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樓:匿名使用者
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
語出《大學》
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乙個層次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第一篇在末尾的時候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大學的三綱八目是什麼?二者的關係如何?
3樓:匿名使用者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絡。
也有人根據「三綱」和「八目」之間的聯絡而總結出「六證」。
六證:止、定、靜、安、慮、得。
三綱八目的基本含義及其內在聯絡,在今天有什麼現實意義
4樓:般若空明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
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乙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三綱八目與三綱五常有什麼不同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內容不同
1、三綱八目: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二、起源不同
1、三綱八目:出自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學》。
2、三綱五常:早源於孔子,興盛於程朱理學。
6樓:樊厚終
三綱八目是儒家經典《大學》的中心思想,告訴人怎樣才能止於至善,以及達到這個最高境界的方法步驟。三綱五常則是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
7樓:叫我月神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是什麼?
8樓:仍然空空如也
《大學》中的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春秋曾子的《大學》中關於三綱八目的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白話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9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絡。根據「三綱」和「八目」之間的聯絡而總結出「六證」。
(1)六證:止、定、靜、安、慮、得。
(2)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乙個人的修養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乙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
10樓:弗蘭愛貝爾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三綱八目"是什麼
11樓:七情保溫杯
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出自《禮記·大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原文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啟發,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
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綱八目 語出《大學》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大學之道的三綱八目的追求,如何理解《大學》三綱八目的人生追求?
大學之道 1 在明明德 2 在親民 3 在止於至善。知止 4 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
三綱五常的解釋
三綱為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出自 封神演義 可見,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君主應該成為臣下的表率,父親應該成為兒子的表率,丈夫應該成為妻子的表率,身處某種位置...
三綱五常是董仲舒還是朱熹提出的,董仲舒的 三綱五常 和朱熹的 三綱五常 有什麼區別
三綱 五常這兩個詞,於西漢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 一書 董仲舒的 三綱五常 和朱熹的 三綱五常 有什麼區別?朱熹的三綱五常和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的異同 5 相同的是他們屬於同宗 儒家文化,而朱將董的三綱五常又加以發展,提出 存天理,滅人欲 更注重封建禮教的家族長輩制。董仲舒提出的 三綱五常 和 二程 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