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人之不知己」下一句是什麼,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後面一句是什麼啊?

2021-03-04 08:54:11 字數 6128 閱讀 7901

1樓:只有烏龍沒有茶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乙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出自《論語·學而》。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 [1]  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註釋患:憂慮,擔心。

人:指別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之:助詞,無意。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後面一句是什麼啊?)

2樓:浨芮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學而》。

翻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3樓:夜貓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必憂患別人不了解自己,但應憂患不認識別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是憂慮的意思,「不己知」就是「不知己」。學而篇首章「人

不知而不慍」,自己有學問才能,別人不知道,無法施展利益大眾,君子能體認天命使然,不生

氣也不發牢騷。

萬世師表孔子,一生志在推展「仁」的理念,一心利益天下蒼生。五十五歲時,因魯國君王

無心政治不再重用他,所以辭去大司寇職位,為尋找賢君周遊列國。經過十四年,始終得不到賢

君的認識及重用,遭遇坎坷,處境艱苦,他老人家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保持不停止的學習及無

倦的教誨。近七十歲才回到魯國,在風燭殘年,仍挺起精神整理典籍,一肩擔起中華文化傳承的

大業,這正是孔子「人不知而不慍」的以身作則。

「患不知人也」,別人能不能認識自己,君子不怎麼憂愁,君子憂慮是不認識人。憂慮本身

的修學,家庭的經營,乃至於社會國家的維繫,有沒有產生不良的後果。例如:結婚選擇物件只

偏重美貌,並不認識對方的性情品格,這樣組織的家庭那能和樂呢?想學道德學問,卻不知學聖

賢書所學何事,只是一心求取財富,豈能進德修業,自利利人?那商店老闆若認識人,選用了品

格才能兼優的店員,生意自然興隆。交友前認識清楚,結交益友遠離損友,自可收到切磋琢磨相

輔相成的效果。

至於要如何知人呢?可從平常不重要的事看起,再觀察他遇到特殊事情如何處理?根據什麼

途徑來處理?最後觀察他事情處理後心安何處?如果辦了好事十分喜悅,做了壞事心裡就憂愁不

樂,這正是善良之人,可與親近,反之作好事索然無味,壞事反倒興沖沖十分嚮往,就應遠離。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眼見李闖逆賊的大兵將逼近北京城,國勢危在旦夕,便緊急召

集百官協商,卻不見一人到來,感嘆說:「百官誤朕啊!」失望之餘,就在煤山自縊而死。當初

崇禎即位,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崇禎希望振作有為,但賢能之士皇帝無法辨識,不能委託

以重任,難怪政風敗壞,亡國之禍立至,崇禎的不能知人善用,也難辭其咎!

乙個端正君子,心中所憂愁的事,自己應當明辨取捨,應憂愁的是--一生不能獲得良師益

友的指導與砌磋。至於懷才不遇的感慨,及許多不平的怨氣,當深知天命使然,大可不必為此犯

愁,這才是君子有智慧型的抉擇!

4樓:命運與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

這一章更具體的**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著手點,揭示其「不患」與「患」。

詳解:以前所有解《論語》的人,看到這幾章「不患」、「患」的來回折騰都要暈,面對幾乎一致的話,最終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說這是重出,應該是孔子反覆丁寧,所以《論語》就記了好幾次。但這種解釋荒謬透頂,請問,難道孔子幾十年就說了這500多句話?

難道相應的話,就這幾條反覆說,其它都只說一次?難道編輯的人就不知道這些話都差不多,就不會篩選一下?其實,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論語》的人根本就自己糊塗,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來**階。

就像這章,通常解釋也就採取相同態度。其實,《論語》裡沒有什麼重出、多餘的話,銀碗**,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誰?眼拙還編故事掩蓋,就不是眼拙那麼簡單了,那是心態問題了。

如果不對《論語》完全通曉無誤,又有什麼資格解《論語》?

這一章並不是什麼重出,而是就著上一章來,在乙個更具體的問題上討論。如果說前面兩章分別站在根本性以及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角度討論問題,那這一章就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揭示其「不患」與「患」。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

「人之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結構內部是無位次的,人類社會,必然由人構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不己知」是社會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狀態,如果真有什麼「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任何理論,如果違背了這個「不己知」,就是荒謬可笑的。例如,有某種上世紀被無數人吹捧的主流經濟學,以所謂人的理性為前提,這種經濟學只能是垃圾經濟學。

因為「不己知」,在人類理性的層次上,「非理性」是無位次的,人類的理性因「非理性」的無位次而位次,叫囂人類理性的,根本上從來都是「非理性」的。

「不知人」,就是前面反覆提到的「人不知」,「聖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為什麼有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而有「不知人」、即「人不知」的位次。

正因為有了「人不知」的位次,才有可能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但這改變,不可能通過改變「不己知」的狀態而達到,因為「不己知」是無位次的,任何涉及「不己知」不患的改變的都是「不己知」,「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下是無可改變的。換言之,一切企圖通過改造人從而達到改造人類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任何希望通過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而達到改造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揭示這種型別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從「人不知」到「人不慍」,是不能從「不己知」下手的,因為無從下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和孔子是完全一致的。

馬克思從來不**任何人類思想的改造問題,因為人類的所謂思想位次,從根本上**於社會「人不知」的位次,唯一需要改造的只能是「人不知」世界的現實結構。但社會的改造必須由其位次而決定,不同位次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形態、規律,這裡沒有任何先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良方,都必須從每個社會結構的現實邏輯、位次出發,這才是知其位次而行之,這才存在把「人不知」世界變成「人不慍」世界的可能,離開了現實的邏輯、位次,都是別有用心的鬼把戲。

直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患人不明了自己,患「人不知」的世界啊。

注:「人不知」的「知」,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型」。

5樓:何敏琴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句「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什麼啊?

6樓:風紀社小

不要擔心自己沒有知己 而擔心自己看不聽別人 意識就是 交朋友要交心

7樓:白公尺糰子

所謂的藍顏知己是介於朋友和情人當中的,換個現在比較時髦的說法那是「第四類感情」。 時下的女人們流行擁有一種愛,叫知己之愛,也叫第三類情感。說是在情人之下,朋友之上的純潔的沒有肉體關係,卻又勝於擁有肉體關係的感情。

知己,可以是統稱,無論同性異性皆可以。然而,女人的藍顏知己卻是帶著曖昧色彩的。說是純潔的,其實絕對不會純潔到沒有半點身體接觸的。

可以是沒有發生過性關係的,但是絕對不會是沒有碰觸過手指的。因為有了身體初步的接觸,才會在兩個人之間產生曖昧的情緒,就算是從來未曾見面的人,也必然是在**裡電腦裡彼此掏心挖肺的講述彼此的故事了的。 知己的含義就是讓對方徹底的了解自己。

藍顏知己,就是在老公與男朋友之下,在其他男性朋友之上的男人。 回答完畢,希望對你的提問有幫助,如果滿意請採納o(∩_∩)o...哈哈

「不患人之不知己之,患不知人也」,這句古文是什麼意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8樓:雨雪茶禮

出自《論語·學而》,提問句有誤,原句應該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9樓:匿名使用者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乙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出自《論語·學而》。

10樓:百度使用者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出《論語》。意即: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別人。可用於勸慰患得患失、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11樓:啾啾啾啾

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擔心的是不夠了解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嘍!

12樓:偶遇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應該是:不怕別人不理解自己,就怕自己認人不清

13樓:命運與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一章更具體的**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著手點,揭示其「不患」與「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詳解:以前所有解《論語》的人,看到這幾章「不患」、「患」的來回折騰都要暈,面對幾乎一致的話,最終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說這是重出,應該是孔子反覆丁寧,所以《論語》就記了好幾次。但這種解釋荒謬透頂,請問,難道孔子幾十年就說了這500多句話?

難道相應的話,就這幾條反覆說,其它都只說一次?難道編輯的人就不知道這些話都差不多,就不會篩選一下?其實,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論語》的人根本就自己糊塗,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來**階。

就像這章,通常解釋也就採取相同態度。其實,《論語》裡沒有什麼重出、多餘的話,銀碗**,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誰?眼拙還編故事掩蓋,就不是眼拙那麼簡單了,那是心態問題了。

如果不對《論語》完全通曉無誤,又有什麼資格解《論語》?

這一章並不是什麼重出,而是就著上一章來,在乙個更具體的問題上討論。如果說前面兩章分別站在根本性以及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角度討論問題,那這一章就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揭示其「不患」與「患」。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

「人之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結構內部是無位次的,人類社會,必然由人構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不己知」是社會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狀態,如果真有什麼「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任何理論,如果違背了這個「不己知」,就是荒謬可笑的。例如,有某種上世紀被無數人吹捧的主流經濟學,以所謂人的理性為前提,這種經濟學只能是垃圾經濟學。

因為「不己知」,在人類理性的層次上,「非理性」是無位次的,人類的理性因「非理性」的無位次而位次,叫囂人類理性的,根本上從來都是「非理性」的。

「不知人」,就是前面反覆提到的「人不知」,「聖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為什麼有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而有「不知人」、即「人不知」的位次。

正因為有了「人不知」的位次,才有可能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但這改變,不可能通過改變「不己知」的狀態而達到,因為「不己知」是無位次的,任何涉及「不己知」不患的改變的都是「不己知」,「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下是無可改變的。換言之,一切企圖通過改造人從而達到改造人類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任何希望通過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而達到改造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揭示這種型別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從「人不知」到「人不慍」,是不能從「不己知」下手的,因為無從下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和孔子是完全一致的。

馬克思從來不**任何人類思想的改造問題,因為人類的所謂思想位次,從根本上**於社會「人不知」的位次,唯一需要改造的只能是「人不知」世界的現實結構。但社會的改造必須由其位次而決定,不同位次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形態、規律,這裡沒有任何先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良方,都必須從每個社會結構的現實邏輯、位次出發,這才是知其位次而行之,這才存在把「人不知」世界變成「人不慍」世界的可能,離開了現實的邏輯、位次,都是別有用心的鬼把戲。

直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患人不明了自己,患「人不知」的世界啊。

注:「人不知」的「知」,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型」。

文章參考自孔聖人網****kongshengren.**

子曰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這句話的讀後心得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 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就是走自己的路,同時也要知己知彼呀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 31 本章...

桃之夭夭下一句是什麼

詩經 國風 周南 桃夭 桃 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註釋 祝賀女子出嫁。夭夭 桃含苞貌。一說形容茂盛而艷麗,一說形容少壯的樣子。灼灼 音茁 鮮明貌。華 花。歸 婦人謂嫁曰歸。宜 與儀通。儀,善也。室家 ...

但願人長久下一句詩,但願人長久下一句是什麼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