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論述長城的積極作用

2021-03-04 09:07:57 字數 4763 閱讀 2963

1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築了長城後,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中國朝代以長城為國界,維持長城以南廣大地

區以漢人的主要管理國家。經濟:在繁榮時代,在很大程度上保護長城以南廣大地區繁榮穩定,不受長城以北游牧民族的影響。

軍事:是長城起到最明顯最有效的積極方面,在最大限度地防止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南下入侵,保護當時中原國家領土完整,百姓免受北方游牧民族鐵蹄的侵害。文化:

這方面作用有限,而且我認為還影響南北方面文化融合的進度。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據說,飛向太空的太空人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乙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蹟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

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

(但據報道,2023年乙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型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開始修築的時期,大約在西元前七勝紀前後。這時正當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互相兼併的結果,出現了楚、秦、燕、齊、韓.趙、魏等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家。

它們彼此之間為了互相防禦,便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築起一道或數道高大的城牆。由於這種城牆築得很長,不是幾里幾十里而是數百里或上千里,而且與一般城市的城牆不同,是一長條形而不是周圍封閉的。所以把它們稱之為長城,或是長垣等。

根據防禦建築工程發展的過程推斷,長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單體建築發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然後用城牆把它們聯絡起來,便成了長城。《詩經》上的一首詩中有: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的詩句,「城彼朔方」就是西元前九世紀周宣王時為了防禦獫狁的進攻而修建的小城,這種小城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絡的防禦城堡,並配合著烽火台傳遞軍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正反映了用烽火來傳遞軍情的情況。

春秋各諸侯國家,為了相互防禦,自修築烽火台、列城開始,逐步用城牆把它們聯絡起來,構成了長城這一完備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叫做「方城」。修築的時間約在西元前七世紀前後。

西元前五、六世紀,齊國(在今山東境內)又修築了長城。到西元前四世紀前後,燕、趙、秦,魏、韓各國相繼修築了互防長城。連個別很小的諸侯國家,如中山國(在今河北境內石家莊地區)也修築了長城以為防禦。

西元前四世紀前後,在一些地處我國北部地區的諸侯,燕、趙、秦等國,因和我國境內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匈奴等毗鄰。那時匈奴正處於奴隸制階段,奴隸主貴族經常掠擾燕、趙、秦三國的領土,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妨礙那裡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所以這三國又在他們的北方修築了防止東胡、匈奴南掠的長城。

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以上這些諸侯國家的互防長城,規模較小,東西南北各自據守,互不連貫,較之秦始皇長城,在規模上相差很遠。故長城史家有將其區別,稱之為先秦長城,也有稱之為戰國長城的。

西元前221年,秦始是並滅了六國,建立起我國第乙個多民族統一的**集機制約建國家。為了保衛這一統一國家的安全,有利於中原地區比較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防止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掠擾,立即派大將軍蒙恬並以太子扶蘇為監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御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南部地區),大規模修築長城。以從前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增築擴充了許多部分。

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延袤一萬餘裡。自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巨集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雄峙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自秦始皇以後,經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都大規模地修築或增建長城。其中尤以漢代和明代的長城規模最大。漢代的長城、亭障、烽燧長達兩萬里。

明長城則在建築工程技術和防禦裝置方面都有了許多的改進和發展,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乙個朝代,也是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的最高端段。

清朝滅明以後,對修不修長城曾經進行過長久的爭辯。

起初有不少大臣提出過修長城的事,清朝統治者也曾加以考慮過。但是隨著清王朝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特別是統治策略的改變,到了清康熙的時候,才決定不再修長城了。我們看康熙帝玄燁到東海巡視時寫的一首詩: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康熙批評了秦始皇修長城,雖然工程浩大,費盡了民力,但是仍然沒有保住天下。因此,他便改變了統治的策略,採取了所謂的「懷柔」政策,以拉攏蒙、藏各族的上層王公貴族,利用宗教信仰,用思想統治的辦法代替了浩大的長城工程。這從康熙、乾隆時候在承德修建的避暑山莊和規模巨大的喇嘛廟宇以及在承德進行的各種「懷柔」性的政治活動中得到證明。

這種性質的喇嘛廟和政治活動在北京、內蒙古各地也比比皆是。施行這樣的政策,在當時曾起到了一定的安定團結作用,也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擁護。我們從康熙。

乾隆過古北口長城的時候,臣子們的奉和詩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過秦賈傳論言該。當時北客難游牧,今日南人任往來」。「即論勝國何能守,說到秦人更可嗤。

畢竟成城需眾志,皇圖鞏固在於斯」等等。雖是臣子們盛飾華辭,奉承旨意。但從實踐證明,清王朝所採取的這一罷修長城、「政治」統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的。

清王朝雖然曾經在東北地區修築這所謂的「柳條邊」來限制牧民的活動,在個別地點利用或修繕過一些古長城來鎮壓過人民的反抗。但這些情況已與長城原來的作用與意義迥然不同了

長城作用(從政治歷史地理方面來講)100字左右

3樓:杜總

中國古代的萬里長城,作為軍事防禦設施,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間也早已化千年干戈為玉帛.這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的歷史價值,就在於它已轉化為中華文化的瑰 寶,人類文化的財富.今天,當人們把長城喻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時,長城又具有了新的現實意義.

凝聚著中華民族歷代勞動人民勤勞,聰明,智慧型和血汗結晶的萬里長城,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人類文明的驕傲.今天,人們仍能從這厚重紛繁的長城中,去發掘蘊含著有關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建築,考古,文學,美學,民俗等各個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們的心目中,長城這極為雄偉博大的景觀和審美上陽剛,悲壯的文化載體,是囊括兩千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是"數不清的偉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歷史.

"25日本學者稻葉也說:"長城文化深浚而奧秘,如果能探到這潛蘊的寶藏,或許能揭示中國古老而珍貴的神秘."今天的中國人民正是從長城文化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他們深深地感到,只有偉大的民族,才會建造出偉大的長城。

今天的長城不僅對中國的旅遊事業做出了貢獻,而且對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促進改革開放,對外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為

4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有助於提公升國家形象,軍事上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歷史:秦一統天下的標誌,開拓了秦的版圖;加速了秦的滅亡。

地理:擋住來自內蒙古的風沙,是阻擋北方沙塵暴天氣的屏障;形成了著名的旅遊區。

5樓:我si什麼j色

捍衛了秦朝的統治地位,有利於預防少數民族的襲擊

6樓:殷其英宦鳥

能聯絡各個諸侯國,加強統一管理,權利集中.

是中國的驕傲,世界10大奇蹟之一

能保衛領土安全,不受外族侵略

7樓:堯秀花庚胭

國古代的萬里長城,作為軍事防禦設施.今天,人們仍能從這厚重紛繁的長城中,長城又具有了新的現實意義.

凝聚著中華民族歷代勞動人民勤勞,建築,考古,或許能揭示中國古老而珍貴的神秘,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他們深深地感到,只有偉大的民族,才會建造出偉大的長城,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人類文明的驕傲,如果能探到這潛蘊的寶藏,歷史,地理,文學,美學,民俗等各個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們的心目中,長城這極為雄偉博大的景觀和審美上陽剛;今天的中國人民正是從長城文化中,而且對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促進改革開放;長城文化深浚而奧秘,悲壯的文化載體,是囊括兩千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是"."數不清的偉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歷史.

"25日本學者稻葉也說,聰明,智慧型和血汗結晶的萬里長城。

今天的長城不僅對中國的旅遊事業做出了貢獻,去發掘蘊含著有關中國的政治.今天,當人們把長城喻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時,兄弟民族之間也早已化千年干戈為玉帛,人類文化的財富:",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對外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所以,經濟,軍事.這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的歷史價值,就在於它已轉化為中華文化的瑰寶

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各採取什麼措施,是西漢王

政治 內外朝制度,加強了皇權 頒布 推恩令 加強了 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經濟 開闢絲綢之路,加強對外 抑制富商大賈,實行鹽鐵專賣 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採取董仲舒的意見,使儒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統治者的正統思想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軍事 擊敗匈奴,維護國家統一 政治...

春秋戰國明清之際的時代特徵,從政治經濟文化階級等方面談。要求

政治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 思想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儒學逐漸成為蔚然大宗 明清之際的時代特徵以及政治文化經濟各自的特徵 明朝 1368年 1644年 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乙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 1616年 1912年 是由滿族人,在遠東建立的國家,它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的最後乙個封建王朝。...

辛亥革命對中國從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產生了哪些影響

綜觀我國進入20世紀一直到現在百餘年的歷史,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正確認識百餘年來的中國歷史,最關鍵的是正確認識這三次歷史性巨變之間的歷史聯絡和辯證關係。沒有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