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28:26 字數 5754 閱讀 8867

1樓:木下一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子,孩子想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不在身邊,所以趁父母尚在的時候,好好孝敬他們吧,多陪陪他們。

2樓:熱詞課代表

大樹想靜止不動,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動著大樹,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3樓:寶胖雞仔

孩子想孝敬,但長輩已經老去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4樓:叫那個不知道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擴充套件資料

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閒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5樓:wyp駱遙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1、此內容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

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2、《韓詩外傳》是一部記述中國古代史實、傳聞的著作。《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思想言行的著作。

6樓:夢裡心落

【意思】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

【出處】《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引用】《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意義】說的是痛失雙親的無奈,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

《孔子家語》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立槁而死。

【翻譯】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以致耽誤了贍養雙親的時間,這是過失之一。

我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對君上對國家沒有貢獻,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很早就斷絕了來往,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

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於是就此辭世。

7樓:熱詞課代表

大樹想靜止不動,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動著大樹,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8樓:匿名使用者

大該意思是父母辛辛苦苦自己捨不得吃喝把孩子養大,孩子大了就未必孝順大人,也別太包有很大的想法讓孩子來孝順你,父母不求:回報。

9樓:卻已結束

樹欲靜而風不止,想要靜靜卻不斷颳風。

子欲養而親不待,終於知道了孝順父母,卻失去了機會,至悲莫過於此。

知道要孝順父母,那就趕快行動吧!

10樓:扶瀾微步

意思是當子女想要贍養自己的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等不到離我們而去了. 一般用來說明要及時贍養老人,不要留下遺憾。

11樓:平安是福

子女想孝敬父母時而雙親則辭世而去,意思是講趁父母健在要好好孝敬他們,不要等子女有空或有條件或長了孝心之後再想盡孝就已經晚了,父母不可能等到你給他們養老那一天。好悲涼好悔恨的一句話,好好把握親情回報,別給自己和雙親留有遺憾。

12樓:**費改變世界

上句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下句.此句的意思為: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刮著;當子女想要去贍養自己的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等不及離我們而去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是孔子(皋魚)說的,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清代《孔子集語》集錄.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聽得皋魚哭啼,問其故,皋魚說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表現人們對主觀願望不能改變客觀事實的無奈,同時也在告誡人們當親人健在的時候就要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報答、關心、孝順他們,不要等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才去後悔,一切也都晚了。

13樓:夢在江南水鄉

子女想要孝順回報親人的時候,親人已經等不及你的好意,先走一步辭世了。

14樓:秋雨新晴

親不待。父母雙親不等你。因為父母年老。你長大了想孝順父母。但父母未必能活到那個時候。古時候人平均壽命短。50就知道天命了。所以這樣說。待就可以理解為等待

15樓:風向雅俗

古時,曲陽縣東溝村有一秀才,叫常勝,娶了個老婆姓柳,生了個男孩叫常玉春。

柳氏生常遇春的時候,中了風,不到乙個月就死去了。一年後,常勝續娶了鄰村西溝村老秀才李學儒的女兒李娜娜,李學儒已經去世,李娜娜和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李娜娜自幼飽讀詩書,知書達理,過門後,她待常遇春如自己的親生兒子,常遇春與她也很投緣,天天與她在一起。

沒想到常遇春四歲的時候,常勝也得病去世了,撇下了李娜娜和常遇春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正好趕上一家地主的少爺看上了她,願出高額聘禮納她為妾,李娜娜的哥哥和嫂子貪圖錢財,就勸她改嫁。李娜娜卻說:

「女子講究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再說孩子還小,我不能丟下這個一月沒了娘,四歲沒了爹的孩子。」哥哥因此和她斷絕了兄妹之情。

常勝活著的時候,家裡並不寬裕,男人一死,日子過得更加艱難。李娜娜靠給人家漿洗縫補勉強維持生活。日子雖過的艱難,在常勝六歲的的時候,由於無錢上私塾,李娜娜就親自教他讀書識字,常勝很聰明,過目不忘,一學就會。

十歲的時候,曲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李娜娜就每天拿乙個破碗去乞討,討上飯食自己捨不得吃,都是先讓常遇春吃飽後,自己餓著。但是常遇春很懂事,每次母親不吃,自己也不吃。看著懂事的孩子,李娜娜只能暗自垂淚。

災荒年好不容易熬了過去,母親已經瘦成了皮包骨。常遇春不負母望,十五歲中了秀才,十八歲中了舉人,第二年,常遇春要進京趕考,李娜娜為給他籌備進京的盤纏,因操勞過度,竟病倒了。常遇春不分白天黑夜照顧母親,並打算放棄去進京趕考。

李娜娜以死相逼,硬是要他去進京趕考,常遇春沒有辦法,把母親託付給鄰居照看,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經過會試、殿試常遇春被欽點為狀元。常遇春日夜兼程想把這個好訊息告訴自己的母親,想讓母親享幾天清福。

可到了家裡,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了,臨死前嘴裡還叫著他的名字。常遇春哭的死去活來。他哭著說道:

「沒有娘,就沒有我,娘為我受了十九年苦,日子才要好起來,娘卻死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他不吃也不喝,從早哭到晚。畢竟是中了狀元,跟隨他的師爺,一面好言相勸,一面修書一封派衙役火速送往京城。

這個勸,那個說,要他愛惜自己的身體,以國事為重,最後他才算吃點東西。可是當他看到母親當年討飯的破碗,又想起了母親,止不住的哭。皇帝收到書信,了解事情的經過後,下了一道聖旨,改東溝村為孝母村,賜常遇春已故的母親「義母」封號。

所以一直到現在,孝母村的村口還擺著乙隻石雕的破碗,兩旁刻著一句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是在提醒人們:要時刻不忘孝順自己的父母。(故事完)

16樓:白狗鞦韆墜

子欲養而親不待

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意思子女想起贍養自己的父母時,等不及的父母這時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原文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闢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閒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譯文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

」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

「你家裡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

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為君主效力,(沒有很好地孝敬父母,)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疏遠了親人,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

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說完就辭世了。

孔子對**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行回家贍養雙親的門徒就有十分之三。

17樓:聶春偉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羊羔跪乳。烏鴉反哺。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18樓:戒為良藥

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含義1.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

2. 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孔子行,聞哭聲甚悲。

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旁。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立槁而死。

孔子曰:「**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註釋1、被褐擁鐮:穿著粗布衣服,拿著鐮刀。

2、闢車:下馬。

3、以後吾親:耽誤了養親的時間。

4、間:阻隔。

5、交遊:交往。

6、養:供養。

7、年:年華。

8、有:通「又」,用於整數於零數之間。

譯文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快,前面有賢人。

」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

「先生家是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絡,這是過失之三。

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

」說完就辭世了。

孔子對**們說:「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有許多**辭行回家贍養雙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是樹想靜下來,但風卻不斷地刮,使樹枝搖動 兒女想待奉父母了,但可惜這個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主要用來比喻人生無常,總是有很多的無奈,很多事等你想去做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出自 韓詩外傳 卷九,原文是 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原是這麼說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原意為樹雖然想寧靜一會,而風不停的吹拂而擺動,子女想孝順父母時,而子女卻早已過世。是子女對已過世親人的懷念。這是乙個遞進關係的排比句。前句作為鋪墊和引子,給樹以思想,講樹自己想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借喻世事的不由己,不如意。後句略傳,在事不由己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唐 白居易 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僕射等八人亡父同制 古人有云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明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