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最初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造紙術是什麼時候開始創造的?

2021-03-04 05:29:17 字數 6374 閱讀 2062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西元前206年至西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

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借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乙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

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

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西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

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然後造紙技術不斷進步)。。。。。。

目前,對有關的考古發現成果,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西安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種自然堆積的麻纖維在銅鏡壓力下壓成的;至於內蒙居延地區的金關紙和陝西扶風縣的中顏村紙雖具備紙的初步形態,但沒有經過抄造的過程,紙質粗糙,不能書寫。只能算是紙的雛形或原始紙,不是真正的紙。

因此得出乙個結論,認為蔡倫仍是發明造紙術的代表人物或發明者。另一種意見認為西安灞橋紙是中國最早的紙,他們認為灞橋紙是經過造紙基本工序造出來的,銅鏡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積的麻纖維壓成薄片的,灞橋紙出土時可以分層揭開,灞橋紙是分散的單一纖維不規則異向交織的薄片,具有紙的典型結構。至於金關紙和扶風紙,經檢驗證明它們都經過全部造紙基本工序,而且纖維短細柔軟,質量比灞橋紙還要好,經過試驗,可以用毛筆在上面寫字。

根據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認為上述古紙都是真正的紙,說明蔡倫以前已能造紙。

由此看來,肯定是在蔡倫之前,根據造紙的原料、技術、用途,都是不斷演進的。至於具體到什麼時候,就是上面說的————【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乙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

造紙術是什麼時候開始創造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造紙術的起源已經不可考了,從上述資料可以知道,最早是能追溯到西漢早期的。通常所說的中國四大發明的造紙術,是指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的造紙術。

3樓:秦子贏

很多年前就出土過許多西漢時期的麻紙,由此推斷造紙術應該在西漢或者西漢以前就出現了,只是工藝不精,不便於推廣,後來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才使得紙張能夠大量的推廣。

附:2023年,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羅布淖爾麻紙」,是在我國境內最早發現的西漢麻紙。 2023年,西安灞橋漢墓葬區出土西漢初期的「灞橋紙」,比新疆羅布泊地區的紙還要早。

2023年,甘肅敦煌甜水井漢代懸泉遺址,首次發現寫有漢字的西漢麻紙。

4樓:碧海藍天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05年,東漢蔡倫首創造紙術的光輝業績。

5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西元前206年至西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

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借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乙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

它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

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西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

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

6樓:匿名使用者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

7樓:丁方快

中國西漢中後期,世界上的造紙術主要源於中國,所以談不上創造。

造紙術是我國發明的,那麼西方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造紙術的?

8樓:卸下偽裝忘勒傷

西方是從10世紀開始有造紙術。

中國造紙術通過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最早接觸到紙和造紙術的歐洲國家可能是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三個國家。紙張出現在西班牙不遲於10世紀。

在聖多明各城發現的手寫本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西班牙紙本文物,由亞麻纖維製成,又經澱粉糊施膠,與阿拉伯紙類似。這應該是逃到西班牙的前倭馬亞朝王子拉赫曼等從阿拉伯帝國帶來的。

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後,用紙量驟增,西班牙便於12世紀自行造紙。最早的紙場建在薩狄區,該地盛產亞麻且臨近水源。這是歐洲本土造紙的開端,但大多掌控在阿拉伯人手中。

2023年,在靠近法國邊境的維達隆城才建立了乙個由西班牙人經營的紙場,而該國的猶太人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

由於鄰近西班牙,法國人很快便引進了造紙技術,於2023年在埃羅建造了第一家法國紙場,隨後又在特魯瓦、埃松、聖皮埃爾、聖克勞德和特瓦勒等地建造了新的紙場,以滿足國內的需求,所造紙均為麻紙,與阿拉伯紙基本相似。造紙術通過另一商路傳入義大利。

12世紀寫成的幾份義大利紙本文書被保留下來。整個13世紀,大馬士革紙源源不斷流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於2023年在蒙地法諾建立了第一家紙場,生產麻紙。

隨後他們在技術上做了較大改進,用金屬製成打漿器,又向紙內施加動物膠以代替澱粉糊,並生產出水紋紙,使得造紙業飛速發展,至14世紀便成為歐洲重要的紙張**地。

德國最早開始生產紙是紐倫堡的紙場(2023年),隨後荷蘭於2023年、瑞士於2023年、波蘭於2023年、英國於2023年、奧地利於2023年、**於2023年、丹麥於2023年、挪威於2023年先後開始自己生產紙張,至17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均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18世紀以後,隨著文化、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耗紙量與日俱增。由於單一生產麻紙,已使原料**出現嚴重短缺,人們在不斷尋找替代物。與此同時,他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造紙術的發明地——中國,尋求中國造紙技術發展的新資訊,使得中國造紙新術直接傳入歐洲。

後來擔任過法國財政大臣的經濟學家杜爾閣為了使法國的造紙業走出困境,於2023年請在法學習的華人高類思和楊德望趁回國之機幫助解決52項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其中4項與造紙有關。

這兩位華人回國後購買了杜爾閣希望得到的中國紙簾、各種造紙原料標本及紙樣,連同技術說明材料,通過商船從海路寄給杜爾閣,使得法國的造紙技術得到重大改進,極大地促進了法國乃至歐洲造紙業的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造紙術的傳播過程和途徑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南韓湖巖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

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採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卓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2023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

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日本的造紙術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日本書紀》記載,中國紙和造紙術是通過朝鮮傳入日本的,「(推古天皇十八年,即公元610年)春三月,高麗王貢上僧曇徵、法定,曇徵知《五經》,且能作彩色及紙墨,兼造碾磑,蓋造碾磑始於是時軟」。

實際上,日本造紙早於此時,傳授造紙技術的是450年從百濟來日本的漢人五經博士王仁及其隨行的漢人工匠。根據對日本法隆寺、東大寺所藏飛鳥與奈良時代的用紙化驗結果,當時造紙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紙製漿技術同中國一樣,用植物灰水對原料蒸煮,更在漿液中加澱粉糊。

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書)、《令**》(833年成書)和《源氏物語》(2023年)等中均有關於日本官方造紙機構、材料與型別的論述。鎌倉時代以後,日本麻紙漸少,皮紙佔主要地位。江戶時代手漉和紙得到較大發展。

和紙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視。

陸上絲綢之路造紙術的外傳。中原地區有兩條陸上通道可達西域:一是從**經喜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從今新疆經克什公尺爾至印度西北部。

兩條通道的中國一側,新疆在十六國時期(304—439年)已於當地造紙,而**從唐初(7世紀前半葉)起就有了造紙作坊。

印度造紙法及紙的型制與新疆、**類似,印度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年代為2023年或2023年,因此在12—13世紀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紙業。

陸上絲綢之路所經之處都有古紙出土。2023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樓蘭發掘出嘉平四年(252年)、泰始二年(266年)、咸熙三年(265年)和永嘉四年(310年)等魏晉紙本文書,大多為麻紙,說明內地的紙早已傳到西域地區。

2023年,斯坦因在敦煌發現九封用中亞粟特文寫成的書信,這是客居涼州的中亞商人南秦·萬達在311-313年間寫給撒馬爾罕友人的信件,可見粟特人早在4世紀已使用中國紙。

造紙術出現的時間,造紙術的發明時間是什麼時候?

考古學家曾在新疆,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的漢代遺址和墓葬群中發現漢紙殘片,說明西漢早期已經發明了書寫用紙,帛 竹 木 紙在西漢並行使用,後由東漢蔡倫改進。造紙法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人使用了,至於具體造紙術士何時發明的,現在史學界還沒有定論,只是可以確定早於東漢,大概在西漢時期。其中有些考古在戰國時期就發...

歐元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歐元 euro 是歐洲貨幣聯盟 emu 國家單一貨幣的名稱,是emu國家的統一法定貨幣。歐元 eur 是歐盟中十六個國家的貨幣 這十六個國家是 奧地利 比利時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愛爾蘭 義大利 盧森堡 荷蘭 葡萄牙 斯洛維尼亞,西班牙,馬爾他,賽普勒斯和斯洛伐克,他們合稱為歐元區 eurozo...

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有人開始使用馬鐙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 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確實,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線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