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採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

2021-03-28 11:27:18 字數 3941 閱讀 3104

1樓:love柯南

(1)經過商鞅變法,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2)說明商鞅變法觸動了守舊貴族的勢力,而保守勢力比較強大。也說明歷史的不斷前進,要付出一定代價,甚至流血犧牲。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2樓:漓鮦2桫怪嶍

(1)服飾漢化。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程序;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廢井田,開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3)推行均田制。國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無主荒地。有利於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4)都移風易俗;都確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試題分析:(1)從圖示上看,北魏政權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明顯漢化了。北魏政權的改革程序加速了民族融合的程序和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度。

(2)商鞅變法中為了提高國力,發展生產的措施主要有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發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獎勵耕戰。(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政權的均田制。均田制的實行,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增加財政收入。

(4)二者都確立了新的土地制度,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都有利於封建化的程序。

點評:北魏統一北方後,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序和推動北方社會的發展,孝文帝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社會風俗上看,提倡說漢化,改漢姓,允許與漢族通婚等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是的北魏政權逐漸地封建化。

同時,經營農業生產,也進入到農耕文明階段。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是我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要標誌。商鞅變法在推動秦國的富強、最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涉及到商鞅變法的措施、影響等都需要掌握。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

3樓:百度使用者

(1)態度:肯定;否定。角度:商鞅變法的成效;商鞅的人品。

(2)持否定態度。「務本」指重視農業生產。「王制遂滅」指奴隸制度被廢除。

(3)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說明重大改革總是要遇到阻力,要經過反覆鬥爭。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魏之師,

4樓:百度使用者

(1)都認為變法改變了祖宗之法,敗壞了世道人心。本質不同。商鞅變法中的頑固派是舊奴隸主貴族的代表,與改革派之間的矛盾是新舊階級、新舊制度之間的矛盾。

王安石變法中的頑固派是封建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與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內部矛盾。

(2)相同點:一定程度上變法都遭到頑固派反對,後來都失去最高統治者的支援,變法的倡導者遭**,但都取得很大成效。不同點:

最終結果不同。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社會性質。王安石變法隨著王安石**而被廢除,最終失敗。

(3)認識: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有利於社會的進步。②改革必然要觸及某些舊勢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對,因此改革道路是曲折的、艱難的,甚至是要付出代價的。

③改革要取得成功,還須用人得當,實施得法。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第(1)問從材料中可知其反對變法的相同理由,本質的不同可從階級利益上去分析。第(2)問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第(3)問要開啟思路,從多角度作答。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

5樓:蘇格拉丶澈

(1)材料一完全支援商鞅變法。「民以殷盛」。變法後,對老百姓來說負擔仍比較重。

(2)重視農業生產。取消分封制,獎勵軍功,廢除舊貴族特權。作者持否定態度

(3)商鞅變法觸動奴隸主貴族利益,必然遭其反對。商鞅變法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國成為強國,這是歷史進步。但是商鞅是地主階級代表,所以人民負擔仍較重。

材料題題型的基本要求是要首先讀懂材料的基本內容,然後根據題目的設問來作答。第(1)(2)問要注意根據題目的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來分析作答。第(3)問要綜合材料來進行評析,既要看到其積極性的一面,又要其侷限性的一面。

最後應該指出其階級實質。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魏之師,舉

6樓:小絬

(1)相同理由:都認為變法改變了祖宗之法,敗壞了世道之心。

本質不同。商鞅變法中頑固派是舊的奴隸主貴族的代表,與改革派之間的矛盾是新舊階級矛盾。王安石變法中的頑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與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

(2)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頑固派反對,但都取得成效。

異:最終結果不同。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性質。王安石變法隨著王安石**而廢除,最終失敗了。略

(16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7樓:冷楓羋昭

(1)態度:肯定;否定。(2分)角度:商鞅變法的成效;商鞅的人品。(4分)

(2)持否定態度。「務本」指重視農業生產。「王制遂滅」指奴隸制度被廢除。(6分)

(3)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說明重大改革總是要遇到阻力,要經過反覆鬥爭。(4分)略

【歷史——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

8樓:舊人舊城丶桵

(1)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

推行縣製。經濟: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

軍事:獎勵軍功,確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詩書,明法令。 (6分)

(2)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較為客觀公正;對商鞅變法評價符合事實,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學習漢人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程序,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秦國成為強國;但嚴刑峻法,剝削沉重,有一定負面影響。(學生回答兩個以上按第乙個給分)(4分)

試題分析:(1)考查基礎知識識記能力,列舉商鞅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

(2)看清題目要求,不是回答張之洞的評價,而是要學生對張之洞的評價發表看法,主要從是否客觀公正的角度回答。

(3)問實際涉及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與評價,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嚴刑峻法,剝削沉重,有一定負面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發展,緩和了****,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點評:1.這部分是選修模組中重要的內容,高考考查的重點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變法、梭倫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等專題。

2.隨著高考選考試題命制技術逐步成熟,高考命題逐漸由考查單個改革向綜合考查多個改革的方向發展。如:山東高考曾經梭倫改革與商鞅變法的比較;寧夏卷曾經將中國戊戌變法、日本明治維新與**彼得一世改革綜合起來考查。

3.從考查的內容看,高考側重於**改革的成敗得失,分析成敗的原因。這對於我們在當今的改革開放中形成正確的態度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是高考命題考查的主要價值所在。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

9樓:█╬★侶

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資訊的能力,題幹中引文的大意為:孝公採用商回鞅的答變法,改變了舊的風氣習俗,人民因此富裕豐盛,國家因此富有強大,百姓樂意為國家出力,諸侯列國都來親近歸附,俘虜了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國仍太平、強大,據此分析可知李斯肯定了商鞅變法的經濟作用,故選b。

6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

1 實行土地私有 獎勵生產 獎勵軍功任一。2 促進了民族融合,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 由此走上了資本主義 近代化 的發展道路。4 明治維新 5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良藥 制度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重要途徑 試題分析 第 1 問,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聯絡已學知識可知在西元前356年和西元前350年間,在秦...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

戰國初期抄,七雄中秦國最落後。襲西元前361年,bai秦孝公 du即位後,下了一道 求賢zhi令 招納有dao才能的人,為秦國的改革獻計獻策。衛國人商鞅跑到了秦國,與秦孝公大談富國強兵之道,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西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了商鞅實行變法,新法令規定 國家承認田地歸私人擁有,准許土地自由...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

1 理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主張現有理後有物。2分 2 材料三認為人 心 為宇宙萬物的本原,而材料 一 二則認為 理 為宇宙萬物的本原。2分 3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2分 4 理 實質是封建綱常倫理道德。2分 積極意義,例如 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