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送信,古代怎樣送信

2021-03-03 21:21:01 字數 5518 閱讀 5224

1樓:愛妮珊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義啊。我認為傳遞資訊,只要你想讓我明白,我就能明白不過語言、民族、地區等差異。

古人在一些地方設立驛站,傳遞官方資訊;軍事上,會放狼煙、吹號角等;老百姓主要是用語言和肢體語言等表達資訊,當然也會出現「道路以目」的現象

現代社會傳遞資訊的手段更加豐富多彩,有寫信、發電報、發郵件、打**、語言、肢體語言等等

2樓:x呂布

飛鴿是理論上可行,實際上非常不可行的。

一般都是託自己的僕人、心腹去,遠點就騎馬。

**可以使用驛站,專門提供馬匹及宿食。

謹慎點的會將信包在蠟丸裡或者藏在其他地方(如盒子)。

3樓:匿名使用者

飛鴿傳書 跑馬拉松 點峰火台 漂流瓶等等等。。。。。。。。。。。。。。。。。。。。。。。。。。。。。。。。。。。。。。。。。。。。。

4樓:飛雪穿花

鴻雁傳書

飛鴿傳書

信差快馬加鞭送信

5樓:貓女珊珊

飛鴿傳書,

騎馬快馬加鞭

6樓:張現臣

飛鴿傳書,六百裡快騎,郵差,漂流過海,僕人送信

7樓:曉夢落

有快馬送信和飛鴿傳書

8樓:匿名使用者

傳個e-mail就好啦!

古代怎樣送信

9樓:採採柔逸

1、中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送信方式。如烽煙、驛遞、信客等方式。

2、最早的烽火傳訊息,是利用多煙可燃物產生煙霧,使遠處的人看見,謂之「狼煙」。一般是報敵情或災情用。

3、驛遞,類似於今天的「快遞」。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多使用送信者騎快馬,利用朝廷官建立的驛站,一站一站接力傳送到目的地。遇到緊急公文摺子,常常把馬累到倒閉,這時會換馬不換人。

保證訊息最快送到收信人那裡。

4、民間送信還有一種方式:信客。

信客一般都是由十里八鄉中的某位有信用有見識的男子擔任。他們一般在固定的省份、沿著固定的路線雲遊,到各處的家鄉會館,為鄉親們收寄來往信件,有時是口信。信客很辛苦,收入也很少,他們是「信人」----受大家信任的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幅員遼闊,所以為方便聯絡,古代王朝就建立了以驛傳方式通達資訊的制度,西周時已經產生了郵驛傳命的制度。唐朝時「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通過飛快的驛馬,將嶺南的荔枝送至長安而色味不變以取悅美人的記載,讓人們領略了唐代驛傳的神速。往往在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規定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

11樓:泠恨

古代送信,首先**會設立驛站,修驛道,驛站有專門的人員管理馬匹,送信的人會帶上要送的信騎上馬,在驛道上跑,從起點到終點。途中經過驛站時,送信人員會換馬,補充水源,每隔一段路程,就會見到乙個驛站。這樣在不斷地換馬的過程中,快速的將信送到目的地。

古代送信,一般都是請熟人帶的,驛站送信,主要應用於軍事。

12樓:匿名使用者

啊啊啊啊cacaca

古代時候人們是怎麼送信的呀,要收費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

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裡設有乙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裡換馬換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不停地傳遞下去。

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

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國家也存在過這種騎馬送信的郵驛制度。14 世紀時,中亞地

區曾出現過乙個強大而又短暫的帖木兒帝國,是由蒙古人的後裔建立的,控

制著包括現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廣大地區。貼本兒帝國制訂了嚴

格的郵驛制度,規定驛使每天必須走500 裡路程,而且還賜與驛使一項特權,

行路中需要換馬時,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尋常百姓,只要驛使提出換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馬和驛使交換,如果櫃絕就有殺頭之罪。在一段時期內

帖木兒的大軍開疆拓土,屢戰屢勝,與郵驛制度健全,資訊靈通是分不開的。

郵驛是官府的通訊組織,只許傳送官府的檔案,而不允許傳送私人信件。

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對通訊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出外經商的、

做工的以及戰亂年代被迫出征的戰士和遠離家鄉逃荒避難的人們,都需要和

家人親友通訊。特別是各地商人,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談**、寄遞帳單

等都迫切需要通訊。於是民間傳遞信件的業務就應運而生了。大約在唐朝的

時候,長安、洛陽之間就有了專門為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

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掙的錢存入各地方官府駐

長安的機構。這些機構發給商人存錢的收據,商人拿著收據回到地方後,再

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取錢,這樣就免除了路上被強盜搶走錢財的風險。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區出現了叫「麻鄉約」的民郵機構。那時候許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們雖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鄉的親人,所以每年都定期舉行集會,並推舉代表,

回鄉探親,同時也幫助同鄉捎帶書信和包裹,天長日久,就成了傳統。於是

人們乾脆就成立了叫「麻鄉約」的商行,專門負責替人傳遞包裹和信件,兼

營貨物運輸。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民間出現了專業民郵機構——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現是民間**、民間交往日益發展的必然結果。民信局首先出現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寧波。那裡工商業發達,是水陸交通的重鎮,當地有許多人外出

經商做官。當時的寧波紹興一帶人士遍布全國各地,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非

常頻繁,但託人轉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到達收信人手中。

在這種背景下,民信局產生了。由於適應了形勢的需要,所以民信局發展很

快。不久,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繼建立了許多家民信

局。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轄範圍,路途遙遠的郵件常常需要幾個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郵件傳遞到目的地。當時的民信局經營範圍很廣,既

能傳遞信件、包裹,也能匯兌銀錢,甚至還能託運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豐同治年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多達數千家。在廣東、

福建的沿海地區還出現了專門為海外僑胞服務的民信局——僑批局。那時候

許多窮苦百姓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飄洋過海到異國他鄉去謀生,雖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繫故土,需要和家鄉的親人通訊聯絡,也需要給家人寄回金錢和

物品。民信局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專門為僑胞辦理通訊和匯款業

務的機構,只是因為福建方言中把「信」說成「批」,所以才叫「僑批局」。

具有現代意義的郵政局——大清郵政是於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當

時霸佔我國海關稅務大權的英國人赫德一手創辦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幫助

我國發展郵政通訊事業,而是為了進一步掠奪中國的財富。以後幾十年,從

英國人赫德到法國人制黎、鐵士蘭,帝國主義列強一直控制著中國的郵政,

並從中榨取了不盡的財富。但是當他們迫不得已將這項主權交還中國**的

時候,卻聲稱中國**反欠他們184 萬餘兩**。當時,帝國主義國家侵犯

我國郵政主權的另一方式是他們紛紛在中國開辦叫「客郵」的機構。這些機

構名義上是為在華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的僑民提供郵政服務,但

實際上卻是他們用以蒐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情報的情報網。在

帝國主義的排擠、壓制下,我國的民郵組織逐漸被削弱了,並最終於1935

年停辦。

14樓:匿名使用者

綁在鴿子腳上,利用鴿子能認識路飛回家的道理送信 騎個馬要收費 窮人家就是託認識的老鄉捎信回家鄉了

資訊傳遞的過程和方法。這部分內容分為兩層:

1.講解從古至今資訊傳遞方法的發展。古代利用烽煙、鼓聲、鑼聲、號聲、騎馬送信等方法傳遞資訊,後來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資訊;現代用**、電報、廣播、電視、傳真、通訊衛星、電子計算機等手段傳遞資訊,使資訊傳遞得又多、又快、又精確。除課文提到的,報紙、雜誌、書籍等也是傳遞資訊的方法。

2.在以上材料的基礎上對資訊傳遞的方法進行概括:各種資訊都是用訊號傳遞的,資訊傳遞要經過編碼、傳送、接收、解碼等過程。

1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驛站,相當於現在的郵局。通訊工具——馬!

16樓:匿名使用者

要呀 都是乙個樣子的

古代怎樣送信?

17樓:採採柔逸

1、中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送信方式。如烽煙、驛遞、信客等方式。

2、最早的烽火傳訊息,是利用多煙可燃物產生煙霧,使遠處的人看見,謂之「狼煙」。一般是報敵情或災情用。

3、驛遞,類似於今天的「快遞」。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多使用送信者騎快馬,利用朝廷官建立的驛站,一站一站接力傳送到目的地。遇到緊急公文摺子,常常把馬累到倒閉,這時會換馬不換人。

保證訊息最快送到收信人那裡。

4、民間送信還有一種方式:信客。

信客一般都是由十里八鄉中的某位有信用有見識的男子擔任。他們一般在固定的省份、沿著固定的路線雲遊,到各處的家鄉會館,為鄉親們收寄來往信件,有時是口信。信客很辛苦,收入也很少,他們是「信人」----受大家信任的人。

古代送信方式

18樓:酸檸檬嘿

飛鴿來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源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bai系的一種方法,將信du件系zhi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dao傳遞的人。

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乙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

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

19樓:獅子女孩的心思

復古代送信方式:

1.用候鳥,制特別是鴿,雁bai等作傳輸工具du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zhi,餅類,包子等

dao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20樓:v熙憐腐

先是烽火了,若是八百里加急騎馬,必是貴族用的,包括皇室及親貴大臣等。

版因權為信鴿有可能會半路死去而無法將信件送達,於是古人為了安全起見,密報等均讓信鴿送,成為「飛鴿傳書」,而重大旨意則必須八百里加急騎馬了。純是個人原創,希望lz採納,謝謝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內容來自使用者 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 辰 也稱 時辰 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 時辰 並給每乙個 時辰 取名,也就是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每曰 時辰 從子時 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 開始,到亥時 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

古代人怎樣造紙

利用竹木筒和絲織的帛造紙。在紙沒有發明以前,人在不同時期利用石壁 獸骨 陶器 甲骨 銅器 石刻等來寫和畫。自從戰國至漢用竹木筒和絲織的帛以後,比金石銘刻要方便多了。以後就在竹木和蠶絲原料的基礎上改進。西漢時逐漸由絲織的帛改為用絲繭煮錘成的薄片,當時叫 赫蹏 就是絲棉紙的意思。現存早期的紙,要算敦煌千...

古代人怎麼測時間,古代人怎麼測時間

這個呀,古代人都是按經驗來總結的。用農曆記時,或陰曆記時,以天文星象為記年依據,以星星及太陽 地球公轉 月球的位置變化確定以年 月為單位的時間段,以此確定農作物的栽培種植。古人一日之內的時間常用日晷,滴漏計時,日晷由於季節的變化有誤差,滴漏當然誤差也是很大的。漏刻是我國最古老的測時裝置。漏,是漏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