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市」在宋代前後發展的特徵分別是什麼

2021-03-26 22:52:16 字數 5566 閱讀 5655

1樓:凋謝的歌特

在宋代以前,由於商品經濟不是很發達,市有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並且,有專門的**監管。

在宋代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空前繁榮。致使1、坊市製打破 2、打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3、官府的控制減弱 4、行政和軍事因素減弱,經濟功能上公升 5.城市的面積和繁榮也超過前代,城市的管理範圍也日益擴大。

2樓:匿名使用者

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07年~2023年),是中國城市發展又乙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海外**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發展,其中廣、泉、明、杭、密五州尤為重要,廣州港的對外**額幾乎佔全國的90%以上。這一時期海上**仍以廣州、泉州和明州為中心,其中泉州且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宋代以前,城市多是政治中心或軍事重鎮,宋以後經濟功能大大增強。之前,市的商業活動受官府的控制,只位於特定區域,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宋後,官府的控制大為減弱,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於巷,形成街市;**時間延長,出現了鬼市、曉市、夜市等,原先禁止設市的城郭和鄉村地區,也被允許置市**了。

此外,市中還出現了瓦舍、勾欄等娛樂場所。

4樓:寒江漁翁孤垂

總的來說 宋之前 市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宋朝 逐漸打破這種限制

5樓:巨蟹人之初

在前有時間限制,後就沒有時間限制。並且在前不繁榮,而後繁榮。

宋代城市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回答具體一點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一般特徵

6樓:雁北海戀

(1)西周城市發展。自西周開國之初直到春秋戰國,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經歷了兩次城市建設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餘年間,**統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據史料記載,其分封的諸侯國由最初的71個發展到1200個之多。

第二次,下及春秋戰國(歷時549年),隨著周王朝統治的衰落,特別是由於各地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各諸侯國也不斷增建新城,這就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據資料表明,到西周末年,儘管經過諸侯間的互相兼併,仍存有140多個諸侯首邑城市。與商代中國早期城市數相比,城市數量無疑有了急劇的增加。

(2)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城市由萌芽、起源走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從總體上來看,到春秋時,城鎮分布向南擴充套件,達到了漢水谷地,甚至山東半島也出現了許多都城。

到戰國末期,城市分布範圍更廣,除主要集中於陝西關中的涇渭谷地到潼關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帶,以及淮河流域外,長江流域巴(重慶)、蜀(成都)、吳(蘇州)、越(紹興)、楚郢(江陵)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3)秦漢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自秦統一天下到東漢末年(西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新興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業職能為主的城市。至東漢永和年間,全國13校尉部、刺史部均已建立了郡-縣二級城市網。

從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間結構看,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陝西五省),其城市數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40%;其次為淮河流域,約佔14%;而東南沿海分布最少。

(4)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魏、晉、南北朝以後,長江流域發展成為全國主要經濟基地。隋、唐時期長江流域經濟水平逐漸超過了其它流域,成為全國首富的農業地區。

至唐末,中國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開始出現了沿運河和沿長江兩條城市發展軸線:①運河城市發展軸線。隋開鑿大運河,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與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黃河流域以通暢便捷的水運聯結起來,成為中國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經濟發展的命脈。

沿河兩岸,一些通都大邑由此興旺起來。②沿江城市發展軸線。漢、魏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從中原地區南移,長江及其支流贛江、漢水、湘江成為當時主要的交通路線,其沿岸以及「三吳」地區的經濟繁榮,大大小小的水道不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農業區聯結在一起,而且也把各個大小城市融為一體,發展成為中國又一條東西向的城市發展軸線。

(5)五代宋元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07年~2023年),是中國城市發展又乙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海外**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發展,其中廣、泉、明、杭、密五州尤為重要,廣州港的對外**額幾乎佔全國的90%以上。

這一時期海上**仍以廣州、泉州和明州為中心,其中泉州且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

(6)明清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公元2023年~2023年),全國城市(鎮)仍表現為進一步發展的趨勢。首先是江南市鎮的蓬勃興起。

宋代以後,江南地區由於商品性農業的迅速發展,新興市鎮開始萌芽生長。明、清兩代在江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早期的「城鎮化」正是伴隨著這種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次,沿江、沿運河城市發展軸線的進一步發展。

長江、大運河是中國明、清時期東西、南北兩大通道。基於這一時期沿海各大、中港口開放關閉不一,因而河港城市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唐代以來形成的沿江、沿運河兩條城市發展軸線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第三,邊陲地域城鎮分布的擴充套件。

在西南地區,明、清兩代隨著政區不斷推進,在雲、貴、川、湖、廣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亂後又廣建府、縣治所;即使在青藏高原,其時拉薩也成為**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商業城市,如歸綏(呼和浩特)、張家口、多倫諾爾(今多倫)、迪化(今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回城、伊犁、哈密、阿克蘇和西寧;在東北地區,瀋陽一舉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台灣地區,府治台灣(今台南),鳳山(今高雄縣)、嘉義、彰化三縣城,以及其他城鎮開始興起。

7樓:匿名使用者

大體說來有幾點:

1 沿河,沿海分布較多。《黃河,長江流域》

2 中原地區集中也多。《關中,四川》

3 一些主要城市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有城市發展。

大概這麼多吧,供你參考哈~~

8樓:匿名使用者

北方主要是大道交匯處,南方沿河設城,西北乾旱地區集中在河流附近.

總體來說,平原多於其他地形,河流的起止點、交匯處、入海口、過河點,城市最密集。

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總體演變特徵

宋代城市發展特點

9樓:孫亦磊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割槽,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採取集中的方式。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

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規模很大。市內還出現了「瓦舍」(或稱「瓦肆」),裡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

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於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割槽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時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趕場。

在草市或集、墟的**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佔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換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市鎮是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城市繁榮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1)西周城市發展。自西周開國之初直到春秋戰國,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經歷了兩次城市建設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餘年間,**統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據史料記載,其分封的諸侯國由最初的71個發展到1200個之多。

第二次,下及春秋戰國(歷時549年),隨著周王朝統治的衰落,特別是由於各地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各諸侯國也不斷增建新城,這就形成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據資料表明,到西周末年,儘管經過諸侯間的互相兼併,仍存有140多個諸侯首邑城市。與商代中國早期城市數相比,城市數量無疑有了急劇的增加。

(2)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城市由萌芽、起源走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從總體上來看,到春秋時,城鎮分布向南擴充套件,達到了漢水谷地,甚至山東半島也出現了許多都城。

到戰國末期,城市分布範圍更廣,除主要集中於陝西關中的涇渭谷地到潼關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帶,以及淮河流域外,長江流域巴(重慶)、蜀(成都)、吳(蘇州)、越(紹興)、楚郢(江陵)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3)秦漢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自秦統一天下到東漢末年(西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新興了一批具有以行政、商業職能為主的城市。至東漢永和年間,全國13校尉部、刺史部均已建立了郡-縣二級城市網。

從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間結構看,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陝西五省),其城市數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40%;其次為淮河流域,約佔14%;而東南沿海分布最少。

(4)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魏、晉、南北朝以後,長江流域發展成為全國主要經濟基地。隋、唐時期長江流域經濟水平逐漸超過了其它流域,成為全國首富的農業地區。

至唐末,中國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開始出現了沿運河和沿長江兩條城市發展軸線:①運河城市發展軸線。隋開鑿大運河,把逐漸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與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黃河流域以通暢便捷的水運聯結起來,成為中國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經濟發展的命脈。

沿河兩岸,一些通都大邑由此興旺起來。②沿江城市發展軸線。漢、魏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從中原地區南移,長江及其支流贛江、漢水、湘江成為當時主要的交通路線,其沿岸以及「三吳」地區的經濟繁榮,大大小小的水道不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農業區聯結在一起,而且也把各個大小城市融為一體,發展成為中國又一條東西向的城市發展軸線。

(5)五代宋元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07年~2023年),是中國城市發展又乙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由於海外**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海港城市獲得了很大發展,其中廣、泉、明、杭、密五州尤為重要,廣州港的對外**額幾乎佔全國的90%以上。

這一時期海上**仍以廣州、泉州和明州為中心,其中泉州且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

(6)明清時期城市發展與分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公元2023年~2023年),全國城市(鎮)仍表現為進一步發展的趨勢。首先是江南市鎮的蓬勃興起。

宋代以後,江南地區由於商品性農業的迅速發展,新興市鎮開始萌芽生長。明、清兩代在江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早期的「城鎮化」正是伴隨著這種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次,沿江、沿運河城市發展軸線的進一步發展。

長江、大運河是中國明、清時期東西、南北兩大通道。基於這一時期沿海各大、中港口開放關閉不一,因而河港城市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唐代以來形成的沿江、沿運河兩條城市發展軸線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第三,邊陲地域城鎮分布的擴充套件。

在西南地區,明、清兩代隨著政區不斷推進,在雲、貴、川、湖、廣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亂後又廣建府、縣治所;即使在青藏高原,其時拉薩也成為**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商業城市,如歸綏(呼和浩特)、張家口、多倫諾爾(今多倫)、迪化(今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回城、伊犁、哈密、阿克蘇和西寧;在東北地區,瀋陽一舉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台灣地區,府治台灣(今台南),鳳山(今高雄縣)、嘉義、彰化三縣城,以及其他城鎮開始興起。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淵源和趨向

上古 口頭歌謠先秦 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體制 風 雅 頌 三部分,國風 現實主義的精華表現手法 賦 鋪陳敘述 比 比喻 興 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 楚辭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楚辭體的特點 1 帶有想象豐富 文辭華美 風格...

中國古代文字廣告的發展,中國古代廣告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文字bai是人類傳達感情du 表達思想 記錄語言的 zhi圖形符dao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內字,除了中容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 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 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本,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 聖書文字 瑪雅文本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本也沒有...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

2007年12月29日。共16張,本課件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程序作了詳細的概括,便於巨集觀把握詩歌的發展軌跡,簡潔。中國詩歌發展簡史人教版 中國詩歌發展史 一 天地山水 1 雄雞一唱天下白 唐 李賀 致酒行 2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唐 孟浩然 宿建德江 3 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 謝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