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統一的歷史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2021-03-04 09:01:49 字數 4291 閱讀 5672

1樓:匿名使用者

1、政治上初步結束西晉以來北方**割據局面,出現了區域性統一

2、經濟上創造了北方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3、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樓:咦...呀

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廢除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3樓:東郭秀芳蕭綢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承了先祖統一之勢,歷時二十餘年先後平定了柔然、胡夏、北涼、北燕,使得自前秦之後**的北方再度一統,成為繼前秦之後又乙個與南方政權對峙的北方政權。北魏統一北方在南北朝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1、基本結束北方十六國動亂的局面:南北朝時期,南方雖然也經歷朝代變更,但始終是統一的乙個封建王朝,而北方自東晉成立之初,即因少數民族南侵而**成多個國家,雖然前秦曾有過短暫的一統,但隨著前秦的滅亡,北方已經處於少數民族南侵和地方政權的爭鬥中。自北魏一統北方,北方政局基本穩定下來,為之後的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2、開啟了北魏漢化的序幕:北魏立國伊始既面臨著從游牧文化向封建漢化的轉變,太武帝統治時期,是這兩種文化交匯時期,一方面太武帝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封建化改革,另一方面,民族歧視等政策依舊存在,但北魏的封建改革確實始於太武帝;

3、促進民族融合: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地區,與當地漢族結合;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和漢族因處於歧視地位經常反抗,兩者都促進民族融合;

4、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戰亂的結束,封建化改革的推進,為北方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乙個良好的基礎。

4樓:南松蘭偉婉

此戰,魏太武帝拓跋燾顯示出雄才大略之外,北魏大臣、軍事謀略家崔浩,深為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為謀主,他參與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屢建功勳,在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至此,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歷時100多年的十六國**局面,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

5樓:吾元修麥申

(1)初步結束西晉以來北方**割據局面;創造了北方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開始封建化程序;

(3)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階級矛盾尖銳;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導致****激化;人民起義,社會動盪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6樓:森海和你

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融合。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於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歷史背景:

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乙個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乙個分支。拓跋部不斷南遷,在西晉時,部落首領拓跋猗盧因為幫助當時朝廷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皇帝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

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的中斷了。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機復國,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並改國號為魏,稱皇帝,史稱北魏。

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都致力於統一,發動兼併戰爭,先後滅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涼,於439年統一了北方。

五胡亂華以後,終由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華北,建立北魏,其時北魏歷代君主都已重視漢文化之學習。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馮太后與朝臣李沖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帝國。由於孝文帝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漢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在征服戰爭中也常常出現瘋狂的民族殺戮,****不斷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雖已日趨緩和,但由於統治階級過度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農民起義年年爆發,特別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陝西杏城的盧水胡人蓋吳領導的起義。

發動了十餘萬群眾參加起義,北魏**派出6萬騎兵前來鎮壓,統治者拓跋燾親臨指揮,最終蓋吳被叛徒殺害,蓋吳起義失敗了,卻使北魏統治者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公元471年(皇興五年),拓跋巨集即位,是為孝文帝。此後,農民起義依舊有增無減,而朝廷殘酷的鎮壓非但沒有平息人民的起義,反而激發了更多矛盾和鬥爭。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7樓:啊哦額

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歷史作用,並用一句話對孝文帝作出正確評價。

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統治者順應這一趨勢進行改革。

措施:1實行官吏俸祿制,嚴禁**;2**把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農民向**交租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遷都洛陽;4推行漢化政策。

作用: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評價: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8樓:匿名使用者

老師講過的: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同時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p.s.我沒瞎說,考過很多次了。

9樓:匿名使用者

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為北方經濟的恢**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10樓:匿名使用者

繼承和發展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使鮮卑人後來也和漢人一起共享了隋唐盛世。從這個意義上說,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整個世界文明發展的程序!

11樓:匿名使用者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12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北魏統一復黃河流域後,出現了制

民族大融合的趨bai勢;北方少數du民族多已從事農業生產;zhi北方dao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進行改革。

內容:(1)實行均田制,485年頒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給農民。(2)實行租調製,受田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並須服兵役、徭役。

(3)494年,遷都洛都。(4)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令鮮卑族改用漢姓、穿漢服、說漢話,提倡與漢族通婚。

意義:(1)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3)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13樓:匿名使用者

1改革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

制域後,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 2改革的主要內容:

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把一些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對社會秩序安定,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政治上,遷都洛陽和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兩項措施均有利於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採用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話,提倡同漢族通婚,這就從姓氏、服裝、語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鮮卑族和漢族的隔閡,達到鮮卑族和漢族進一步融合的目的。 3改革的歷史作用。

歷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另一方面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內容或措施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14樓:百度使用者

(1)目的:順應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鞏固北方新的統一。

(2)內容或措施:遷都洛陽,實行一系列「漢化」政策:用(講/寫)漢語(禁用鮮卑語),穿漢服,改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仿漢制(管制、律令),學漢禮,尊崇儒孔,以孝治國,尊老養老。

(3)歷史意義:維護了統一北方的新政權,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加速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程序。

3.孝文帝改革除了所受的教育以外,還有什麼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對於他積極推行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

許多沒有充分受到漢族文化影響的鮮卑貴族,反對遷都洛陽,反對漢化,就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孝文帝積極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則是當時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發展趨勢。

(以下內容請閱課本p114)自從北方地區進入十六國時期以來,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各族人民頻繁接觸,相互影響,在生產技術上和生活習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間的差距日益縮小,民族融合已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趨勢。

北魏統一北方的歷史意義,北魏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 說說北魏統一北方產生的巨大影響

覺得是高二的必須掌握的一道難題重點吧。北魏是什麼時候統一北方?說說北魏統一北方產生的巨大影響 北魏統一北方的舉措對歷史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 並且由於社會的穩定,北方也逐漸開始重新繁榮了起來,百姓的耕地面積也是越來越大,人口也是隨之迅速增長,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顯著的改善。到了後來百姓的豐衣足食,因此商業...

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度,對麼

封建化 所謂封建化是指封建生產方式的形成 確立過程,指在封建生產關係主導下,各種非封建因素向封建關係的轉化。其基本內容是土地佔有制的封建主義和封建社會兩個對立階級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形成。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又叫 漢化 即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 管理體制 經濟耕作等類似的行為。我個人覺得 整頓吏...

孝文帝的故事,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故事

北魏長期都於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當時有人作 悲平城 詩說悲平城,驅馬入雲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流行的歌謠也這樣唱道紇於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惡劣的氣候環境,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為保證遷都順利進行,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