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中「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的詞類活用是什麼

2021-03-27 05:00:45 字數 7102 閱讀 1907

1樓:森海和你

詞類活用是「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

原文節選:

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譯文: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裡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

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裡,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遊記不同,獨具特色。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乙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

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因為這畢竟是一篇遊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後,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餘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

「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

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如作者寫僕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也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的現象發表議論,同樣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為一體。總觀全文,記遊為議論提供了條件,而議論則是記遊的必然發展。

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於取捨,精於剪裁,善於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鑑的。正如《古文觀止》的編者所說:「一路俱是記遊,按之卻俱是論學。

古人詣力到時,頭頭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後又感慨倒在路邊的碑,與篇首相呼應,結構嚴絲合縫,脈絡清晰。

2樓:阿沾

詞類活用是「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原文節選: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譯文: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裡,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

文章開頭「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不新奇。但細加玩味,卻不尋常。它不僅為下文考究褒禪命名的由來起著開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關全域性的「華山」二字突現出來。

作者突現出「華山」,對全文的記遊和議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

可以設想,倘若讀者不了解褒禪山就是「華山」,那麼文章題為《遊禪山褒記》,而下面所記的,也就是與「華山」不可分割的華山前洞、華山後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議。隨之遊覽華山後洞,從而發表議論也將成為不可能。

所以首句把「華山」突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對全文來說,起著先引和鋪墊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華山」而論「華山」,卻以考究褒禪山命名由來的方式來突現它,這就更顯得自然入妙了。

從考究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來看,文從字順,無懈可擊;從記遊角度來看,又順理成章,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該文是以記遊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所以作者在記遊中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樣寫,也是經過周密考慮,嚴加取捨的。文中所寫華山、慧空禪院、僕碑和華山前洞,由於都不是所寫重點,所以都一筆帶過。

而它們的出現,又都是為寫華山後洞,特別是寫遊華山後洞作鋪墊過渡的。詳其所詳,略其所略,對所寫重點遊華山後洞,則刻意作了較為細緻地記敘。

作者先寫華山後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雖好遊者不能窮;次寫入之愈深,進之愈難,見之愈奇;次寫怠而欲出者聲張出洞,同遊者遂與之俱出;次寫入之愈深,記遊者愈少;次寫既出之後,有人責備怠而欲出者;次寫作者悔恨隨怠者而出,不能極盡遊覽之餘,層層深入地寫出了遊覽華山後洞的全過程。

這之中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遊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堅強者的退縮,有責怨之辭,有悔恨之語。記遊詳盡曲折,思想鬥爭波瀾起伏,這就為下文抒寫心得體會,發表議論,作了自然而然地鋪墊過渡,使記遊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

3樓:匿名使用者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的詞類活用是「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出自: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原文選段: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釋義: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裡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裡,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

擴充套件資料

文中其它詞類活用: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本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遊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遊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遊山,後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並且前後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遊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遊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記遊處處從後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後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遊,賦予記遊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4樓:正能量女戰神

"窮"在這裡是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放在能願動詞後,一般活用為動詞,屬於詞類活用一種.

翻譯為"走到盡頭".

滿意望採納

遊褒禪山記中「而其見愈奇」的詞類活用

5樓:課文你來說

一、「而其見愈奇」的詞類活用——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1、《遊褒禪山記》中的其它詞類活用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問其深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6)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7)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則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

10)常在於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12)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3)往往有得。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穫。

14)由山以上五六裡。上:名詞作動詞,向上走。

2、《遊褒禪山記》簡介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遊記散文,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該文是王安石34歲時(2023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遊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後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

該文是以記遊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奇,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奇妙之處。

《遊褒禪山記》「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的詞類活用

7樓:曉風染殘月夜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全文: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裡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

如今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

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裡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裡,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

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

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遊洞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

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收穫。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詞類活用:

(1)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盡情享受。

(4)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5)問其深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6)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7)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8)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10) 則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詞用作動詞,指責。

(11)常在於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2)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13)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誤。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動詞用作名詞,收穫。

(15)由山以上五六裡。上:名詞作動詞,向上走。

創作背景:

遊褒禪山記中不得極夫遊之樂也詞類活用

餘亦悔其隨之 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譯 我也後悔跟他出來,未能極盡遊洞 的樂趣。樂 形容詞作名詞 望採納!不能盡自己遊玩的樂趣 遊褒禪山記中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的詞類活用是什麼 詞類活用是 深 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出自 宋代王安石的 遊褒禪山記 原文節選 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

遊褒禪山記中心主旨用哪一句概括,理由

主旨 盡吾志也而不能致者,可以無悔矣。理由 這是作者的感悟,不可懈怠,不能隨大流,人云亦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遠大的志向。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 敢於創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遊褒禪山記 是北宋的政治家 思想家王安石所作。文章開頭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

遊石首繡林山記譯文,遊石首繡林山記

原文 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不舒。譯文 大江從三峽流出,沿途所遇到的無非就是石頭,水勢常常因此而盤曲不能舒展。原文 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譯文 到了西陵峽以下,兩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擋在水的面前就顯得沒有多大用處,水自此才得以顯出其剽悍的性情。原文 如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