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馱棆
「後朦朧詩」是個寬泛的概念 (也有人稱之為「實驗詩」、「朦朧詩後」),它主要指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以來的「第三代詩人」(或「新生代」) 及其諸多先鋒詩歌流派。他們的主要陣地在南方,如四川的「非非主義」、「莽漢主義」,南京的「他們文學社」,上海的「海上詩群」,杭州的「地平線詩歌實驗小組」等。
代表人物有海子等。
什麼是朦朧詩和後朦朧詩,它們有什麼區別
2樓:黎約踐踏
朦朧詩潮誕生於民族空前的災難與憂患中。十年動亂紅色黑暗的背景下,朦朧詩人看遍了社會下層的各種悲慘和陰暗,嚐過了造反、奪權、派仗、武鬥、插隊、待業種種酸甜苦辣,政治上的悲憤、情感上的悲傷、思想上的懷疑、對往事的感嘆與回想、對未來的苦悶與彷徨、對前途的期待和沒有把握、對青春年華的悼念痛惜、對人生真理的探索追求、在蹣跚中前進與徘徊……所有這些難以言喻的複雜混亂的思維情感,只能寄予文字。此時的詩歌是個「在這裡,尋常的邏輯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彷彿回到宇宙的初創期,世界開始重新組合——於是發生變形。
」 後朦朧詩人中絕大多數出生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命運沒有安排他們作「文革」這場歷史劇中的主角,卻讓他們成為這場歷史劇不可或缺的觀眾,相對於那段給北島、舒婷製造了無數心靈災難的歲月而言,他們身居邊緣。後朦朧詩人重要成員於堅在一篇名為《詩歌精神的重建》的文章中,明確地談到了後朦朧詩人的特定生存處境與精神狀態:「這些詩人(指後朦朧詩人——引者注)中大多數人的生存背景,往往缺乏傳奇式的人生閱歷,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過去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局外人。
十年動亂那種無法無天的氣氛,使他們慣於漠視權威,由於長期被忽視,而變得心平氣和,耽於內心生活。」
麻煩採納,謝謝!
3樓:百度使用者
朦朧詩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長的精神花朵,是乙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聲音。三千年古典詩詞一脈承傳的使命意識與新詩救亡圖存的悲憤吶喊以朦朧詩的形式獲得最為精彩的回放。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朦朧詩成功地開創了乙個文學的時代,將意象藝術的長處推向極致;同樣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高密度的意象損傷了詩歌原本擁有的活力和流動感,使得這一詩歌正規化無力繼續。
後朦朧詩人在徹底顛覆抒情和意象藝術,極大限度地開發了敘事性語言的再生能力和詩學資源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文字正規化——平民化、口語化、情節化的詩歌風格浮出詩壇。 後朦朧詩的出現,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機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學現象,詩風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內心要求的巨大改變。
朦朧詩人群體與後朦朧詩人群體歷史命運,生存遭際的巨大差別難免會流露於詩歌——這種「心靈的歌唱」。
十首最美朦朧詩
4樓:上禮城商
十首最美朦朧詩有:《回答》《
5樓:匿名使用者
十首最美朦朧詩:
北島《回答》、顧城《弧線》、舒婷《雙桅船》、食指《相信未來》、江河《星星變奏曲》、楊煉《休眠火山》、梁小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芒克《陽光中的向日葵》、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牧野《海的名字叫寂寞》。
朦朧詩為什麼叫「朦朧詩」?
6樓:芬芳的嘆息
朦朧詩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李賀、李商隱。中國現代朦朧詩最早震驚文壇的,是二十年代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李金發。他的第一首詩《棄婦》在《語絲》雜誌上發表後,就被人議論紛紛。
他的詩集《食客與凶年》、《為幸福而歌》出版後,更是招致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譏諷和抨擊。「晦澀難懂」,「邏輯混亂」,「語無倫次」,「故弄玄虛」,幾乎成了詩壇眾口一致的評價。「詩人的墮落」,「詩壇敗類」,「反動詩人」,「文字遊戲」等等,也不絕於耳。
不管三七二十一,「詩怪」這頂帽子,從此便永遠地、牢牢地戴在李金發頭上了。也許李金發所承受的壓力太大了,也許只停留在對法國象徵主義詩派的照搬和移植,枯竭了「詩怪」的詩源,反正沒過多久,李金發就如曇花一現,永遠在詩壇銷聲匿跡了。然而,李金發的影響卻從來沒有消失,三十年代的「現代詩」,四十年代的「九葉詩人」,五十年代的台灣詩壇,都或多或少有其回聲;八十年代的「朦朧詩」,更是名噪一時。
得名於「朦朧」,最直接的原因是一般人讀不懂,感到詩的內容、含義像在雲裡霧裡,似可捉摸,但又把握不准;另外覺得它「不按常規出牌」,在遣詞用語方面,在技巧方面,都怪怪的,難於一下子接受。中國人的文化積澱造就了傳統的欣賞習慣和思維定勢,一旦與此相悖,就焦躁起來,很難靜心、耐心、專心、細心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努力去破解,而訴諸斥責與排擠,批判一通,大獲全勝。這種「精神勝利法」導致了固步自封,缺乏「拿來主義」的胸懷和氣魄,怎麼能廣泛汲取外來有益營養,不斷進取和創新呢?
中國現代朦朧詩可以說是直接吮吸外來乳汁長大的,其營養元素很龐雜。把朦朧詩簡單劃歸某一流派,不啻膠柱鼓瑟;但分不出主次輕重,也難免如瞎子摸象。
首先,朦朧詩的創作方法主要是象徵主義,它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都大相徑庭。象徵主義依賴「意象」而不是單純的形象(具象)、喻象來構築詩意。既然是意象,它比字面的含義更廣泛,更深刻。
舉例來說,「拂曉,我們登上長城。」這是寫實。「長城」是實實在在的,是此地而非彼處。
「象黃河一樣偉大,象長城一樣堅強」,這是比喻,「長城」在這兒成了喻象。取「長城」的堅固、挺立而比喻堅不可摧。這些,在一般的詩歌中是常見的。
「萬里長城永不倒」,很顯然,這裡的「長城」就不是實指,也不是比喻,而是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等等的象徵了。
讀朦朧詩,不能夠停留在詞句的表面含義上,要明晰它的象徵含義。
這樣看來,朦朧詩必須通過「暗示」來傳遞其真實資訊。詩人以外在的詞句「暗示」讀者,讀者第一要明確這是暗示,第要接受暗示,第三要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靠悟性深刻理解。這與傳統的被動閱讀、被動接受大不一樣,再加上其「暗示」的含義是多義的,不象字面上的意思那麼單一, 那麼固定,須費心琢磨,所以,耐不住性子的讀者罵一聲「什麼爛詩,無病呻吟」就束之高閣,當然也就失去了鑽研與收穫的樂趣了。
其次,朦朧詩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 ——「通感」(也稱「感官錯位」),也是對傳統的叛逆和突破。視覺只管看到什麼,聽覺只管聽到什麼,嗅覺只管聞到什麼……,這,好象天經地義。一旦聽到了色彩,聞到了聲音……,那不是奇談怪論嗎?
朦朧詩打破了感官功能的界限,一切都暢通無阻。「怪」,「邏輯混亂」,「語無倫次」,「結構失控」,「語病滿篇」……的指責與「通感」有很大關係。
第三,朦朧詩不大講究「結構嚴謹」,常常運用「斷裂式跳躍」,即上下句之間不連貫,跳躍幅度很大。一般的詩歌也運用跳躍,但往往只在同一空間,同一場景中。如「豔陽高照,河山妖嬈,田野碧綠,羊兒蹦跳」這是在同一視覺、同一場景內從高到低,由遠及近的跳躍。
朦朧詩則不然,它的跳躍從乙個平面直奔另乙個平面,呈立體狀。雖有內在聯絡,表面卻似乎毫無關係。「邏輯混亂」,「語無倫次」也與大跳躍有關係。
掌握了這些,《痴情》就很容易解讀了。
詩人一開始就用「望夫石」這個極具象徵性的意象,以「腳步」(程序)「綠了」(復活)暗示作者萌發了戀情,而且到了痴迷的地步。「白雲蒼狗」是一成語,天上雲彩變換:白呀,灰呀,紅呀,黃呀;形狀也是一會兒馬呀,一會兒山呀,一會兒狗呀……,喻經歷豐富。
這句是作者的自嘲,意為歷盡滄桑,自感很有理智和辦法,卻躲不過丘位元(愛神)之箭的射擊,其實自己還「嫩」得很呀。這裡倒有魯迅「靈台無計逃神矢」的意味。「痴」是「病態」,但也是珍貴的幸福體驗。
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人不會感染這種「病」,患此「病」者必然像孩子那般天真單純。「兒時」「笑靨」被「拽」了出來,童心未泯,自然很容易陷入情網之中。
「痴情」之人對時間都是非常敏感的,度日如年的況味勢必體會頗深,「一日何止 十二時辰?!」是他們共同的由衷感嘆。一「痴」當然要胡思亂想,自己折磨自己,如「泥雪濡夢」。
無論如何,巴望對方有明確的表示,這是「痴」者最迫切的願望,也是**「痴」的靈丹妙藥。「叩響 清風朗月」,暗示默求對方別讓自己受熬煎了,痛痛快快回個話吧。這倒和電視劇集《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徽徽,許我乙個未來吧!
」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這位老兄「痴」得太執著,太投入,也太難過,
「有時也 淚語紛紛」。注意,這裡是「淚語」,不是「淚雨」,詩人有意將視感和聽感揉在一起,一邊流淚一邊喃喃自語,倒也蠻逼真的。
《痴情》最後一段,不大朦朧,其實也不須一味朦朧。牛郎織女被無情地阻隔在天河兩邊,他們痴痴地凝望,等待七夕相會。這是痴情的一種結局。
古時乙個叫尾生的小伙,依約在藍橋下等情人。情人遲遲不來,河水卻暴漲起來。尾生抱住橋墩石柱不肯離開,怕失去和情人相見的機會(估計這次約會千辛萬苦才爭取到),最後竟被淹死。
這種「痴」,也算痴到極點了。這也是一種結局。無論與意中人能否終成眷屬,詩人對自己的痴情是無怨無悔的。
喋喋不休的表白,逢場作戲的示愛,都不配步入「情痴」的行列。「沉默是金,真愛是金」,這是情感世界的至理。
不恥冒昧,將己見公開,不知詩壇高手是不是在暗中發笑?拋磚引玉,交流提高乃在下誠意,歡迎切磋。
附: 痴 情
「望夫石」下腳步
綠了白雲蒼狗, 依然稚嫩
鳶花叢中拽出 兒時
笑靨一日何止
十二時辰?!
泥雪濡夢 叩響
清風朗月
有時也淚語紛紛…
天河邊對視
藍橋下斷魂
我心悠悠----
沉默是金
7樓:月似當時
朦朧詩起名緣故:所謂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物件,採用整體形象象徵、逐步意向感髮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字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義莫名這樣一些特徵。
簡介: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抒發,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
「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乙個「崛起的詩群」。曾在當時文壇引起爭論。
說說朦朧詩的特點以及代表詩人,說一說朦朧詩的特點以及代表詩人
朦朧詩特點 詩意朦朧 含蓄 富有寓意及象徵,往往是一詩多解,感受因人而異。朦朧詩代表詩人 食指 北島 顧城 舒婷 梁小斌 江河 楊煉 芒克 海子 牧野。1 特點 朦朧詩的特點,可概括為 意象化 象徵化 立體化。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
鑑賞一首朦朧詩,鑑賞一首朦朧詩1000字
一 第一次讀到這首 迷途 是在15年前剛上初一的時候。當時懵懵懂懂地感到這首詩跟北島別的作品不太一樣,似乎無稜無鋒,很是有點飄忽,很是有點混沌。而到了現在,在我自己經歷了一些人世的苦痛之後,卻開始隱隱約約地感到它其實很沉重,比 回答 宣告 之類的作品還要沉痛得多 15年前似懂非懂,實質上也確然沒有讀...
求現代愛情朦朧詩一首,現代詩歌的朦朧詩
落葉鋪了滿院的秋,我等你回頭,凋落三次的溫柔,緩緩把思念燒的紅透,我轉身以後。相思還唸著紅豆,你等我開口。愛你是我們再牽手,唯一的藉口。不捨的理由。匆忙之間就隨性寫了這麼點,看在我也不容易的份上,給個分北。你看雲時,我覺得很近。你看我時,我覺得很遠。爛漫蝴蝶春無限,幽蘭細草沁香園。墨濃寄語傾心賦,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