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學的角度談談當前社會出現關於老人摔倒扶不扶和給老人讓座的社會道德問題

2021-03-22 04:48:07 字數 4104 閱讀 2099

1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與抄法律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兩條並行線,重德輕法道德就會成為口號,重法輕德就會讓社會治理變得僵硬無情。只有德法並重才能把社會治理得剛柔並濟。老人摔倒無人敢扶這是個別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把整個社會秩序搞壞了,訛人的人即使把人坑了,到最後也不會被怎麼樣重罰,所以這種行為就不會徹底杜絕。

被訛的人到最後被澄清了事實,能挽回損失就不錯了。如果法律制定了相關的規定,確定坑人者必須受到嚴懲,而被坑者如果能得到什麼精神補償的安慰,那麼以後老人倒地之後的問題不就有人積極介入了嗎?現在的某些老人乘車沒座要座,理直氣壯,連青紅皂白都不分了。

這都是賞罰不明,德法失衡的後果,不知道立法部門能不能力促這種現象的改觀呢?

關於老人摔倒扶不扶問題的辯論賽

老人摔倒扶不扶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

2樓:另耒

1、一方面反映了當今社會道德滑坡。

2、另方面也反映了當今社會」人人自危「,因為人心中太多的依賴,過於的依賴,病態的依賴。導致沒有人敢做好人,擔心被訛上。

3、其實正常的依賴是正常的,只是很多人過於依賴,這就是病態。小孩子過於依賴是啃老;人們過於相信他人的道德水準,常常表現為「不致於吧」,於是或是上當,或是傷心,或是受騙。

4、這種現象總而言之是人們對於那些敗德人的行徑所嚇到了,好人不得好,於是不敢做好人了,這是世內引起的「道德恐慌」。

福建省福州一家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介紹,如果路上遇到有人倒地不一定要扶,但可以採取別的方式施救。從急救醫生的角度,「扶不扶」確實要根據現場情況而定,比如有人從高處墜下,如果產生了骨折,就不適合馬上搬動;如果搬動的是心梗患者,更有可能導致猝死。因此他建議,普通市民在遇到有人倒地後,可以根據現場情況來做判斷。

通常情況下,施救者可檢視患者面色、呼吸是否正常,神志是否清晰,以此來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判斷。如果患者清醒,市民可以主動詢問對方需不需要扶。如果對方同意,那麼可以扶起患者,將其移到空氣新鮮流通的地方,最好不要輕易改變患者的體位。

如果發現患者倒地後沒有意識,呼吸也不正常的話,應第一時間撥打120**呼救求助,同時實施搶救,最好立即將患者擺放為仰臥位,解開患者上衣,並進行徒手心肺復甦。

據他介紹,心肺復甦有乙個「**8分鐘」。人的心跳一旦停止,超過8分鐘就會出現腦死亡,處於植物人狀態,超過10分鐘的話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如果情況緊急,施救者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可以撥打120,告知接線員對方具體症狀,在接線員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急救。

3樓:匿名使用者

反應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社會保險體系不完善。

不是每個人生來都這麼冷漠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老年人老無所依,很多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而沒有醫療保障和生活保障,遇到摔倒可能去醫院**的事情老年人負擔不起高昂的醫療費用而出現碰瓷和訛人的現象,導致很多人不敢去扶~

從文化的管理功能分析,中國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社會問題的內涵和機理

4樓:匿名使用者

尊敬的主持人、對方辯友、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我是正方一辯。關於該不該扶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對扶字的意思做進一步闡述。

所謂扶是指扶助、扶持、幫扶、救死扶傷。如果單純的認為扶就是把人從地上拉起來,那樣的理解就過於狹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有以及人之幼,中華民族浩浩2023年歷史,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方的觀點是老人摔倒了陌生人絕對該扶。為什麼呢?

首先,摔倒的是老人,他不是青年人,更不是少年小夥子。自古至今以老為尊,在古代80歲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在皇帝眼中有兩種人必須畢恭畢敬,一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天下的老人。古代對老人的尊崇可見一斑。

而現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相對古代,這不是道德的淪喪又是什麼?

其次,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樂之德。乙個人,有才無德培養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無德絕不錄用!

乙個人連最起碼的道德修養都沒有,又何以治國平天下?

再次,父母和老師從小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現實中小孩子幫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小孩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老人摔倒而不扶,一違父母之言,二違恩師之命。

黃天在上,厚土在下,朗朗乾坤,不尊不孝,子還有何顏面苟活於世?最後,我們之所以在這裡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因為當前社會出現了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的出現直接影響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在這樣的乙個節口上,我們該怎麼做?任憑信任危機不斷擴大而置若罔聞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使命。在這樣的民族大義面前,誰還敢繼續麻木不仁冷眼旁觀呢?

李逵魯智深等英雄好漢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啊!我的陳詞完畢,謝謝主持人,謝謝對方辯友,謝謝評委,謝謝各位觀眾!

攻辯小結

聽了對方辯友的辯論才知道什麼叫唇槍舌劍,什麼叫口若懸河,什麼叫滔滔不絕,聽了我方的辯友才知道什麼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對方辯友的觀點新穎獨特,見解獨到,論證更是結構嚴密,無懈可擊,但是,仔細推敲不難發現,對方辯友在論證過程中存在很多邏輯錯誤,由於時間原因,我只能挑出三處進行論述。

邏輯錯誤之一,對扶字的認識過於狹隘。對方辯友剛剛提到只有自己親自把他拉起來才算扶,這個理解實在是太狹隘了。乙個人的扶是扶,兩個人把他抬到擔架上就不是扶了嗎?

就像乙個人掉進河裡難道只有游泳去救才算救,駕著船去救就不是救了?在此,我方辯友的認識可謂是全面而準確。

邏輯錯誤之二,對時空的認識上又有偏差。此刻不去扶,等會兒扶起來就不是扶了嗎?就向乙個人生孩子,她此刻沒有生下來,但是最終她還是生了,你能說她美聲孩子嗎?

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我方辯友是更勝一籌。

邏輯錯誤之三,對陌生人這個詞的判定。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有中國人原本就是一家人,正是那句話,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鄰。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為什麼要強制性的把尚不認識的人一上來就判了死刑?

試問在你身邊的所有的朋友和同學,哪個不是從最初的陌生人轉化來的?還有句古話叫做:不打不相識。

你敢說在未來你要拒絕與所有陌生人說話嗎?從剛才的討論可以看出我方辯友眼光高遠,胸懷廣闊,不失為龍的傳人。

邏輯錯誤之四,對方辯友說存在訛人這一說法。那請問中國老頭的總數有多少,摔倒的有多少,訛人的老頭有幾個,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一目了然,不足百萬分之一,難道對方辯友在教導我們什麼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嗎?那多謝了,我方辯友在這一認識上更加科學客觀!

我的總結完畢,謝謝主持人,謝謝對方辯友,謝謝評委。

關於老人摔倒扶與不扶的議**

5樓:司徒臨淵

現實是最好的老師.在天津,許雲鶴因攙扶摔倒老人而「吃」上了官司;在江蘇南通,長途車司機救人後險遭誣陷;而在江城武漢,也同樣有電動車車主因做好事而被賴上……於是,人們總是說服或者強迫自己去適應社會的冷漠與無情,適應社會的「潛規則」,努力去做乙個所謂的「聰明人」.

在社會大環境面前,每個人都顯得那麼力不從心.我們渴望真-相,可是真-相往往被喧囂所遮蔽;我們追求理性,可是理性經常被情緒性的態度所左右.面對「老人摔倒無人扶」這一社會困境,人們往往會批判社會風氣的敗壞、道德的淪喪、法律的不彰.

而在浮躁的攪拌下,卻很少有人關注行為本身.老人摔倒無人扶,從根本上反映了社會互動的匱乏.

「社會互動」是個舶來詞,類似於人們常說的人際交往.社會互動與兩個因子息息相關,乙個是互動的意願,乙個是互動的能力.老人摔倒在地,扶一把、拉一把,對於大多數老百姓而言,只不過是舉手之勞.

然而,人們為何不願意俯下身子,伸出雙手?

根據互動者之間的人際關係,可以將社會互動分為三種型別:情感關係、工具關係和混合關係.首先,從情感關係來講,不同於傳統鄉村的「熟人社會」,現代都市更多的是乙個「陌生人社會」,人們從事著各種不同的工作,又沒有血緣關係的維繫,「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便成為常態.

試想一下,如果摔倒的是自己的親人或者是熟人,會有多少人無動於衷?其次,從工具關係來說,在這樣乙個追逐金錢、講究利益的時代,由於激勵機制的匱乏,扶助摔倒老人,並不見得能得到什麼「實惠」,反而有可能「惹禍上身」,趨利避害的本能下,聽之任之或許是面對摔倒老人的「最優選擇」.在二者的綜合作用下,人們有力卻無「心」,習慣了做「看客」和「圍觀者」,卻不願意做「行動者」和「參與者」.

摔倒老人無人扶,不是簡單的個體現象,而是複雜的社會問題.社會環境的改變也並非朝夕之功,努力提高民眾的社會參與則顯得更為現實.社會參與提高了,社會才會充滿活力,人與人之間才會充滿溫情,「摔倒老人無人扶」的悲劇才會不再上演.

老人摔倒扶不扶 議**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談談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孟子提倡效法先王,是為了推行其 仁政 和 王道 與當時某些國君的 你也是石油的嗎?我們也有這個作業 我也沒寫呢,準備提問呢嘿嘿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談談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您好。我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網上copy一篇文章,不能體現你對孟子,這位儒家亞聖的尊重與理解。我大致說說,讓我寫的思路...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特有的社會現象

算風水的說你以來前怎樣怎樣,自你就會跟著他的主題bai,去聯想一些事du情。zhi其實星座也是這樣,在你確dao信你是xx星座的時候,跟據他分析的某些性格,那麼你就會不斷的去聯想自己曾經發生某些類似的事情,那麼就會感覺他分析的很正確,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普遍的性格,如果要清楚某個人的性格,那麼久必須根...

請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角度談談應如何加強對「地攤經濟」的精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角度,我們應當對地攤經濟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加強來社會建設,必須以保源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