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了哪些金器

2021-03-04 06:43:56 字數 5529 閱讀 2045

1樓:北京創典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發現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一批金器,其中僅金箔即達950件之多,它們大多貼在器物上作裝飾,只因器物腐蝕而散落到墓室各處。這些金箔上還壓印有各種紋飾。

曾侯乙墓還發現有5件金制器皿:金盞、勺、杯、盞蓋及帶鉤、帶蓋金盞與金漏勺應是一套,帶蓋金盞共重2156克,為先秦金器之最。

其中金盞通高11釐公尺,口徑15.1釐公尺,仍然採用範鑄工藝,蓋頂**有環形紐,蓋邊緣有兩個邊卡,可以與盞扣合,金盞底有s形鳳足,近盞口有對稱的兩隻環狀耳,蓋頂和盞口外沿均鑄有繁縟的蟠龍紋和雲雷紋。

金盞整個造型和紋飾及紋飾布局不僅吸取了青銅鼎的一些特點,而且還又自有創意,環形耳及「s」形鳳足顯得輕盈且秀氣,盞為半球體,僅在盞口有一圈環帶形紋飾,盞壁較薄,故盞身也顯得並不厚重,但盞蓋造型及繁密的紋飾呈環圈布局,而且盞蓋略大於盞口,給人以強烈的凝重感。盞內建鏤孔金匕一支匕身圓形,鏤孔作變異龍紋方柄素面,通長13釐公尺,重56.4504克。

與金盞同時發現的金盃呈圓桶狀,敞口束腰,平底有蓋,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環耳,通體素面無紋,杯壁較厚,蓋足圓拱形。杯通高10.65釐公尺,口徑8.

1釐公尺,重789.9克,系錘工藝製作而成,亦為先秦重器。

另外還發現金器蓋兩件;不見器身,一大一小,圓拱形,蓋面以麻點紋為地紋,飾數週花紋。大蓋通高2.5釐公尺,直徑9.

5釐公尺,重327.65克。小蓋通高2.

2釐公尺,直徑7.5釐公尺,重157.35克。

曾侯乙墓金帶鉤發現於東室主棺內,器形完整。鉤鵝首形,長頸扁喙,素面光潔,均長4.4釐公尺,分別重40.9克、43.2克、45.5克和46.6克。

還有形狀不一的金箔,有圓形、半圓形、圓弧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圭形、雙溝型等10多種。多數在表面上壓印各種幾何形圖案,構圖簡潔,少數光素無紋飾。厚0.

037至0.378公釐,一般在0.1至0.

2公釐之間,每平方厘公尺重20至30毫克,估計是用於貼上鉛錫飾物的。

特別是曾侯乙墓中有462段金彈簧形器,用金絲繞成,每根金彈簧器的圈數一般為18至25圈,長約2釐公尺,圈經0.4至0.5釐公尺,金絲直徑為0.

1至0.5釐公尺,含金量為87.4%

這批金屬簧形器稱為「蠶形器」,是採用經拉絲工藝製成的金屬絲繞制而成型的,因為金絲的面有拉伸的痕跡,這些拉伸的痕跡在方向上也與金屬絲的長度方向一致。

從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金盞,採用鈕,蓋、身、足分鑄,再合範澆鑄成型的製造方法以及各種器物大量使用青銅器常見的裝飾紋樣,可以看出,當時的金銀工藝是在借鑑傳統青銅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戰國時已經產生銀器,如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成王墓發現有戰國銀首男俑銅燈,通高66.4釐公尺,通寬52.5釐公尺,人俑高25.

6釐公尺,此燈為一站立的青年男俑執燈之形象。男俑立於獸紋方座上,頭部為銀鑄,壯發梳髻,髮絲精細,罩巾縛帶,濃眉短須,寶石鑲睛,扁臉高顴,面帶微笑。該銀首男俑身穿右衽廣袖朱紅雲紋錦袍,腰繫寬頻以帶鉤連線。

兩臂張開手握雙螭,右手一螭頭上挺吻託燈柱,柱飾黑彩蟠螭和三角紋,並有夔龍戲猴,柱頂一燈盤;左手一螭向外捲曲,頭上挺吻託一燈盤,其下有一大型燈盤,於內沿盤環一螭,頭上挺吻頂上螭之中腰。每個燈盤內均有3個燭扦。

此器將實用性與裝飾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物刻畫細緻入微,構思巧妙,且銀與銅相結合的技法在國內十分罕見,故定為國寶。

春秋時期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樓:夏日鬱抑症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

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

一天假來洗澡。

誰說古人沒有冰箱?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銅冰鑑」,就是世

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時期,奴隸們就冬天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

。簡單地說,古代的「冰箱」是乙個盒子,裡頭放冰塊,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

以達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不過,以前的「冰箱」簡陋且功能單一,不像現在,冰

箱甚至可以成為驚悚片裡殺人**的容器。

在商朝,運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統來觀測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

裡混個高職完全不成問題。到了周朝,人們已經學會從動物的行為來**天氣了

。秦漢時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氣節的制定。之後,農曆的問世,更是歷代祖先

智慧型的結晶。

古人比現代人可要環保多了。隨手亂扔垃圾這種不文明的事情,很少發生。

早在2023年前,古人就會將垃圾集中處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來堆放

垃圾。解決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燒掉,燒不掉的就掩埋起來。

古時候還沒有環境汙染,無論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

飲用,不用擔心拉肚子。只有天氣寒冷時,古人才會把水燒開了喝。雖然可以隨

時隨地取水,但古人要提防水源受到汙染,因為古代瘟疫的流行,大多跟飲用水

有關。古代用於防治害蟲的藥物五花八門,植物性的包括嘉草、莽草等,動物性的

包括蜃灰、魚腥水等,礦物性的則有食鹽、硫磺、石灰、砒霜等。使用的方法包

括混入種子收藏、伴同種子種植、浸水或煮汁噴灑、點燃薰煙、塗抹蟲蛀孔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還得專門設**管治蟲害。每到害蟲猖狂的時節,

便會出現「全民捕蟲」的壯觀景象。

看看古人上班的記錄,你會覺得現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門裡的公務員

上班的時段為:春冬二季,清晨六點簽到;夏秋二季,清晨五點半就得簽到。如

果誰敢無故曠工或遲到,就不是扣點錢那麼簡單的事情了,依天數和情節輕重,

可處以笞刑或徒刑。

古代學生沒有專門的假期,除了新年、端午節等舉國同慶的節日外,學生每

天的任務就是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樑錐刺股,或鑿個壁偷點光,進行一下

考試衝刺。古代只有**才能休假,所以,努力考取功名後,便可以名正言順地

放假了。

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嬰兒還是以含有人類抗體的母乳為

主,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若

母親沒奶怎麼辦?只能「借乳」了,奶媽這一職業由此誕生。沒奶的窮人家,只

能用公尺磨成適合吞嚥的細漿來作替代品。

早在原始時代,為了儲存辛苦捕獵來的食物,古人會挖洞將食物放入洞穴,

再放塊大石頭擋住。後來,演變成用獸皮包裹**貴重物品,這應該算是保險箱

的雛形了。隨著器皿和鎖的發展,人們開始將錢放入不同材質的箱子和櫃子中。

古時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

只有一種「深衣」(簡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連的。

衣裳之間有帶(大帶用絲叫做「鞶」,革帶用皮),以資束縛。

禮服的前面又有皮製的蔽膝,叫做「韍」或「韠」或「韐」,大貴族的韍是

紅色的。

又有包束足脛至膝的「邪幅」,叫做「逼」。

內短衣叫做「襦」,長衣內塞綿的叫做「袍」,不加綿的叫做「衫」。

**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縫襠),也叫做「褰」

、雨衣叫做「制」。

男子頭上有冠,女子頭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

貴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劍等人們冬天所穿的有綿(絲綿)衣和皮衣,

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羆等皮製成的。(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

以掩之謂之「襲」,開衣露其裘謂之「裼」)

大貴族穿著「錦衣狐裘」。睡時有「寢衣」和「衾」(被)、「裯」(帳)

、「枕」等。

齋戒時又有「明衣」(是布製的)。男子們打仗時所穿戴的有甲冑等。

甲冑是用犀兕等皮製的,外塗丹漆。女子們講打扮的是「綠衣黃裡,綠衣黃

裳」和「縞(白色)衣綦(綠黑色)巾」。

奇異的服飾是那時人所禁忌的,如鄭公子臧好聚鷸冠(鷸鳥的羽毛所作的冠

)為鄭君所惡,派人把他殺了。

布帛質地最普通的是麻絲,貴族的衣服上繪有彩畫,織有文繡日月星辰山龍

藻火最著名的是黼黑白相間黻青黑相見

普通的禮服叫做端委最大的禮服叫兗

平民衣服由粗毛布所製叫做褐最貧賤的無衣無褐

緊身短衣,袖口窄小,腰間常束一條麻繩,或者乾脆是超短裙

我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古代原色青、赤

、黃、白、黑稱為『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

春秋戰國的深衣和胡服

深衣: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當然,一說為原內地

勞動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所謂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

或裹腿,衣袖偏窄,便於活動。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成都出土的採桑宴樂水

陸攻戰紋壺上,即以簡約的形式,勾畫出中原武士短衣緊褲披掛利落的具體形象

。商周時代的典型服裝,腹圍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形的裝飾物,就是「

韍」另,戰國時期的袍的款式有三種型別。第一型後領下凹,前領為三角形交領。

兩袖下斜向外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小袖口。《墨子·辭過》就指出: 「古

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

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今則

不然,厚作斂於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

方丈,目不能遍視,冬則凍冰,夏則飾饐。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

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不亂,不可得也。」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結構與商周一樣,仍然是以穀物為主食,以蔬菜、

肉類、水產、果類為副食。

總的來說,商周時期的糧食作物仍是戰國秦漢時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變

化,如商周時期文獻中經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戰國時期則更多的是「粟菽」並重

。如:「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管子·重令》)「賢者

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賢中》)

粟是小公尺,自春秋戰國以後日益佔據主導地位,在漢代還成為口糧的代稱

,如《鹽鐵論·散不足》:「十五鬥粟,當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糧食中的地位也比過去提高,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

發明,改變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由於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畜牧業和園圃業以及水產養殖與捕撈業都很發達,

所以這一時期的副食品也非常豐富多樣。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農民們「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

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韓非子·難二》)當時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

犬豬,即《苟子·榮辱》所說的:「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

」牛馬主要作為農耕和交通的動力,肉食主要靠豬羊雞狗等小牲畜。

當然,肉類食品中除了家養的畜禽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狩獵而來的野生動物

,種類與商周時期的獵物差不多。

由於園圃業的發達,蔬菜種植已經出現了商品性的生產,種植姜韭而能發財

,當然是人們的需要量大,刺激菜農們大量生產。其種植的物件是以社會的需要

為轉移的。不過,在眾多的蔬菜中又以葵、韭、藿、薤、蔥等五種食用最為普遍

,故有「五菜」之稱。

《詩經》、《禮記》等先秦文獻中記載的水果如桃、杏、李、棗、慄、梨、

柿、梅、柑、橘、柚、奈、棣、棠……等,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仍是主要果樹,

其中尤以桃、李、梅、杏、棗五種水果最受人們重視,在《禮記》中被列為祭祀

供品中的「五果」。並且培育出眾多的品種

春秋戰國時期,秦朝有什麼玩具,春秋戰國是在秦朝前,還是在秦朝後

合理的猜測 泥娃娃,沒有棉花,所以沒布娃娃。木劍 竹劍 男孩專用 竹馬,或者木馬,當時陝西生態還是很好的,應該有竹子 後漢書記載,內蒙准格爾旗西北都有竹馬 沒有竹子的地方應該就是木頭代替了。香包,古時有薰香的習慣,香包既是裝飾品,又具備實用性,還勉強算小孩的玩具吧。撥浪鼓,戰國就有撥浪鼓 現存的都是...

戰國時重慶屬於哪個國家,重慶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屬於什麼國的?

西周時,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 西元前316年,巴國最終被秦國所滅,並在江州 今重慶 築城,設定巴都,把巴地納入了秦國的郡縣體制。巴國形成於西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西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

春秋時期,第乙個崛起的國家是鄭國。鄭國本身實力不弱,鄭莊公在位時與周天子交惡,率軍擊敗天子的軍隊打出了威名,之後又擊敗宋 陳 蔡 衛 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但是好景不長,鄭莊公一死鄭國就陷入衰落。第二個是齊國。齊桓公在位時重用管仲,對齊國進行了大刀闊斧地...