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於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古代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

2021-03-04 08:54:13 字數 5892 閱讀 4802

1樓:遙望你的幸福

唐太宗與魏徵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沒有唐太宗的賢明大度,就不會有魏徵的忠直;而沒有魏徵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鏡鑑。二人相互襯托,相輔相成。

當初,魏徵是唐太宗對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愛材之心,才使魏徵有了發揮才幹的平台。他不僅幫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國方針,也時時刻刻修正著唐太宗的謬誤。他為唐太宗講解了「民可載舟,又可覆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道理,也常常犯顏直諫。

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故為止,17年間魏徵諫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達200多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竟讓唐太宗下不了台。

當然,皇帝也是人,有時唐太宗回宮後發火,聲言恨不得殺了這個鄉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賢明君主,火氣過後又為有這樣忠諫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諒魏徵的犯顏直諫。

以致在魏徵死後,唐太宗極為傷感地對眾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詳細的:

86 86 長樂公主將要出嫁長孫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后親生,特別疼愛,敕令有關部門所給陪送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勸諫說:「過去漢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說:

『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均令分給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長公主多一倍,豈不是與漢明帝的意思相差太遠嗎?

」魏徵曾請假上墳,回來對皇上說:「人們說您打算到南山,出外的行裝都已準備完畢,竟沒有出發,是什麼緣故呢?」皇上笑著說:

「當初實有這個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皇上得一只好鷂鷹,親自架在手臂上,老遠看見魏徵來了,趕緊藏在懷裡,魏徵奏稟公事,故意沒完沒了,結果鷂鷹死在皇上的懷中。

古代君王善於納諫的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古代君王納諫的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有個典故叫一鳴驚人,就是講納諫

淳于髡是齊國的乙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乙個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

「都城中有只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只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

」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歷史上不善於納諫的君王和故事 10

4樓:9點說史

1、吳王夫差

勾踐帶領越國群臣朝拜夫差,獻上豐厚貢禮,夫差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擔憂,說:「這是要讓吳國滅亡啊。

」於是勸諫吳王說:「越國近在腹心之地,現在我國雖能戰勝齊國,好比石頭田地,沒有用處。而且《盤庚之誥》說,亂妄之人只有消滅乾淨,商王朝才能興旺。

」夫差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把自己的兒子委託給齊國鮑氏,回報夫差王。夫差聞說,大怒,賜給子胥屬鏤之劍令其自殺。伍子胥臨死時說:

「你們在我墳上種上梓樹,讓他們生長到可以製器的時候吳國就要滅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放在吳都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怎樣滅掉吳國。」

2、商紂王「比干被挖七竅心」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怒於比干的勸諫,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

《列女傳》稱,比干是因帝辛寵幸妲己而進諫的,卻被帝辛認為是口出妖言。妲己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於是將比幹剖胸挖心。

《封神演義》對史書記載進行了進一步的演繹,在第二十六回《妲己設計害比干》中敘述了妲己與胡喜媚聯手,以索取玲瓏七竅之心(七竅玲瓏心)為名,逼比幹剖開自己的胸膛的故事。

3、周幽王

周幽王貪婪腐敗,不問政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執掌政事。虢石父為人奸佞乖巧,善於奉承,貪圖財利,但周幽王卻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強烈不滿。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並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後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於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4、宋徽宗腐朽統治

徽宗即位後,向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太后在神宗時即是守舊派,當政後隨即任命守舊派、韓琦長子韓忠彥為執政,不久又公升任右相,左相章惇、執政蔡卞等相繼受攻擊,蔡卞首先被貶任知府;同時恢復被貶逐的守舊派**的名位,守舊派**接著相繼上台。

當年七月,向太后還政後不久,反對立徽宗為帝的左相章惇被罷相,韓忠彥公升任左相,曾布公升任右相。當時守舊派與變法派的鬥爭日趨激化,也有**認為元祐、紹聖均有失誤,應該消除偏見,調和矛盾。於是改次年為建中靖國,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綏斯民」。

但是新舊黨爭不僅沒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一月,鄧洵武首創徽宗應紹述神宗之說,攻擊左相韓忠彥並推薦蔡京為相,得到執政溫益的支援,為徽宗所採納,首先於同月末決定改明年為崇寧元年,明確宣示放棄調和政策,改為崇法熙寧變法。

5、漢靈帝——宦官政治

劉巨集執政期間,皇權有所削弱。劉巨集在位二十年,是宦官在漢朝歷史上最長的統治時期。宦官的編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而且它們在劉巨集在位時更是有增無已,劉巨集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冊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

建寧二年(169年),在宦官曹節病重時,劉巨集以其為車騎將軍,他死後又追贈為車騎將軍;中平元年(184年),又任命中常侍趙忠為車騎將軍,負責對討伐黃巾的將領**行賞。

劉巨集執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節深受他信任,後來王甫被司隸校尉陽球害死,曹節逝世,張讓與趙忠便成了劉巨集寵信的宦官,劉巨集甚至將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見對宦官的依賴。

5樓:無懈可擊

商紂王「比干被挖七竅心」:紂王擁有妲己美人之後變得窮奢極欲,忠良比干冒死範諫,勸紂王關注民生,結果紂王獨斷專行,最終荒唐的要比幹剖心證明「忠心」,結果忠良慘死。

吳王夫差「斬伍子胥」:伍子胥力阻夫差莫放勾踐歸越未果,反而君臣中了勾踐的反間計,最終導致夫差厭煩伍子胥的諫言而斬殺伍子胥。

6樓:手機使用者

那些處於國家末期的君王,都是不善納諫的。明朝的朱厚照,朱見深是這樣。朱見深懦弱,無力撐起大局。

7樓:山寨莎士比亞

昏君都是, 尤其是末代亡國之君:

紂王,周幽王,崇禎,楚懷王,宋徽宗,

8樓:匿名使用者

歷朝歷代的末代君主都是如此。紂王,崇禎,漢靈帝 等

古代君王善於納諫和不納諫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例

9樓:匿名使用者

納諫:魏徵和唐太宗

魏徵向太宗進諫,前後200多條。魏徵不僅在唐朝以休養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國策的辯論上,在廢除分封制度、完善郡縣制度的政治方針的施行上,提出正確的見解,而且在許多生活細節上,也給太宗以很好的規諫。

特別要提到的是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這十條幾乎條條都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告誡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約束自己。

魏徵總是言人之所難言,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事後總能做出妥協,克制自己的脾氣與慾望,從而成就了求諫納諫的佳話。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

不納諫:

周厲王不納諫

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穆公勸諫說:「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

」周厲王大怒,找到乙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巫師告誰議論,周厲王就殺掉誰。這樣一來,議論的人逐漸減少,但同時諸侯也不來朝拜。

周厲王三十七年(西元前843年),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當時周厲王的太子姬靜躲藏在召公家裡,百姓知道後,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但君王不聽,所以才造成這次的災難。

擴充套件資料

諫太宗十思疏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乙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

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

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

那麼有智慧型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曹操納諫事例,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

曹操禮賢抄下士,不因襲 關羽是敵而殺了他。關羽被困時bai,曹操是乙個惜du才之zhi人,遂同意張遼勸降之。關dao羽與曹操 約法三章 其中一條是 降漢不降操 曹操寬之,容其降。關羽初到曹營,曹操就封他為偏將軍,後又封為漢壽亭侯,恩寵有加。此後,曹操多次發現關羽定非池中之物,也心知關羽遲早有一天會背...

古代君王求賢若渴的故事,古代君王求賢若渴的事例有哪些

曹操寫的 短歌行 裡面有很多 求賢若渴的君王就知道一些 如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 漢武帝的舉賢良政策 唐太宗 康熙.如果要查,從這些君王身上入手吧 實在不是很了解,恕無能為力,只能盡微薄之力 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 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史記 載周公自謂 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

關於古代的故事,古代誠信故事

3 誠實守信的幾則小故事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 不虛偽欺詐。言必信,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讚譽。有一次,他的一位親戚家裡醋用完了,來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沒有醋,但他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