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樣造紙

2021-03-06 05:30:24 字數 4790 閱讀 4729

1樓:離我遠點

利用竹木筒和絲織的帛造紙。

在紙沒有發明以前,人在不同時期利用石壁、獸骨、陶器、甲骨、銅器、石刻等來寫和畫。自從戰國至漢用竹木筒和絲織的帛以後,比金石銘刻要方便多了。以後就在竹木和蠶絲原料的基礎上改進。

西漢時逐漸由絲織的帛改為用絲繭煮錘成的薄片,當時叫「赫蹏」,就是絲棉紙的意思。

現存早期的紙,要算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古寫本刻本卷子和新疆古遺址中出土的殘紙片,敦煌卷子總計在兩萬多卷左右,有些卷子還寫了年號,從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起至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止(公元977年),最早的上距蔡倫用植物纖維造紙僅一百多年。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古、最可靠的紙張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造紙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

1、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溼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2、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溼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乾或烘乾成紙。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

擴充套件資料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

紙漿主要由**、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

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

3樓:好快樂的小豬

古代造紙的

過程:(1)斬竹漂塘

當時竹子是造紙的重要**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當時的「殺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後將截斷的竹子在就地開挖的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料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新增酸劑而更加嚴重。

(2)煮木皇足火

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裡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覆進行十幾天。經過反覆蒸煮、漂洗的竹料纖維就逐漸分解。

現代製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新增氯,以去除木漿裡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而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

目前現代大型的造紙企業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3)蕩料入簾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竹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4)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每日每個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乾

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乾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乾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4樓:匿名使用者

最遲在西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

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桌布、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5樓:匿名使用者

(1)斬竹漂塘

當時竹子是造紙的重要**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當時的「殺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後將截斷的竹子在就地開挖的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料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新增酸劑而更加嚴重。

(2)煮木皇足火

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裡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覆進行十幾天。經過反覆蒸煮、漂洗的竹料纖維就逐漸分解。

現代製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新增氯,以去除木漿裡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而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

目前現代大型的造紙企業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3)蕩料入簾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裡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複著舀水、抬起竹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4)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每日每個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乾

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乾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乾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6樓:寂心孤月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製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蕩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 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裝置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公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7樓:匿名使用者

先把竹片烤乾,再熬成漿糊,用簾子輕輕一撈,曬乾

8樓:浦姍竹豔嬌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製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製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藥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淨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

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裝置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效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淨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捲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佈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佈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製備、漂液的製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藥品與熱能的**等。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內容來自使用者 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 辰 也稱 時辰 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 時辰 並給每乙個 時辰 取名,也就是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每曰 時辰 從子時 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 開始,到亥時 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

古代人用怎樣記錄時間,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

在古代人們怎樣稱呼種花人,古代人是怎樣種花的說明文答案

好象就叫御花匠。歸太監管的。請採納 花匠資源已上傳 請查收 滿意請採納哦 o o謝謝 來自團隊 fans電子書 古代人是怎樣種花的 說明文答案 專業種花的人一般 bai叫花匠du。負責管理和種植花木,zhi當然 花匠 這個稱呼dao,其實還是以管理版為主。宋代權 以後,由於糧食產量的增長和商品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