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評價的土地評價的基本原理,土地評價的基本概念

2021-03-04 08:54:16 字數 4827 閱讀 1612

1樓:手機使用者

1、多樣性原理:不同的地區具有各自獨特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土地質量和土地用途都會存在很大的差別;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同一地區的土地質量和土地用途也會發生變化。

2、可比性原理:土地評價的結果是所評價的地區土地***壞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須具有可比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統一的評價標準或指標體系。

3、綜合性原理:構成土地質量的土地性狀有很多,如氣候、土壤、植被等,而這些性狀也是由許多因素構成的,如氣候又包括光照、氣溫、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土壤酸鹼度、土壤水分、土壤養分、碳酸鈣含量等。同時,土地的不同性狀或不同因素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因此土地質量是乙個多樣因素影響的統一體。因此,在分析土地質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時,一定要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採用綜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4、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種土地質量上的適宜程度不同,實質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謂限制性,是指土地質量不能滿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種作物在某個生育期需要速效磷達到30ppm,而實際土壤中10ppm,那麼由於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5、系統分析原理:乙個系統是由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集合,具有一定的邊界和結構,這就決定了系統的功能,即決定了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土地評價的主要物件是土地利用系統,包括兩個要素:

土地和土地利用。在土地評價時,應盡量地應用系統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統的結構,獲得最理想的產出與投入之比。

6、相對性原理: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不同,土地質量上存在很大差異。為了不同評價地區的實際需要,往往在評價時將本地區內質量最好的土地定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為末等地,這樣處理使不同地區的土地質量等價之間的差異不盡一致,同一等級的土地的實際質量也可能不一樣,因此土地評價的結論是相對一定地區而言的。

土地評價的基本概念

2樓:百度使用者

土地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土地生產力的高低,但這個生產力又多是通過土地的適宜性和限制性間接表現出來的。

1.土地生產力的內涵

土地生產力是反映土地本身的自然生產潛力和人類勞動經營的綜合指標,是土地在特定的管理措施條件下生產出某種植物或植物產品的能力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除了表現為農業生產力,也是人類進行居住和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場所,非農業生產力同樣重要。

土地生產力是一定條件下能夠達到的最大水平,有現實生產力和潛在生產力(理論生產力)之分;自然生產和社會經濟生產力之分,但一般表現為綜合生產力。

土地生產力也叫土地潛力、土地生產潛力。

2.土地的適宜性

土地的適宜性就是指土地在一定條件下對發展某項生產或作為某種用途所提供的生態環境的適宜程度,這既與土地利用方式有關,又直接決定於生物的特點、更替及產量等。

自然適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對一定地區土地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適宜程度。

土地的適宜性一般可以分為多宜性、雙宜性、單宜性和暫不適宜等幾種,且多是針對農林牧利用而言。一般說來,土地質量越好,其適宜面就越寬,而質量越差,則適宜面就越窄。

3.土地的限制性

土地的限制性又稱土地的侷限性,它是與適宜性相對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在生產過程中發揮潛力的障礙因素。由於土地中某種元素過多或過少,甚至缺乏,限制土地資源的潛力或某種用途的正常發揮,或影響了某些用途的適宜程度。限制因素有不易改變的,即穩定性限制因素,如氣候、地貌等;也有容易改變的,如植被、水文等,稱不穩定限制因素。

在進行土地評價時,要抓住主要限制因素,適當考慮其它限制因素 1.土地特性

土地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一系列與其它物質相區別的性質。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經濟社會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如面積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質量差異性;土地的經濟特性則指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面表現的特性,如經濟供給的稀缺性、增值性、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土地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屬性。人類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總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生產關係,包括佔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關係。土地的這種社會屬性,是進行土地產權管理、調整土地關係的基本出發點。

土地特性是一種可度量或測定的土地屬性。例如,坡度、降雨量、土壤質地、有效水容量、植被的生長量等。有的文獻上將土地特性稱土地性質。

土地特性就是土地構成要素的性質。常見的土地特性按構成土地的要素可分為如下幾類:①土地的氣候性質:

主要表現為氣溫(年和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積溫)、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降水量、降水季節、降水強度)、光照條件(日照時數、光照強度);②土地的水文性質: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設施、水旱漬災害狀況;③土地的土壤性質:主要有土壤質地、土壤結構、ph值、有效土層厚度、有機質含量、土壤養分等;④土地的地學性質:

主要有地質構造、岩石種類、地貌型別、海拔、坡度、坡向等;⑤土地的生物性質:主要有植被型別(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動植物的地方性性病及傳染病、危險性動物;⑥土地的社會經濟特性包括的範圍廣泛,一般來說,土地評價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人口(數量、素質、勞動力)、教育情況、交通狀況及區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如能源、供水、供電、電訊)、經濟條件、技術水平等。

2.土地質量

有關土地質量的表述很多,①土地質量是指土地的狀態和條件(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及其滿足人類需要(農林業生產,自然保護以及環境管理)的程度;②土地質量是指土地各種性質的綜合反映和價值判斷;③土地質量是土地功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優劣程度;④土地質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條件下,對該用途是否適宜以及適宜的程度或生產力的大小或**的高低。

綜上所述,土地質量是土地的綜合屬性,但土地屬性不一定是土地質量;土地質量是針對土地利用或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也可以用土地生產力的指標表示,如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利潤、級差收益等。土地質量的差別,實質上是土地生產力高低的差異。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狀態下,土地質量的含義也有差異。

在農、林、牧業等利用中,土地質量指的是土地生物生產能力的差異,即土地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工業、交通、城鎮等非農業建設利用中,則是指以區位條件優劣為主造成的勞動生產率或土地使用效益的差異。

3.二者關係

土地特性是土地的屬性在各個方面的直觀反映(能直接測量或估算)。土地質量是土地綜合屬性的描述,是土地特性綜合反映的土地性質。

土地特性與土地質量的關係是多對

一、一對一的關係。可以根據一種土地性質去估計土地質量;可以用一組土地性質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的土地性質去估計土地質量;可以綜合多種土地性質去估計土地質量。,如土壤侵蝕危險這一土地質量不僅決定坡度,還取決於坡長、滲透性、土壤結構、降水強度和其他特性的相互作用。

土地特性與土地質量本質上是一樣的,即土地具有的屬性。但土地特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狀態,沒有好壞、高低之分;土地質量是針對一定用途而言的,表示為對某種用途適宜不適宜、或適宜程度高低。土地質量強調的是土地本身屬性及滿足人類需要的程度。

土地評價時,可以選擇土地特性或土地質量作為評價物件。採用土地特性的優點是評價的程式較簡單和直接,能夠對觀察的特徵和適宜性分級進行直接比較。但是,土地特性種類繁多,而且土地特性之間又往往是相互作用的,這可能使評價所考慮的因素過多或者選擇評價因素很困難。

採用土地質量,其優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如前所述,土地質量與土地利用的具體要求直接相關;二是土地質量是幾種土地特性的綜合反映,在計算土地質量時考慮了這幾中土地特性的相互關係;三是土地質量的數目要比土地性質的數目少,從而減少了土地評價的工作量。 土地評價要考慮土地作為何用,即土地用途。土地用途可以是概括性的,也可以詳細的。

分為土地利用型別和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型別也叫土地利用大類,指根據土地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將土地的利用分為農業用地、牧業用地、林業用地、建設用地等的土地利用方向,叫土地利用大類。如通常所說的八大地類: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類描述或規定得更為詳細的土地利用種類,它由一系列在既定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下的技術說明所構成。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包括勞動力、工具、土地規模、資金、技術、市場、制度等方面。

土地利用方式分為:

①單一用途的的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地,同一時間只有一種產品的輸出。

②多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同一時間,同一地塊上,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土地利用,但每種土地利用均有自身的產品輸出。如間作,套作。

③複式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地塊上,在同一時間週期內的不同時段,土地的利用不同。如我國的多熟製農業。

什麼是土地評價系統

3樓:戀圈圈兒

土地評價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需要自然科學、社會經濟科學和技術科學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它可按不同的地區範圍進行(如全世界、一國、一地區、一生產單位),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土地利用型別進行。土地評價的內容根據不同的目的而有所差別,有從某項生產出發對土地質量的評價,有關於土地生產潛力的評價,也有著重於對某項生產適合或限制程度的評價等。

土地評價系統(landevaluationsystem)在土地評價工作中評定土地質量的等級序列系統。

制訂土地評價系統 是土地評價和製圖的重要基礎工作。

在土地評價系統中,每一等級均按一定的指針對土地質量分等劃級,低一級的等級單位 更詳細地反映高一級的等級單位在土地質量方面的差異性。

不同的評價系統,對評價內容反映的詳略程度不盡相同。評價系統中等級序列的數目和每一等級中的等級數目亦不相同,主要取決於評價目的和製圖比例尺。

國際上影響較大的土地評價系統中,美國農業部的「土地潛力分類」的評價系統是由潛力 級(分8級)、潛力亞級(一般為4個)、潛力單元組成的**序列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土地適宜性分類」的評價 系統,是由適宜性綱(分出2個)、適宜性級(分出3級)、適宜性 亞級(一般為4個)、適宜性單元組成的四級序列系統。其他的 評價系統還有:

前蘇聯的評價系統是由土地類、土地級、土地亞 級、土地種組成的四級序列系統;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產業組 織的土地潛力評價系統是由限制性等級、適宜類別組成的二級 序列系統。

在中國影響較大的土地評價系統是《中國1:100萬 土地資源圖》的分類系統,它是由土地潛力區、土地適宜類、土地質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資源單位組成的五級序列系統。

目標管理的基本原理,目標管理的基本原理

目標管理bai的基本內容是 1將整體目du標分解為zhi具體單位和個人的dao目標,形成目標體系。2內建立分權 容組織體制,上級根據分解目標的內容在一定範圍內給下級最大限度的權力 使下級充分運用權力謀求目標的完成。3制訂實現目標的具體計畫 方法和評價標準。4對目標實現的情況實行定期檢查和考核,並據此...

pLc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文章 技成自動化培訓網 plc是採用 順序掃瞄,不斷迴圈 的方式進行工作的。即在plc執行時,cpu根據使用者按控制要求編制好並存於使用者儲存器中的程式,按指令步序號 或位址號 作週期性迴圈掃瞄,如無跳轉指令,則從第一條指令開始逐條順序執行使用者程式,直至程式結束。然後重新返回第一條指令,開始下一輪...

論述土地適宜性評價與土地潛力評價的區別

土地適宜性的評價是在土地潛力評價的基礎上,聯絡某種具體生產物件的適生條件來進行。根據特定用途的適宜性,可對一定地段的土地進行評價和分級,用質量和數量來表示。可以分為兩種 當前土地利用現狀的適宜性分級和潛在的土地適宜性分級。土地潛力評價是根據現有的土地自然屬性以及社會經濟屬性條件和開發程度和對土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