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亦夢之城
1、解釋:以為,認為。
2、原句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 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3、註釋
滄州的南邊,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正門倒塌在了河水裡,門前的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裡。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資金重新修建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往下流去了。
於是劃幾條小船,拉著鐵鈀,尋找了十多裡,沒有石獸的蹤跡。
4、寓意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區域性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5、作者簡介
紀昀(2023年6月—2023年2月),jǐyún,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清代文學家。直隸河間府(今河北獻縣)人。生於清雍正二年(2023年)六月份,卒於嘉慶十年(2023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
2樓:三葉紅花
是 認為 的意思,翻譯是「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往下流去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
河中石獸原文及翻譯
4樓:百剁小
【原文】
河中石獸
清代: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泝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裡,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
於是劃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
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紀昀(1724.7.26-1805.
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
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
他的詩文,經後人蒐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原文
河中石獸
清代: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泝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轉轉 一作:
再轉)
二、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裡,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
於是劃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
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裡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2.實踐出真知。 3.
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盡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紀昀
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代表作品《閱微草堂筆記》。
6樓:濃離開了濃
hgdtucxgjotcvn
7樓:小美眉
糾錯:①求二石獸於水中
8樓:匿名使用者
石獸逆流而上幾里,可能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的以為是什麼意思????
可以為師也 這一句,有的朋友認為,還不只是大多數注家普遍公認的 可以做別人的老師 的意思。為 是作為 當成 用作 運用的意思,師 是師法 效仿 遵循原則的意思。不一定是要去教導或者能夠教導別人,可以解釋這個原則可以 運用 以 效仿 遵循 的意思,意思是觀察歷史,用作現實生活的借鑑,溫故知新的原則,師...
論語十則中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 是知也中的是 死而後已的死,它們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可以 古義為 可以作為 今義為 行了,好 死 古義為 犧牲 今義為 逝世 是 在古代是乙個判斷詞。在今天來說是乙個肯定詞。可以古義是憑藉這一點,今義是可以。是古義是這是,今義表示肯定,是的意思 死古義死亡,今義也是死亡 可的古意是可以,以的古意是憑藉。今譯是可以。是,古意今譯都是這是。死,古意今譯都...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為 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出處 春秋 孔子 論語 子曰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 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白話釋義 孔子說 要了解乙個人 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