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刮腸洗胃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版
小舟,來到黃岡權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於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佈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
《前赤壁賦》中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觀體現在哪些方面
2樓:瞑湖之鯤
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
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在本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3樓:匿名使用者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詩詞方面,這些詩詞中無不體現著樂觀曠達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影響著後人
蘇軾詩詞中「意」與「情」均是隨感或者觸景而發的,樂觀曠達的精神與他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卻在政治上卓然自立,一生坎坷浮沉不定,備歷險難,多次被貶逐卻悍然接受蘇軾生活在三教合一的宋代,他不僅對 儒、道、釋三種思想欣然接受,而且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他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種樂觀曠達的精神
疏狂不羈,通俗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的樂觀曠達精神是通過生動、鮮明的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的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以「雪泥」、「飛鴻」等新穎意象入詩,並以「飛鴻」,自喻,把人生中遇到的坎坷視為偶然留下的腳印,而不計較「飛東西」,通過「飛鴻」、「雪泥」把樂觀灑脫曠達的精神和人生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最後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結尾,不管道路「崎嶇」,路的「長」,驢的「蹇嘶」「我」還是勇往直前,那闊大的胸懷和不怕困苦的精神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再如《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詩的意象有湖水、雨後晴空、空濛的天色等這些意象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閒的氛圍此詩寫於熙寧六年,這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來到美麗的西湖遊玩,把樂觀曠達精神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寄情於湖光山色之中
蘇軾的詩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苟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 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色彩《水調歌頭》,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蘊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
樂觀曠達精神是核心是堅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詩作依然是筆勢飛騰,詞采壯麗,並無衰敗頹廢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首聯「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通過寫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坎坷但最後「也解晴」頸聯「雲散月明」本是規律性的,「天容海色」喻人生經歷坎坷本是正常,是人生中美麗的色彩尾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等所體現出來的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襟,堅強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為世人所信服再如《定風波》中,縱使道路佈滿荊棘但尚且「吟嘯徐行」,遇到雨既不怕,晴也不喜,發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慨,展示出一種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履險如夷,冷靜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樂觀曠達的精神也蘊涵於豪情壯志中,於豪放詩風和詞風中見樂觀曠達精神如《念努嬌·赤壁懷古》中,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描寫赤壁雄奇景色,塑造「雄姿英發」人物,境界闊大,風格豪放萬里江山、千古英雄,既激起作者豪邁奮發之情,亦加深其內心的苦悶,乃有「人生如夢」之嘆以「一尊還酹江月」作結,全詩雖然兼有懷才不遇之情,但只是抒發人生中的憤懣而已,更多的則是表現了自己英雄雖無用武之地但也不因此而悶悶不樂,發洩之後仍然是從容自寬,懷著豪邁之情笑對人生,充滿樂觀與曠達
蘇軾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人敬仰,而且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成為宋代文學的最高代表,當之無愧
蘇軾在《前赤壁賦》所體現的人生觀
4樓:一起找東東
蘇軾因「烏台詩案」獲罪流放黃州,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才寫了千古傳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賦》以浪漫的筆調描寫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飲酒吟詩的舒暢情懷,繼而通過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簫聲調,引出一番主客爭辯,以**人生觀和宇宙觀。
「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彩甚為悲傷。「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恆,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乙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 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並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乙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並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蘇軾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這種觀點並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
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乙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5樓:上官愁心
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蘇軾的《前赤壁賦》一文表現出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6樓:未了悉緣
蘇軾的前赤壁賦。
客與蘇子的對話,其實講述了兩個人生觀點,客認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以哀餘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蘇子的人生觀則更為豁達,他認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蘇子看來人與清風明月等同為天地造化,沒有什麼可自憐自嘆的.可見蘇子對有限的人生抱有的是多麼大觀的態度,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前赤壁中,「客」的頹廢其實正是蘇軾自身內心痛苦的寫照,宦海沉浮,所以對時世有滄桑感慨,心緒頹廢,但隨後的回答又表現出寄情自然,豁達開朗的積極心態
在幾度遭貶後,蘇軾確實有頹廢消極情緒,但曠達的心胸又讓他走出低迷狀態,積極面對人生,可見蘇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
合用請採納哦。
7樓:777菡妹子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積極曠達的人生觀。
蘇軾既堅持了乙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
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2][3]。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分析《赤壁賦》以文為賦的特點,《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物形象分析 500字以上
赤壁賦 以文為賦的特點分析 赤壁賦 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 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鬱頓挫,如 萬斛泉湧 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
關於蘇軾前赤壁賦的疑問,關於蘇軾前赤壁賦的疑問
前赤壁賦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
赤壁賦中蘇軾寫自己與朋友泛舟赤壁之下
拉羅什福科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這不禁令我深思。了解清楚赤壁賦中蘇軾與朋友泛舟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非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赤壁賦中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