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龍應台的目送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2021-03-06 06:31:34 字數 4947 閱讀 8575

1樓:木木木子丶李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乙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裡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擴充套件資料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2023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

2023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2023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2023年,出版《人在歐洲》。

2023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2023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23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23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2樓:金果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象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

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乙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裡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無論是《雨兒》所敘述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給媽媽拍照,還是《明白》裡面記錄的那張紅色的、正的反的連蓋好幾個方方正正的章的「銀行證明」,

還是《散步》裡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後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後牽著媽媽的手進行的那場有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走路》裡面所寫的歷盡艱難、最後以一句句爸爸熟悉的古詩作牽引,

讓老爸終於從終日枯坐的沙發裡站起了身子、邁開了如學步的幼兒一樣的艱難步伐……這一切,都是龍應台這支中華的健筆、這位龍家的孝女,奉送給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慈」。

3樓:待我下世來償還

《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嚮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

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

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乙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乙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乙個人過。」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4樓:木木木子丶李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象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乙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裡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擴充套件資料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2023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2023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2023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2023年,出版《人在歐洲》。2023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2023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23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23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5樓:windows在路上

《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嚮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

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

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乙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乙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乙個人過。」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急急急急,龍應台《目送》讀後感800字,急急急急!!!!!

龍應台是作家,是學者,是 但也是女兒,是母親,是姐妹,並未忽略女性特有的生命感悟,而且在其筆下更耐玩味。目送 這本 獻給我的父親 母親和兄弟們 的書,便是如此。本書分為三輯,各輯之間有所區隔但亦不無交叉,以敘寫父 母 女情為主,兼及對生死大問的體悟,也不乏對動盪世界的關切。對年邁的父母,龍應台像對孩...

求龍應台《目送》讀後感有要求,龍應台《目送》讀後感5篇250300字

我覺得龍應台的文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和力。靜靜的,緩緩的,有些許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乙個熟人淡淡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歷。每一篇文章之間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層層疊加,是需要連貫下去看的。於是,其實有些看似是廢話的話,是她預設的情感基調。而到了最後,那些積累的感情一下子爆發出來。用她的乙個...

《目送》的閱讀答案,龍應台《目送》閱讀標準答案,急!!

一。作者 目送 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的感慨和溫暖,更有乙份對生命本專質,生命屬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父母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延續的代表,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你可以盡力去愛他們,卻不能要求他們順從你。子女 我們的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