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插艾葉

2021-03-23 00:43:56 字數 5882 閱讀 6763

1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到了,各家各戶紛紛購買艾草插在門上以招福驅邪,這以成為傳統!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中國古代以艾草為藥,針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於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邪,中國古書中記載:

「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古時認為端午節之後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害。

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插艾葉?

2樓:網球寶貝

端午節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

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衛生節。正如《荊夢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3樓:緒白山錯韻

從遠古就有端午節插艾葉的習俗,據說端午節插艾葉可以驅蟲,辟邪,所以---

4樓:吳放

艾草可以驅蚊、消疾病。

5樓:小鳳蘭水晶球

古代傳說,艾草是可以治病的藥草,掛艾草祈求人們身體健康。

端午節插艾葉的由來

6樓:碧贔

端午節時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容易患多種疾病。我國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葉的習俗。因為艾葉具有芳香氣味,可驅逐蚊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

因此古時也有人稱端午是衛生節。正如《荊夢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端午節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節日之一,卻也是中國人最陌生的傳統節日之一。說熟悉,因為在中國,幾乎沒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端陽節。說陌生,因為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究竟應該怎樣過。

端午節,這個漸漸被我們淡忘的日子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過去的人們究竟如何度過這特殊的一天?端午佳節又至,在品粽懷古之餘,不妨也體味一下粽香背後端午節更本真的味道,或可在那粽香深處尋到一些不該被忘卻的文化記憶。

7樓:雀宜年禮詠

艾葉即艾草。由來如下: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植物簡介: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lév.

&vaniot),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藥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8樓:就不**

這個傳說有很多種,南有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是毒日,這天插艾蒿祈求將家裡不吉祥和疾病掃出去,祈求家庭和睦健康的意思。

還有一種是,打仗的時候,乙個小女孩救了一位將軍,將軍說要攻城,你家門口掛上艾蒿就知道是你了,我不殺你。小女孩為了所有人都能安全,便把每家大門都插了艾蒿,不讓士兵殺百姓。

我就聽過這兩種。也許還有其他的或者更正版的故事。

9樓:小小的小宇宙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於是放出風聲:

「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製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揹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

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

「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

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

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

」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援,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10樓:break破碎

這是因為端午前後,艾葉長勢正盛,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

11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是毒日,這天插艾蒿祈求將家裡不吉祥和疾病掃出去,祈求家庭和睦健康的意思。

黃巢起義時,乙個小女孩救了一位將軍,將軍說要攻城,你家門口掛上艾蒿就知道是你了,我不殺你。小女孩為了所有人都能安全,便把每家大門都插了艾蒿,不讓士兵殺百姓。

端午節為什麼門上要插艾葉?

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菖蒲和艾葉?

12樓:北京創典文化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初五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五毒是指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害蟲。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載: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載:「五月初五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初五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此日生的孩子,將不利其父母。

東晉大將王鎮惡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王鎮惡,字景略,是東晉時的名將。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

王鎮惡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襲南征北,立下顯赫的戰功,為擊敗後秦作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徵虜將軍。

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的現象。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並且人們為了避「端五」的忌諱,稱之為「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13樓:發兔冷知識

首先呢,發兔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喲,咳咳,放假了是不是超開心呢?每年端午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門窗處插上一把艾草,這個習俗也是由來已久,但是插了這麼多年的艾草,你還不知道它有什麼樣的含義嘛?

14樓:仰群沐冷菱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於是放出風聲:

「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製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揹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

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

「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

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

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

」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援,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15樓:笨小孩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這個習俗有兩種傳說

1、話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乙個婦人揹著包袱,一手拉著乙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乙隻手卻抱著乙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去?

」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的軍隊就要攻進鄧州了。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

「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訊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2、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娘去趕集,老娘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揹著老娘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於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後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

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

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後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說可以驅邪。

個人認為主要是人們迷信,認為艾草驅鬼避邪。其二,艾草本身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把它插到門、窗上可以驅除蚊蟲。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上插上艾葉,端午節為什麼門上要插艾葉?

古人插艾是認為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當然,以前的傳染病病被認為是風邪作怪,並不是病毒學意義上的防病。古人認為 重午 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 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 菖蒲節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 衛生節 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乙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 端陽節 屈原死之前人們就過端午,只不過趕巧了他端午投江 不吃粽子也得過端午,不賽龍舟也得過端午,屈原不死也得過端午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條,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民諺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 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了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 即艾草 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端午節掛艾草的原因 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 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