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是不是寫鄉村兒童的詩句

2021-03-04 08:38:58 字數 3716 閱讀 4512

1樓:匿名使用者

《所見》中「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的天真。其實古事中描寫兒童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菸。希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這是袁枚《所見》中的詩句,寫的牧童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向這樣描寫兒童的詩句,我還知道( )

3樓:好心情期望

小兒垂釣_古詩文網

[作者] 胡令能

[全文]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所見》中"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的( ).其實古詩中描

4樓:匿名使用者

《所見》中"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的( 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

古詩中描寫兒童的還有:

「路人借 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 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 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 歡的樣子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5樓:韓琴

這首詩的白話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該句出自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所見》,全詩原文如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乙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作者偶然所見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乙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

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

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

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

6樓:你好嘛

這首詩是清朝的袁枚所寫的《所見》。全詩的白話翻譯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擴充套件資料:

《所見》

【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白話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賞析: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乙個高潮。

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

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7樓:活寶

古詩詞: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8樓:凌峰汽貿

作品原文: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白話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捲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捲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其《所見》向我們描述了乙個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詩句連貫,簡單易懂,這正是作者的創新之處。

請新增詳細解釋

9樓:匿名使用者

迷糊的話題庫裡邊了吧唧啵

10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咯哦快快快快快快快

螳螂捕蟬什麼意思,螳螂捕蟬意思是什麼

螳螂捕蟬bai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中du國zhi成語,作者劉向,西漢人。諷dao刺了那些版只顧眼前利益,不權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 利令智昏 不顧後患這類人提出警示。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他人,卻沒想到有人卻也在暗算自己。也可以說只為利益,將有報應。出處 說苑 正諫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

螳螂捕蟬主要內容,螳螂捕蟬的主要內容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訊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

螳螂捕蟬告訴我們的道理,螳螂捕蟬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 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後面。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提醒人們不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