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怎樣記錄時間,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2021-06-03 06:04:29 字數 5842 閱讀 5209

1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迴圈使用,一週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週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陰曆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丑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編輯]

組合地支有六個組合,稱為“六合”,有四個由三個地支組成的局勢,稱為三合局和全會方局,這種地支組合之後,亦會變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地支除了會合化局之外,地支還有互相沖克及相刑,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六合: 子醜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為陰陽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醜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會: 亥子醜會北方水局 寅卯辰會東方木局 巳午未會南方火局 申酉戌會西方金局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醜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醜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醜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為無恩之刑

未刑醜 醜刑戌 戌刑未 為持勢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為無禮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為自刑之刑

[編輯]

其他用處

地支主要用來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來分章節,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數學剛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數學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別代表k-v這12個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2樓:王來娛樂整個世界

民間的人,不用記住太長時間,因為有萬年曆。哪天到了,劃一道,就代表過去了,重要的是皇室內的史官,他們也是需要記時間的,要是記錯了,是要掉腦袋的。所以他們得準備一大堆的記錄來記憶時間。

3樓:兔吉吉本吉

沙漏 日晷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4樓:米格戰鬥機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裡都設有鐘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鐘。

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麼說的原因是什麼。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醜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曆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2023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1912 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曆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紀年。

2023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不過,民間曆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曆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曆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 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

古代人怎麼測時間,古代人怎麼測時間

這個呀,古代人都是按經驗來總結的。用農曆記時,或陰曆記時,以天文星象為記年依據,以星星及太陽 地球公轉 月球的位置變化確定以年 月為單位的時間段,以此確定農作物的栽培種植。古人一日之內的時間常用日晷,滴漏計時,日晷由於季節的變化有誤差,滴漏當然誤差也是很大的。漏刻是我國最古老的測時裝置。漏,是漏水的...

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開會的,古代人都是怎樣去首都開會的?

古代交通實在是不方便,從外地趕往首都開會,除了騎馬 騎驢等,坐坐馬車走走路,有水路的話坐船,沒有其他選擇的,這樣的速度其實都不快,一般都要提前很久出發的。古代人去開會的時候一般都是騎著馬去,當然也會有一些不喜歡顛簸的文官,他們一般都是慢慢悠悠的坐著馬車去 古代上朝比較早,所以 們大多半夜就要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