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
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確實,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線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因此,馬鐙在由蒙古古代北方地區游牧的鮮卑人使用後,便在亞洲大草原上迅速流傳,使騎兵的戰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戰爭史大為改觀。
而在此之前,騎兵騎在馬背上飛馳射箭時,必須減速或者下馬拉弓射箭;交戰雙方在馬背上的格鬥中,也不能竭盡全力大幅度擺動,否則會失去平衡而落馬。馬鐙的發明,就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之點。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亞洲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
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時期及其以前比如秦皇漢武的影視劇裡,出現演員用馬鐙,就是屬於典型的穿幫鏡頭。
2樓:蘭臺史館
最早的馬鐙發現於公元3—4世紀鮮卑人活動的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這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對世界的一項偉大貢獻。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馬鞍和馬鐙是什麼時候?
3樓:匿名使用者
考證東漢末年中國已經出現單邊馬鐙了,不過是為了打戰用的,而是為了騎手上馬方便。 當然是真的咯,那時候騎馬需要靠兩腿夾住馬上,所以武將的騎術需要艱苦的訓練,要身體協調,付出的心血比後世要大得多。而且你會看到三國武將單挑,經常會出現生擒——直接把人家從馬上抓過來,按到自己的馬背上,就是因為沒有馬鐙嘛。
而且三國時期武將單挑,應該是老三國演義拍的那樣,兩馬交錯就是一回合,招式簡單利落,不會在馬背上做什麼花哨動作。
馬鐙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4樓:山東省飛飛
中國有據可考的馬鐙,出現在北魏時期,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
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其後,馬鐙也被高句麗人掌握和改造,用木芯包鐵鐙代替了北燕的木芯包銅鐙。
馬鐙的發明幾乎可以和輪子的發明相提並論。有了它,騎兵可以更輕鬆的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馬鐙的歷史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最早是用皮革製成的。
馬鐙有銀、銅、鐵鎏銀、鐵等不同的材質。它是馬具中至關重要的乙個部件。是為了幫助騎士上馬而發明的。
中國最初的馬鐙只有單獨的乙個,垂系馬鞍的革帶也很短。騎士上馬之後,馬鐙就沒有實際用途了。古人在原始馬鐙的基礎上,通過改良,製作出真正的馬鐙,就是現在的雙馬鐙。
馬鐙的產生和使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軍事上,它使騎兵上下馬迅速,人騎在馬上不易墜地,控制戰馬更加自如,馬鐙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增加了戰鬥力。在日常生活中,馬鐙使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人,甚至婦女都可以穩穩的騎在馬上。
騎馬的姿勢也更加瀟灑大方。
5樓:匿名使用者
馬鐙的起源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
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後,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
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準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202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2023年至2023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琅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例項。
2023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
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麵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鐙發明後,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於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後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後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對中國發明的馬鐙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關於腳鐙曾有過很多熱烈的討論……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佔優勢的是中國。直到8世紀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現腳鐙,但是它們 2008/10/11
中國人,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吃飯的
6樓:偷個貓
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2023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裡頭的菜。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釐公尺左右。筷子有很多任務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7樓:落魄的水手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乙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
《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
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8樓:帥鍋浪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朝末期的國君,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象牙筷子。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2023年,用叉子的歷史約2023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2023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裡頭的菜。
9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禮記·曲禮》:「飯黍毋以箸」,鄭玄注曰「貴者匕之便也」,這個匕是什麼呢?《說文解字》有「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
」它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餐具,至少之一。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年的河北磁山文化就有出土早期匕。最早的匕是扁扁的骨片,有的前面帶圓頭,有人認為它是餐具,也有認為是紡織用的。
商代有了青銅匕,周代已經相當普及了,戰國時還有了漆木匕,甚至**匕。形狀跟今天的勺已經無異了。
也就是說,吃黃公尺飯不要用筷子,用匕。那麼筷子幹嘛使呢?《曲禮》又說了「羹之有菜者用梜(音jiā),其無菜者不用梜」。
這個梜有人認為是筷子,有人認為是夾子(曾侯乙墓就有作為餐具的竹夾)。所以筷子可能是吃菜用的。另外乙個證據是,早期的筷子都相當細,直到南宋,直徑超過半釐公尺的筷子都少見。
如果只在羹中找菜,用不著承受很重的分量,也就用不著做得很結實了。
「中國」一詞最早在何時開始使用,「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據研究,中國 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武王時期。它的最初涵義,是指國都。周專人在滅商以 前,將周 屬王所在的豐 鎬及其周圍地區,稱為 中國 滅商以後,又將原來商的國都 殷 今河南安陽市 一帶,也稱作 中國 以後西周覆滅,平王東遷,豐 鎬淪為戎人占領 區,那裡就喪失了 中國 的地位 中國 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
中國開始使用電力是什麼時候,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電的
中國最早使用電能是清光緒五年 1878年 當時在上海的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了歡迎美國 格蘭脫路過上海,特地運來了一台小型引擎發電機,從清光緒五年 1879年 8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外灘使用了兩個晚上。清光緒八年 1882年 7月26日,英國商人開辦的上海電光公司所屬的乍浦路電燈廠開始發電,這是我國土地...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陽曆
1 是先有陰曆的,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 巴比倫 印度 希臘 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用陰曆的。在中國,早在西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曆法。從黃帝紀年開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 干支紀年法 即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乙個週期,至今 2018 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