同。
梁代張僧繇的佛畫,創立了「張家樣」;北齊曹仲達的佛畫,創立了「曹家樣」。曹畫的人像,衣服緊貼全身而顯露曲線,他所創造的風格,後人謂之「曹衣出水」。到了隋唐時代,佛教美術已經中國化。
吳道子在長安、洛陽畫了300多幅佛畫,人物奮袂,衣裙飛舞飄動,富有運動感,後人稱為「吳帶當風」。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畫,是中國佛教美術的代表。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創造了規模巨大的石窟,以雲岡、龍門的石刻為代表,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敦煌與麥積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國特色。
宋元以後,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為中國佛教美術所特有。藏傳佛教美術,既與漢族地區佛教美術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又受印度、尼泊爾佛教美術影響,獨具風格。拉薩的布達拉宮,藏有大量佛畫與金銅佛像以及刺繡與木刻的板畫佛像,都帶有**地方特色。
青海塔爾寺以各色酥油製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種特殊佛教美術作品。
佛教雕塑再造型上發生過怎樣的變化?
3樓:漫閱科技
隨著佛教的普遍傳播,被佛教借助來作宣傳的各種藝術手段便同時大為興盛繁榮起來。因為佛教的宣傳方式,除了傳播經典文字之外,主要是靠人人都能理解的藝術形象。正因為佛教是「以像設教」的,所以它在宣傳上運用立體的雕塑形象,遠比繪畫形象為廣泛。
所謂以像設教的「像」,主要是表現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侍從們。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爭取廣大群眾的信仰,就須適應中國的風習,並與中國社會相結合,才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因此,佛教一方面利用雕塑造像以達到宣傳目的,另方面,在造像的內容和形式上,不可能不對當時社會作出曲折的反映,這就使佛教藝術,主要是佛教造像必須面向現實。
古代雕工塑匠們在這方面是充分發揮了才智的。如對佛和**、**天王等的造像,既不違背佛教造像的儀軌(一定的造型樣式),又符合於當代統治者的意圖與要求。同時為了爭取廣大信眾的心理,在造型上又必須使神「人性化」,即將宗教偶像賦以世俗人的形象,使信眾感到親切,才肯把祈求、願望都寄託於神的身上。
因此中國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國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是中國各時代社會生活反映的乙個方面,從各個時期佛教造像的演變中,可以說明這種情況。
印度的佛教造像最早傳來我國,從現存實物說,應早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並且造像中的「犍陀羅樣式」特別流行。犍陀羅建國約在西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五世紀,由於在這以前其地曾一度受到馬其頓亞力山大王的統治,其佛教造像吸取了希臘末期和波斯的藝術影響,形成為一種既富有寫實又類於希臘後期雕像與印度北部犍陀羅國的藝術形式相混合而成的犍陀羅樣式。其造型特徵是薄衣貼體,褶紋稠密,風格趨向於優美纖巧。
這種樣式傳來中國後,很快就為中國有才能的雕塑工匠所吸收融化,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正所謂「自泥洹(佛涅槃)以來,久逾千祀西方制像,流式中夏,雖依金熔鑄,各務彷彿,名工奇匠,精心展力」。說明中國的佛教造像模式雖然傳自西方犍陀羅國,但畢竟已經過中國匠人的再創造,成為中國民族形式的佛像,並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佔有輝煌的地位。
各時期佛造像特點和區別
各朝代佛造像有什麼樣的時代特徵
佛教造像.各種形態的代表意義.
4樓:海水霞光
是大手印
——指佛在傳法、降魔等時用的手印。
http://www.fjyy.org/中國佛教**網——佛教**——手印咒輪裡就有你說的手印造型
5樓:匿名使用者
密教四種曼荼羅謂『四
智印』,即:大智印(指佛、菩薩之形像)、三摩耶智印(表佛、菩薩所持之物或手勢之形像)、法智印(表佛、菩薩德行之文字)、羯磨智印(表佛、菩薩自利利他之智用)。此即將佛、菩薩證悟之境界以具體之器物或手勢表達。
印有『有相』、『無相』兩種區別。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狀、姿態表示之;無相印不以色彩、形狀、姿態表示,而在於體會真意,舉凡一投足一舉手等一切動作皆是。手印之種類甚多,大日經密印品即謂,十二合掌與六種拳為基本之手印。
(六拳即金剛拳、蓮華拳、內縛拳、外縛拳、如來拳、忿怒拳。)
由於修行者結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薩之力量而與之成為一體,故結印、解印,必要拜師親授,敬謹慎重。結手印之二手(日月掌、二羽)及十指各有其不同之含義。左右手分別表示止、觀,定、慧,權、實,慈、悲等,小指次第至大指則表示色、受、想、行、識或地、水、火、風、空。
代表佛手印者,乃金剛界大日智拳印;胎藏界則以大日法界定印、彌陀力端定印表示五智、五佛之五股印;其他另有施無畏印、與願印、觸地印等。
觀音蓮花、文殊利劍以及焰摩法王之人頭杖等均為契印。此外,初入密教者必先學習十八道契印。
6樓:匿名使用者
在現在的寺廟當中,佛祖常常有兩種姿勢:
一是佛祖當初成道姿勢,盤腿成跏趺坐,左手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即禪定,右手伸直下垂,名為「觸地印」;
二是說法姿勢,其左手仍為「定印」姿勢,右手在胸前,拇指與中指或食指圈成環狀,名為「說法印」。
當然,佛寺中有時候也會有釋迦牟尼的立姿像,左手下垂,掌心向外,這個稱為「與願印」或「施與印」,表示滿足眾生一切願望;右手屈臂上公升向前,上下臂成90度角,與肩平齊,掌心向外,這個稱為「施無畏印」,表示解除眾生苦難,使之安心。像我們江蘇無錫的靈山大佛就是這種姿勢,有興趣來看看吧!
7樓:行願佛子
手印有很多種
大多供奉的佛菩薩像的手印都以賜福或者接引為主
如何鑑別佛像贗品 材質造像各有年代特徵
8樓:97290晃善
由於近年來金銅佛造像公升值迅猛,市場上偽造的佛像贗品也應運而生。目前最常見的都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新佛像,這些新佛像散見於各地古玩市場,且售價也很低廉,收藏者一般很容易識別。較難識別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這些佛像製作也較為精緻,有些表面還刻意做過作舊處理,具有較強的欺騙性。
真正難以識別的是那種被稱為用「舊佛像改形法」製作的贗品,作偽者將殘破的舊佛像依其殘破的程度改變成另一形狀,或添花紋,或添文字,然後重新進行作舊處理。收藏者一不小心,就會「打眼」。 《江南***》報道,鑑別金銅佛造像的真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它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明 銅釋迦牟尼佛像 其次是看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
佛像製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誌、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範的,只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徵,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準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還是菩薩,而且還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明 銅鎏金綠度母像 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徵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最後是看款式。
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鑑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此外,還可用嗅覺法進行鑑別。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它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所薰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
如何打造像angelababy一樣時髦的髮型?
都好看,沒辦法,人美什麼都能駕馭。首先你要乙個與她一樣的造型師!首先,梳理好頭髮,露出高額。側分斜劉海,讓劉海劃過眉梢,自然地梳下柔順的髮絲,讓長髮變直,然後將髮尾打卷,製造波浪,為頭髮上蠟定型。這樣就可以了,你可以跟髮型師商量一下,他會給你建議的。angelababy這款髮型怎麼編的 圖都沒有啊親...
元代的佛教石窟造像都有什麼,元代的佛教石窟雕像還有哪些?
元朝先後仿照漢族建築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兩都的各種宮殿壇廟建築組群都有石雕 木雕和琉璃製品。而分布各地的石窟造像 寺廟塑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屬於元代的佛教石窟造像,除甘肅敦煌莫高窟和西安萬佛峽以及民樂馬蹄寺等地,遺有極少數的元窟塑像以外,還有杭州西湖靈隱寺飛來峰以及山西太原附近...
什麼材質的佛像,佛像什麼材料的最貴
紫銅製作的 密宗無量bai壽佛造像 無量壽佛 佛名du 阿彌陀佛之譯名 zhi也。淨土三部經中dao,小經存梵名題曰阿彌陀經,大經舉譯名題曰無量壽經。阿彌陀含無量光,無量壽之二義。無量壽經上曰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曰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於密教為五佛中之西方尊,於胎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